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政治概狀--東漢後期(漢和帝至漢靈帝共一○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都遭到猛烈的攻擊。
一六六年,漢桓帝指名士李膺範滂等二百餘人為黨人,下獄治罪。
這些黨人項頸、手、足加上所謂“三木”的刑具,頭被一種東西蒙蓋着,一個挨一個的受獄吏慘毒的拷打。
漢桓帝皇後的父親窦武,向來用财物結交太學生,頗得好評,這時候出面勸漢桓帝釋免黨人。
宦官也不敢過度得罪士人。
一六七年,漢桓帝赦黨人回家,禁锢終身,不許再做官。
這是第一次黨锢之禍。
從這次黨禍裡,顯示出統治階級三個集團的地位發生了變化。
原來在政治上有極大勢力的外戚集團,自梁冀失敗以後,政治勢力和社會影響都降落了。
象窦武那樣的貴族,也要裝出樸素生活來接近太學生。
這說明外戚已經削弱到不能代表上層豪強。
代表下層豪強的宦官集團,社會地位極低,雖然政治上有極大權力,精神上卻感自卑,以獲得名士們的一些禮遇為榮幸。
李膺在獄中牽引出不少宦官子弟,足見宦官家某些子弟在接近士人,企圖使自己士人化。
宦官集團得勢是暫時的,它所代表的下層豪強,極小部分轉化為士人,大部分仍被看作無權做官吏的微賤人。
原來代表中小地主以舉孝廉為最好出路的士人,其中很多人因仕途順利上升為大地主,自東漢初年以來,逐漸形成所謂“衣冠望族”(世代做官)或“姓族”(有名望的姓。
稱士族為望族、姓族與稱豪強為大姓、豪姓形式上有些區别,實際都是豪強),散布在各州郡。
這個士族即官僚集團,上起望族下至廣大學生,包括了地主階級的各個階層。
特别是鲠直派官僚與名士在堅強地攻擊宦官中,造成一種很高的聲望,原來依靠外戚的上層豪強現在轉到官僚集團方面來,與官僚集團的上層結合成一體,這樣,官僚集團愈益擴大,成為代替外戚集團對抗宦官集團的主要力量。
郭泰自洛陽歸太原,“衣冠諸儒”到黃河岸送行,車數千輛。
這裡所謂“衣冠”是指各種身分的官僚,所謂“諸儒”是指太學生一類的士人。
範滂自獄中釋放回汝南,路過南陽,南陽士大夫迎接他,車數千輛。
洛陽、南陽是貴族、豪強、官僚的集中地,郭泰、範滂受到他們這樣的尊崇,說明東漢末年,士族(即官僚集團)已經是統治階級的主要代表。
宦官失敗以後,經過一番大混鬥,士族對下層豪強以及一切所謂微賤人的壓迫權進一步确立了,同時也不需要提拔那些出身低級士族的名士來反對宦官了。
剩下的一件事,就是士族内部按族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也就是按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做官權。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上上、上中至下中、下下)官人法,就是這一件既成事實的法律規定。
一六七年,漢桓帝死,漢靈帝(十二歲)繼位。
窦太後臨朝,窦武掌朝政。
窦武結合陳蕃、李膺等人,準備殺宦官。
一六八年,宦官殺窦武、陳蕃,又殺逐所有窦、陳派的朝官,宦官權力達到了最高峰。
前些時,太學生和全國士人共相标榜,給大名士三十二人(加三君為三十五人)立稱号。
窦武(外戚)、陳蕃(官僚)、劉淑(宗室)三人稱三君,算是士人的首領。
李膺等稱八俊(俊傑),郭泰、範滂等稱八顧(有德行),張儉、劉表等稱八及(能引導後進),度尚(農民起義的兇惡鎮壓者)等稱八廚(有錢救濟貧士)。
地方名士也立稱号,如山陽郡有張儉為首的八俊、八顧、八及二十四人。
窦武、陳蕃死後,漢靈帝大興黨獄,殺李膺、範滂等一百餘人,禁锢六七百人,太學生被捕一千餘人。
黨人五服内親屬以及門生故吏凡有官職的人全部免官禁锢。
這是第二次黨锢之禍,對士族的打擊是慘重的,内外官職幾乎全部被宦官集團占據了。
一個富人孟佗,想得個官做。
他和宦官張讓的管家奴交朋友,送管家奴很多财物,要管家奴當衆對他一拜。
某日,孟佗去谒見張讓。
張讓門前經常有求官人的車數百或千餘輛,孟佗的車不能前進。
管家奴率領一群蒼頭(低級奴)迎到路上拜孟佗,把他的車子擡進門去。
求官人見了大驚,以為孟佗是張讓的好朋友,争着送他珍寶。
