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經學、史學、曆數學、諸子
關燈
小
中
大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秦二世時農民大起義,推倒秦的統治,很快恢複了統一,建立起西漢朝。
這是封建地主階級新創立的國家,積極建設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便成為非常重要的急務。
秦始皇已經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西漢時期主要是漢武帝又做了更多的工作,鞏固封建統一國家的上層建築大體上都建立起來了。
政治制度,上面已經說過了一些,這裡叙述的是西漢其他部分的上層建築物。
一經學 儒家思想是西周以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
經孔子删訂六經,聚徒講學,不僅造成了整套的思想體系,而且培養了大批儒學傳播者。
孔子死後,儒家地位繼續上升。
戰國時儒墨并稱顯學,但儒家比墨家更占優勢。
秦始皇焚民間藏書,坑孟派儒生,隻許士人學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為師。
皇帝宮中卻藏有大量圖書,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張蒼、叔孫通、伏勝等)或傳經或議論政事。
秦始皇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一思想,結果恰相反,儒生參加農民起義,成為推倒秦統治的一個力量。
西漢前期,朝廷與諸王國并立,各學派士人(墨家已亡)遊諸王國求祿,助國王反抗朝廷。
漢景帝滅七國後,全國政治統一了,漢武帝在這個基礎上實行學術統一。
前一四○年,漢武帝即位。
他即位後首先舉行的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全國文士,親自出題考試,并且親自閱卷,選取《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公孫弘為首列,非儒學的諸子百家一概被罷斥,儒學從此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公孫弘是個獄吏出身的儒生,長于奉迎,漢武帝為了提倡儒學,前一二四年,擢升他做丞相,封平津侯。
公孫弘以前,做丞相的人常是列侯貴族,公孫弘出身貧士,竟得封侯拜相,《公羊》學因此成為最行時的學術。
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須學習儒經,才能得到任用或升遷,儒學獨尊的地位更加鞏固了。
漢武帝特别提倡《春秋公羊》學,這是因為《春秋》經是孔子正名分(誅亂臣賊子)的著作,是封建專制主義具體應用在政治上的典型,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完整表現,其他經書都不象《春秋》那樣适用。
還有一個特點是《春秋》經文字極其簡單隐晦,便于學者在最大限度内加以穿鑿和引申。
漢武帝選中《公羊春秋》,在政治需要上是完全切合的。
适應這個需要,制成整套《公羊》學說的大師,就是被西漢儒生稱為“令後學者有所統一,為群儒首”的董仲舒。
西漢前期,朝廷也立儒經博士,承認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指導政治的卻還是黃老刑名之學。
儒生與黃老刑名學者,經常發生争論,例如漢景帝時,《詩》博士轅固與道家黃生辯湯武革命。
轅固據經義,說湯武誅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義行為。
黃生引道家說,破帽子還得戴在頭上,新鞋子終究穿在腳下,認為湯武雖是聖人,到底不該放桀、弑纣。
漢景帝下判斷說,吃肉不吃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
意思是不要學者再争論湯武革命的是非,也就是不贊成湯武革命。
轅固又與道家窦太後辯兩家高低。
窦太後發怒,令轅固和野豬搏鬥,幸得漢景帝給他一把好刀,沒有被野豬咬死。
這種學派間的鬥争,顯然阻礙着統治階級内部的統一,也就減少了上層建築的作用。
董仲舒對西漢統一事業的貢獻,就在于他把戰國以來各家學說以及儒家各派在孔子名義下、在《春秋公羊》學名義下統一起來。
經董仲舒這個巨大的加工,向來被看作“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學,一變而成為“霸(黃老刑名)王(儒)道雜之”,合于漢家制度的儒學了。
董仲舒的哲學基本上是《易經》陰陽學說的引申。
他認為任何一個事或物,一定是相反的事或物合成的。
例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有表必有裡,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這叫做“凡物必有合”。
合的兩方面性質不相同,這叫做“合各有陰陽”。
陰陽數量可以相等,性質卻有一定,陽性尊、陰性卑,這叫做“同度而不同意”。
