第二節極度腐朽的西晉統治集團
關燈
小
中
大
泛論訓》說“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楊朱不信鬼神,這一點是有識見的。
但因死後無鬼神而把當前的生命看作唯一可貴的東西,則是腐朽沒落的思想。
戰國時期,盛行楊朱的“為我”“貴己”學說。
老子莊子思想與楊朱學說有相同處,莊子尤為顯著。
魏晉清談家形式上老莊并重,實際是偏重莊子。
當時殺奪的政治情況使虛無思想得到發展的條件,士族制度使放蕩行為得到實行的保證,《楊朱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依據楊子學說的碎片擴大而成的。
《楊朱篇》認為萬物都逃不了死。
有的人活十年死了,有的人活一百年也還是死。
仁聖人要死,兇愚人也同樣是死。
活着是堯舜,死了剩一把腐骨;活着是桀纣,死了也無非是一把腐骨。
歸根都是一把腐骨,誰知道腐骨有好壞,所以人應當在活的時候尋快樂,無須顧死後。
凡是情欲所需要的一切,盡量享受,一天、一月、一年、十年都好,一面享受着,一面等待死的到來。
如果情欲受拘束,那末,即使活百年千年萬年,有什麼意義。
張湛《注》說“任情極性,窮歡盡娛,雖近期促年,且得盡當生之樂也”;又說“惜名拘禮,内懷于矜懼憂苦以至死者,長年遐期,非所貴也”。
《楊朱篇》宗旨,即清談家的人生觀,張湛說得很清楚。
這種一半野獸一半天使的縱欲人的卑劣思想,如果說這是“唯物論”予以表揚,實在是迂論。
士族在西晉統一的短時期裡,達到了志滿意得的境地,《楊朱篇》思想正是清談家得意的表現,同時也是一般高級士族得意的表現。
他們安而忘危,存而忘亡,肆無忌憚地縱欲作惡,終于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爆發比東漢末年更大得多的禍亂。
東晉人幹寶作《晉紀?總論》,其中一段叙述士族的罪惡行為,摘取大意如下:司馬氏以殺奪手段建立晉朝,擁戴它的很少有正直忠實的人。
當時風俗淫邪,是非颠倒。
士人學的是老莊,談的是虛無,做人以行同禽獸為通達,仕進以無恥苟得為才能,當官以照例署名為高尚。
凡是放棄職事毫不用心的人,都享受盛名。
誰要真心做事,就得遭受斥責,象灰塵那樣被輕蔑。
是非善惡都不在話下,群起而争的隻是錢财。
朝廷用人,看什麼人該給什麼官,不是看什麼官該用什麼人;求官的人,選擇有利可圖的官才做,無利就不做。
大官身兼十幾職,實際是一職也不管,重要事件,處理錯了十之八九。
勢家子弟,越次超升,很快得做大官;普通士人努力奔競,希望獲得較高的品。
成千成百的官,不曾有過一個讓賢的官。
士族婦女同樣腐朽。
她們使用婢仆,自己什麼事都不做。
有的任情淫亂,有的兇悍殺婢妾,沒有人認為不應該。
風俗政治敗壞到這個地步,大亂是無可避免的了。
晉武帝時,大亂已經釀成。
二九○年,晉武帝死,楊駿、楊皇後奪政權,大亂就從宮廷内開始。
二九一年,賈皇後殺楊駿,奪得政權。
賈皇後使汝南王司馬亮輔政,使楚王司馬玮殺司馬亮。
賈皇後又殺司馬玮。
大亂從宮廷内伸展到宗室諸王間。
三○○年,趙王司馬倫殺賈皇後。
三○一年,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稱皇帝,大亂擴大成諸王間大混戰。
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各起兵反司馬倫。
司馬倫戰敗被殺。
晉惠帝夏位,司馬冏輔政。
三○二年,司馬颙與長沙王司馬乂攻殺司馬冏。
三○三年,司馬颙司馬穎起兵反司馬乂,進攻洛陽城,司馬乂守城大戰,雙方兵民死數萬人。
三○四年,東海王司馬越殺司馬乂。
司馬穎據邺,号稱皇太弟、丞相。
司馬颙據長安,号稱太宰、大都督。
司馬越等奉晉惠帝出兵攻司馬穎,司馬穎擊敗司馬越,俘獲晉惠帝。
司馬越逃歸東海國,司馬颙令部将張方入據洛陽城。
幽州都督王浚與并州都督東赢公司馬騰起兵反司馬穎。
王浚勾結一部分鮮卑、烏桓人充騎兵,司馬穎也求匈奴左賢王劉淵助戰。
劉淵發匈奴五部兵,據離石自立,建号大單于。
諸王間大混戰從此擴大成各族間的大混戰。
司馬穎戰敗,奉晉惠帝逃到洛陽,被張方俘獲送長安,司馬颙獨占朝政。
三○五年,司馬颙又使司馬穎督諸軍助戰。
司馬越起兵反司馬颙,司馬颙戰敗。
三○六年,司馬越殺司馬穎,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又殺司馬颙,自以為獲得最後勝利。
三○九年,司馬越殺晉懷帝親信人,使自己的親信人守洛陽,監視晉懷帝。
司馬越帶着王公朝臣離洛陽,說是要攻擊劉淵的部将石勒。
三一一年,司馬越死。
石勒消滅司馬越全軍,攻陷洛陽城。
八王之亂是一幅群獸狂鬥圖,司馬氏集團的全部殘忍性腐朽性集中表現在這個狂鬥中,由此引起三百年的戰亂和分裂,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漢族與非漢族人民無不遭受災難,司馬氏集團的罪惡是無窮無盡的。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楊朱不信鬼神,這一點是有識見的。