孟佗分出一部分送張讓,張讓很滿意,叫他做涼州刺史。
一說,孟佗送張讓葡萄酒一鬥,便得涼州刺史。
不管孟佗怎樣取
一六六年,漢桓帝指名士李膺範滂等二百餘人為黨人,下獄治罪。
這些黨人項頸、手、足加上所謂“三木”的刑具,頭被一種東西蒙蓋着,一個挨一個的受獄吏慘毒的拷打。
漢桓帝皇後的父親窦武,向來用财物結交太學生,頗得好評,這時候出面勸漢桓帝釋免黨人。
宦官也不敢過度得罪士人。
一六七年,漢桓帝赦黨人回家,禁锢終身,不許再做官。
這是第一次黨锢之禍。
從這次黨禍裡,顯示出統治階級三個集團的地位發生了變化。
原來在政治上有極大勢力的外戚集團,自梁冀失敗以後,政治勢力和社會影響都降落了。
象窦武那樣的貴族,也要裝出樸素生活來接近太學生。
這說明外戚已經削弱到不能代表上層豪強。
代表下層豪強的宦官集團,社會地位極低,雖然政治上有極大權力,精神上卻感自卑,以獲得名士們的一些禮遇為榮幸。
李膺在獄中牽引出不少宦官子弟,足見宦官家某些子弟在接近士人,企圖使自己士人化。
宦官集團得勢是暫時的,它所代表的下層豪強,極小部分轉化為士人,大部分仍被看作無權做官吏的微賤人。
原來代表中小地主以舉孝廉為最好出路的士人,其中很多人因仕途順利上升為大地主,自東漢初年以來,逐漸形成所謂“衣冠望族”(世代做官)或“姓族”(有名望的姓。
稱士族為望族、姓族與稱豪強為大姓、豪姓形式上有些區别,實際都是豪強),散布在各州郡。
這個士族即官僚集團,上起望族下至廣大學生,包括了地主階級的各個階層。
特别是鲠直派官僚與名士在堅強地攻擊宦官中,造成一種很高的聲望,原來依靠外戚的上層豪強現在轉到官僚集團方面來,與官僚集團的上層結合成一體,這樣,官僚集團愈益擴大,成為代替外戚集團對抗宦官集團的主要力量。
郭泰自洛陽歸太原,“衣冠諸儒”到黃河岸送行,車數千輛。
這裡所謂“衣冠”是指各種身分的官僚,所謂“諸儒”是指太學生一類的士人。
範滂自獄中釋放回汝南,路過南陽,南陽士大夫迎接他,車數千輛。
洛陽、南陽是貴族、豪強、官僚的集中地,郭泰、範滂受到他們這樣的尊崇,說明東漢末年,士族(即官僚集團)已經是統治階級的主要代表。
宦官失敗以後,經過一番大混鬥,士族對下層豪強以及一切所謂微賤人的壓迫權進一步确立了,同時也不需要提拔那些出身低級士族的名士來反對宦官了。
剩下的一件事,就是士族内部按族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也就是按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做官權。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上上、上中至下中、下下)官人法,就是這一件既成事實的法律規定。
一六七年,漢桓帝死,漢靈帝(十二歲)繼位。
窦太後臨朝,窦武掌朝政。
窦武結合陳蕃、李膺等人,準備殺宦官。
一六八年,宦官殺窦武、陳蕃,又殺逐所有窦、陳派的朝官,宦官權力達到了最高峰。
前些時,太學生和全國士人共相标榜,給大名士三十二人(加三君為三十五人)立稱号。
窦武(外戚)、陳蕃(官僚)、劉淑(宗室)三人稱三君,算是士人的首領。
李膺等稱八俊(俊傑),郭泰、範滂等稱八顧(有德行),張儉、劉表等稱八及(能引導後進),度尚(農民起義的兇惡鎮壓者)等稱八廚(有錢救濟貧士)。
地方名士也立稱号,如山陽郡有張儉為首的八俊、八顧、八及二十四人。
窦武、陳蕃死後,漢靈帝大興黨獄,殺李膺、範滂等一百餘人,禁锢六七百人,太學生被捕一千餘人。
黨人五服内親屬以及門生故吏凡有官職的人全部免官禁锢。
這是第二次黨锢之禍,對士族的打擊是慘重的,内外官職幾乎全部被宦官集團占據了。
一個富人孟佗,想得個官做。
他和宦官張讓的管家奴交朋友,送管家奴很多财物,要管家奴當衆對他一拜。
某日,孟佗去谒見張讓。
張讓門前經常有求官人的車數百或千餘輛,孟佗的車不能前進。
管家奴率領一群蒼頭(低級奴)迎到路上拜孟佗,把他的車子擡進門去。
求官人見了大驚,以為孟佗是張讓的好朋友,争着送他珍寶。
孟佗分出一部分送張讓,張讓很滿意,叫他做涼州刺史。
一說,孟佗送張讓葡萄酒一鬥,便得涼州刺史。
不管孟佗怎樣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