君、父、夫是陽(三綱),臣、子、妻是陰,陰不得獨立行事,隻能從陽行事,事成不得分功。
這叫做“陽兼于陰,陰兼(被兼)于陽”。
陰陽不得同時并起,一定要有先後,陽總在先,陰總在後,陽是主體,陰是附屬,這叫做“一而不二”。
陰陽二物,按一定的時候互相交替,一個起來,一個下去,一個增多,一個減少。
起來了的到時候要下去,下去了的到時候又起來;多了的不能多到過度,少了的不能少到絕滅,終而複始,循環不止,這叫做“常一而不滅”。
做事不論大小難易,違反天道(一而不二)一定無成,比如目不能兩看,耳不能兩聽,手不能一手畫方一手畫圓,不一就要生患(心有二中),這叫做“君子賤二而貴一”。
天地的精氣合起來成一,分開來成陰陽,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時,配到東南中西北五方成五行。
木(東)火(南)土(中)金(西)水(北)順次叫做“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逆次叫做“五行相勝”(如水勝火,金勝木)。
五行統一于陰陽,陰陽統一于天。
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樣,也有陰陽五行。
人是天之副,與天合而為一,這叫做“人副天”。
董仲舒哲學的結論是“道(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天不變,道亦不變”;“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易經》的陰陽學與戰國以來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融合成為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
這樣,把儒家與陰陽五行家統一起來了。
《易經》陰陽學說明陰陽的基本觀點是仁與義(“天地之大德曰生..禁民為非曰義”),童仲舒說陽是天之德,陰是天之刑,刑主殺,德主生,天親陽而疏陰,重德而不重刑。
這樣,把儒家的仁義與黃老刑名之學統一起來了。
董仲舒說天不是為王生民,而是為民立王,能利民的王,天要讓他做下去,害民的王,天要奪去他的王位。
有道伐無道,是天理也是人理。
這樣,把儒家湯武革命、天命靡常的學說與陰陽五行家的五德終始說統一起來了。
墨學的本旨在于利民,董仲舒說,天使人有義和利兩種生活,利(物質)養人的身體,義養人的精神,缺一不可,而義重于利。
這樣,把儒家與墨家統一起來了,儒家孟子學派說性善,荀子學派說性惡,董仲舒說天有陰與陽,人有性與情(情欲),性有為善的端緒,但必待教誨而後成為善。
這樣,把孟荀兩派統一起來了。
董仲舒的哲學觀點是循環的不是發展的,是調和的不是鬥争的,有唯物論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唯心論;有辯證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形而上
秦二世時農民大起義,推倒秦的統治,很快恢複了統一,建立起西漢朝。
這是封建地主階級新創立的國家,積極建設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便成為非常重要的急務。
秦始皇已經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西漢時期主要是漢武帝又做了更多的工作,鞏固封建統一國家的上層建築大體上都建立起來了。
政治制度,上面已經說過了一些,這裡叙述的是西漢其他部分的上層建築物。
一經學 儒家思想是西周以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
經孔子删訂六經,聚徒講學,不僅造成了整套的思想體系,而且培養了大批儒學傳播者。
孔子死後,儒家地位繼續上升。
戰國時儒墨并稱顯學,但儒家比墨家更占優勢。
秦始皇焚民間藏書,坑孟派儒生,隻許士人學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為師。
皇帝宮中卻藏有大量圖書,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張蒼、叔孫通、伏勝等)或傳經或議論政事。
秦始皇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一思想,結果恰相反,儒生參加農民起義,成為推倒秦統治的一個力量。
西漢前期,朝廷與諸王國并立,各學派士人(墨家已亡)遊諸王國求祿,助國王反抗朝廷。
漢景帝滅七國後,全國政治統一了,漢武帝在這個基礎上實行學術統一。
前一四○年,漢武帝即位。
他即位後首先舉行的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全國文士,親自出題考試,并且親自閱卷,選取《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公孫弘為首列,非儒學的諸子百家一概被罷斥,儒學從此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公孫弘是個獄吏出身的儒生,長于奉迎,漢武帝為了提倡儒學,前一二四年,擢升他做丞相,封平津侯。
