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文學

關燈
骈體文。

    不過,西漢時期,言語與文辭基本上還是一緻的,因之西漢散文仍保持戰國諸子生動自然的作風。

    司馬遷《史記》就是西漢散文的最高代表,其他如賈誼、晁錯、董仲舒、賈捐之、劉向等人議論政治的文篇,也是著名的散文。

    唐以後所謂古文,溯源于西漢,《史記》常是古文家摹習的主要藍本。

     骈文--用同數的字造句便成骈句,積句成篇,便成骈體文。

    《詩》三百篇以及楚辭,凡屬韻文,句法都很整齊。

    經傳諸子等散體文中也往往雜用骈句或韻文。

    單音文字可以構成骈句骈文是出于自然的。

    西漢文士開始有意識地創作骈體文,即多用整齊的句法入散體文,使形式上增加美感。

    司馬相如《封禅文》,揚雄《劇秦美新》等篇,可作西漢骈體文的代表。

    此後骈文逐漸發展,言語與文辭也愈趨分離,東漢以後的文辭,成為少數人紙上的言語,不再是人的口頭言語。

    因為骈文脫離活的言語,所以它隻能在形式上變化以求美觀,表達思想的作用卻愈變愈少,一直變到完全不能表達思想。

    唐朝韓愈提倡古文,就是對這種可憎的形式文辭進行不徹底的文學革命。

     上述各文體以外,漢武帝時有小說家虞初,作《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據東漢人應劭說“其說以周書為本”,很象是通俗的周史演義。

    又有《百家》一百三十九卷,想是許多家小說的總集。

    小說接近民間文學,與上層文士不能相容,東漢末仲長(姓)統(名)主張“百家雜說,請用從火”,要把小說全部燒掉才快意,事實上小說确被上層文士消滅了。

    他們為什麼憎恨小說,不許它存在呢?《漢書?藝文志》說它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又引孔子說,“緻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

    小說既是說民間事,當然有不合統治階級意旨的地方,那就很自然地要遭到憎恨。

     簡短的結論 秦始皇開始統一的中國,到西漢朝才确實鞏固起來。

     西漢朝的建立是秦末農民戰争的後果。

    農民第一次發動戰争便推翻秦朝,開後來大小數百次的農民起義的端緒,曆史意義非常重大。

     劉邦是勝任的起義首領,他比陳勝、吳廣、項羽較多地代表農民階級的政治要求,因而得到農民的支持,終于擊敗強大的項羽軍,成為最後的成功者。

     西漢前期實行無為政治,讓人民獲得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這對于中央政權的鞏固是有決定作用的。

    朝廷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消滅七個割據國,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制。

     在經濟繁榮與政治鞏固的基礎上,傑出的漢武帝推動西漢朝進入全盛時期。

    漢武帝統治的成就;政治方面,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制;經濟方面,興修水利,推行了進步的農業技術,從豪強手裡收回了鹽鐵鑄錢三大利;軍事方面,打敗了北邊的強敵匈奴,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疆域大大擴展了;文化方面,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創造,有助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态的穩定。

    漢武帝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有特殊功勳的偉大人物。

    漢宣帝時匈奴入朝,邊境安甯,西漢達到了全盛的最高點。

     西漢後期,社會經濟還在繼續發展,由于地主階級無限的兼并,迫使農民小工商大量破産,無法生活下去。

    土地高度集中與一部分貧民失身為奴隸,成為當時最危急的問題。

    腐朽了的西漢朝廷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個豪強集團的首領王莽試圖解決,當然他也是不可能的。

    最後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農民起義軍推翻了王莽政權,但不能建立起新的朝廷。

    南陽豪強集團首領劉秀利用農民軍打敗農民起義軍,恢複漢朝的統治。

     據公元二年的記載,當時西漢有一千二百二十三萬餘戶、五千九百五十九萬餘人的巨大戶口,有東西九千三百零二裡、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裡的廣大疆域。

    距今二千年前,中國已經建立起這樣偉大的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國家,此後的中國,依靠這個堅實的基礎繼續發展。

    這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而且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