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政治概狀--分裂時期

關燈
,臨行前殺擁漢大名士孔融示威。

    這是政治上的弱點。

    曹操軍存在着這許多弱點,隻宜速勝,不能持久。

    恰巧劉琮投降,曹操不戰大勝,滋長了驕慢心,以為自己強大必勝,孫權,至少是孫權的部屬,一定會來投降,軍事部署上暴露了可敗的空隙。

    孫權地小兵寡,精兵不過三萬人,更不能持久。

    劉備合劉琦兵不過二萬,不力戰就沒有生路。

    在大敵曹操軍的壓力下,孫權劉備結成了牢固的(自然是暫時的)同盟。

    二○八年,周瑜進軍到赤壁(湖北嘉魚縣),用火攻法大破曹操軍。

    曹操不敢再戰,率殘軍逃回北方。

     赤壁大戰,決定了三國分立的形勢。

    曹操所代表的統一趨勢雖然受到阻礙,但此後三國統治者各在自己的領土内削平地方割據勢力,鞏固各國内部的統一,恢複殘破已極的生産(主要是魏國),比起以前的十九年大混鬥時期,三國分立也還是恢複全國統一的一個步驟。

     赤壁戰後,孫權得荊州大部分,劉備得武陵、長沙等四郡。

    劉備獲得立足地,專力向益州發展,二一四年得益州,以成都為中心,成為後來的漢國。

    孫權以建業(南京市)為中心,擴地到廣州交州,成為後來的吳國。

     曹操回許昌,宣布一篇語極懇切的《明志令》,說自己實在沒有“不遜”(滅漢)的野心。

    這當然是對擁漢派士族說的。

    當時潼關以西被馬超、韓遂等十個割據者占領,曹操率兵進攻,經過幾年的戰争,割據者都消滅了,北方(除公孫氏占據遼東)得到進一步的統一。

    曹操在《明志令》裡說,設使國家沒有我,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确是事實,但因此要代漢自立,卻被擁漢派士族障礙着。

    二一二年,曹操大會列侯諸将,教人提議推尊自己為國公。

    士族首領荀彧當場反對,說不該這樣。

    過了些時,曹操不露形迹地謀殺荀彧。

    第二年,讓漢獻帝封自己為魏公,建都邺(河北臨漳縣境),設立整套官職,使重要漢官轉做魏官。

    二一六年,曹操升級為魏王,士族首領崔琰(音演yǎn)有譏諷表示,被曹操迫令自殺。

    又一首領毛玠(音介jiè)表示不滿,在衆官援救下,曹操不敢殺毛玠,隻是斥逐出朝廷。

    荀彧崔琰毛玠都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曹操在代漢的步驟上,遭到這些人的阻力,意義是嚴重的。

    二一八年,漢官吉本等率千餘人在許昌起事,謀挾天子攻魏國。

    魏官魏諷等聚徒衆謀攻邺,這對曹操也是一種威脅。

    孫權勸曹操做皇帝,曹操說,這孩子想把我放到爐火上麼!所謂爐火,就是指擁漢派士族的反對,雖然不能是燒死曹操的火,但引起混亂是可能的,而這正合于孫權的希望。

     士族障礙着曹操代漢做皇帝,與其說是為了擁漢,無甯說是向曹操交換做官特權。

    遼東割據者公孫度要流亡名士王烈做官,王烈不願意,“為商賈以自穢”,公孫度也就不強迫他了。

    士族看商賈是穢人,絕不允許商賈和一般下層豪強參加政權。

    曹操用人,“不拘微賤”,這自然要引起士族的不安。

    赤壁戰前,魯肅勸孫權抗曹操,說,象我魯肅這樣的人,投降了曹操,他會把我送還本鄉,評品等第,給個小吏做,慢慢升遷做州郡官。

    曹操得荊州,令韓嵩評品荊州士人優劣。

    東漢末年,士人分品做官,似乎已成慣例。

    二二○年,曹操死,子曹丕繼王位。

    曹丕聽從擁曹派士族陳群的建議,明令規定九品官人法,各州設大中正官,各郡縣設小中正官,評品本州本郡本縣士人的等第。

    做大小中正官的人自然是高級士族和一些中級士族,他們薦舉做官的人,自然也是高級中級士族。

    微賤人被排擯不能入品,低級士族隻能列在下品。

    曹丕和高級中級士族進行了交換,從此不再有擁漢派。

    當年,曹丕取消漢獻帝的皇帝名号,用禅讓的方式自稱魏皇帝(魏文帝)。

     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自稱漢皇帝。

    二二二年,孫權自稱吳王;二二九年,吳王孫權自稱吳皇帝。

     三國分立事,另節說明。

     農民與地主間的階級鬥争,是封建社會曆史的一條基本線索。

    這條線索的一個方面,即地主階級方面,為了争奪統治權,不斷地進行着内部鬥争。

    這種内部鬥争往往成為某一曆史時期裡的主要特征,嚴重地影響到社會各個方面,階級鬥争(滲雜着各族間鬥争)因而愈益複雜化。

    自秦漢迄南北朝這一曆史時期由統治階級的内部鬥争而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第一步是無市籍地主與有市籍地主間的鬥争。

    這個鬥争開始于秦,發展于西漢,猛烈沖突于東漢,結果是東漢末年社會遭受極其慘重的大破壞。

    第二步是九品官人法的成立,标志着代表無市籍地主的士族戰勝了有市籍地主,同時高級士族開始了對中級士族的壓迫并排擯低級士族。

    中級低級士族代表中小地主,人數最多,而且才能之士也多在這個大士人群裡産生,他們被壓迫和被排斥,無市籍地主階級内部的鬥争激化深化了。

    結果是西晉統一政權迅速崩潰,在中級低級士族與豪強勢力結合下,出現十六國大混亂的局面,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受毀滅性的長期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