但因死後無鬼神而把當前的生命看作唯一可貴的東西,則是腐朽沒落的思想。
戰國時期,盛行楊朱的“為我”“貴己”學說。
老子莊子思想與楊朱學說有相同處,莊子尤為顯著。
魏晉清談家形式上老莊并重,實際是偏重莊子。
當時殺奪的政治情況使虛無思想得到發展的條件,士族制度使放蕩行為得到實行的保證,《楊朱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依據楊子學說的碎片擴大而成的。
《楊朱篇》認為萬物都逃不了死。
有的人活十年死了,有的人活一百年也還是死。
仁聖人要死,兇愚人也同樣是死。
活着是堯舜,死了剩一把腐骨;活着是桀纣,死了也無非是一把腐骨。
歸根都是一把腐骨,誰知道腐骨有好壞,所以人應當在活的時候尋快樂,無須顧死後。
凡是情欲所需要的一切,盡量享受,一天、一月、一年、十年都好,一面享受着,一面等待死的到來。
如果情欲受拘束,那末,即使活百年千年萬年,有什麼意義。
張湛《注》說“任情極性,窮歡盡娛,雖近期促年,且得盡當生之樂也”;又說“惜名拘禮,内懷于矜懼憂苦以至死者,長年遐期,非所貴也”。
《楊朱篇》宗旨,即清談家的人生觀,張湛說得很清楚。
這種一半野獸一半天使的縱欲人的卑劣思想,如果說這是“唯物論”予以表揚,實在是迂論。
士族在西晉統一的短時期裡,達到了志滿意得的境地,《楊朱篇》思想正是清談家得意的表現,同時也是一般高級士族得意的表現。
他們安而忘危,存而忘亡,肆無忌憚地縱欲作惡,終于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爆發比東漢末年更大得多的禍亂。
東晉人幹寶作《晉紀?總論》,其中一段叙述士族的罪惡行為,摘取大意如下:司馬氏以殺奪手段建立晉朝,擁戴它的很少有正直忠實的人。
當時風俗淫邪,是非颠倒。
士人學的是老莊,談的是虛無,做人以行同禽獸為通達,仕進以無恥苟得為才能,當官以照例署名為高尚。
凡是放棄職事毫不用心的人,都享受盛名。
誰要真心做事,就得遭受斥責,象灰塵那樣被輕蔑。
是非善惡都不在話下,群起而争的隻是錢财。
朝廷用人,看什麼人該給什麼官,不是看什麼官該用什麼人;求官的人,選擇有利可圖的官才做,無利就不做。
大官身兼十幾職,實際是一職也不管,重要事件,處理錯了十之八九。
勢家子弟,越次超升,很快得做大官;普通士人努力奔競,希望獲得較高的品。
成千成百的官,不曾有過一個讓賢的官。
士族婦女同樣腐朽。
她們使用婢仆,自己什麼事都不做。
有的任情淫亂,有的兇悍殺婢妾,沒有人認為不應該。
風俗政治敗壞到這個地步,大亂是無可避免的了。
晉武帝時,大亂已經釀成。
二九○年,晉武帝死,楊駿、楊皇後奪政權,大亂就從宮廷内開始。
二九一年,賈皇後殺楊駿,奪得政權。
賈皇後使汝南王司馬亮輔政,使楚王司馬玮殺司馬亮。
賈皇後又殺司馬玮。
大亂從宮廷内伸展到宗室諸王間。
三○○年,趙王司馬倫殺賈皇後。
三○一年,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稱皇帝,大亂擴大成諸王間大混戰。
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各起兵反司馬倫。
司馬倫戰敗被殺。
晉惠帝夏位,司馬冏輔政。
三○二年,司馬颙與長沙王司馬乂攻殺司馬冏。
三○三年,司馬颙司馬穎起兵反司馬乂,進攻洛陽城,司馬乂守城大戰,雙方兵民死數萬人。
三○四年,東海王司馬越殺司馬乂。
司馬穎據邺,号稱皇太弟、丞相。
司馬颙據長安,号稱太宰、大都督。
司馬越等奉晉惠帝出兵攻司馬穎,司馬穎擊敗司馬越,俘獲晉惠帝。
司馬越逃歸東海國,司馬颙令部将張方入據洛陽城。
幽州都督王浚與并州都督東赢公司馬騰起兵反司馬穎。
王浚勾結一部分鮮卑、烏桓人充騎兵,司馬穎也求匈奴左賢王劉淵助戰。
劉淵發匈奴五部兵,據離石自立,建号大單于。
諸王間大混戰從此擴大成各族間的大混戰。
司馬穎戰敗,奉晉惠帝逃到洛陽,被張方俘獲送長安,司馬颙獨占朝政。
三○五年,司馬颙又使司馬穎督諸軍助戰。
司馬越起兵反司馬颙,司馬颙戰敗。
三○六年,司馬越殺司馬穎,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又殺司馬颙,自以為獲得最後勝利。
三○九年,司馬越殺晉懷帝親信人,使自己的親信人守洛陽,監視晉懷帝。
司馬越帶着王公朝臣離洛陽,說是要攻擊劉淵的部将石勒。
三一一年,司馬越死。
石勒消滅司馬越全軍,攻陷洛陽城。
八王之亂是一幅群獸狂鬥圖,司馬氏集團的全部殘忍性腐朽性集中表現在這個狂鬥中,由此引起三百年的戰亂和分裂,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漢族與非漢族人民無不遭受災難,司馬氏集團的罪惡是無窮無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