公孫弘以前,做丞相的人常是列侯貴族,公孫弘出身貧士,竟得封侯拜相,《公羊》學因此成為最行時的學術。
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須學習儒經,才能得到任用或升遷,儒學獨尊的地位更加鞏固了。
漢武帝特别提倡《春秋公羊》學,這是因為《春秋》經是孔子正名分(誅亂臣賊子)的著作,是封建專制主義具體應用在政治上的典型,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完整表現,其他經書都不象《春秋》那樣适用。
還有一個特點是《春秋》經文字極其簡單隐晦,便于學者在最大限度内加以穿鑿和引申。
漢武帝選中《公羊春秋》,在政治需要上是完全切合的。
适應這個需要,制成整套《公羊》學說的大師,就是被西漢儒生稱為“令後學者有所統一,為群儒首”的董仲舒。
西漢前期,朝廷也立儒經博士,承認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指導政治的卻還是黃老刑名之學。
儒生與黃老刑名學者,經常發生争論,例如漢景帝時,《詩》博士轅固與道家黃生辯湯武革命。
轅固據經義,說湯武誅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義行為。
黃生引道家說,破帽子還得戴在頭上,新鞋子終究穿在腳下,認為湯武雖是聖人,到底不該放桀、弑纣。
漢景帝下判斷說,吃肉不吃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
意思是不要學者再争論湯武革命的是非,也就是不贊成湯武革命。
轅固又與道家窦太後辯兩家高低。
窦太後發怒,令轅固和野豬搏鬥,幸得漢景帝給他一把好刀,沒有被野豬咬死。
這種學派間的鬥争,顯然阻礙着統治階級内部的統一,也就減少了上層建築的作用。
董仲舒對西漢統一事業的貢獻,就在于他把戰國以來各家學說以及儒家各派在孔子名義下、在《春秋公羊》學名義下統一起來。
經董仲舒這個巨大的加工,向來被看作“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學,一變而成為“霸(黃老刑名)王(儒)道雜之”,合于漢家制度的儒學了。
董仲舒的哲學基本上是《易經》陰陽學說的引申。
他認為任何一個事或物,一定是相反的事或物合成的。
例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有表必有裡,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這叫做“凡物必有合”。
合的兩方面性質不相同,這叫做“合各有陰陽”。
陰陽數量可以相等,性質卻有一定,陽性尊、陰性卑,這叫做“同度而不同意”。
君、父、夫是陽(三綱),臣、子、妻是陰,陰不得獨立行事,隻能從陽行事,事成不得分功。
這叫做“陽兼于陰,陰兼(被兼)于陽”。
陰陽不得同時并起,一定要有先後,陽總在先,陰總在後,陽是主體,陰是附屬,這叫做“一而不二”。
陰陽二物,按一定的時候互相交替,一個起來,一個下去,一個增多,一個減少。
起來了的到時候要下去,下去了的到時候又起來;多了的不能多到過度,少了的不能少到絕滅,終而複始,循環不止,這叫做“常一而不滅”。
做事不論大小難易,違反天道(一而不二)一定無成,比如目不能兩看,耳不能兩聽,手不能一手畫方一手畫圓,不一就要生患(心有二中),這叫做“君子賤二而貴一”。
天地的精氣合起來成一,分開來成陰陽,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時,配到東南中西北五方成五行。
木(東)火(南)土(中)金(西)水(北)順次叫做“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逆次叫做“五行相勝”(如水勝火,金勝木)。
五行統一于陰陽,陰陽統一于天。
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樣,也有陰陽五行。
人是天之副,與天合而為一,這叫做“人副天”。
董仲舒哲學的結論是“道(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天不變,道亦不變”;“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易經》的陰陽學與戰國以來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融合成為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
這樣,把儒家與陰陽五行家統一起來了。
《易經》陰陽學說明陰陽的基本觀點是仁與義(“天地之大德曰生..禁民為非曰義”),童仲舒說陽是天之德,陰是天之刑,刑主殺,德主生,天親陽而疏陰,重德而不重刑。
這樣,把儒家的仁義與黃老刑名之學統一起來了。
董仲舒說天不是為王生民,而是為民立王,能利民的王,天要讓他做下去,害民的王,天要奪去他的王位。
有道伐無道,是天理也是人理。
這樣,把儒家湯武革命、天命靡常的學說與陰陽五行家的五德終始說統一起來了。
墨學的本旨在于利民,董仲舒說,天使人有義和利兩種生活,利(物質)養人的身體,義養人的精神,缺一不可,而義重于利。
這樣,把儒家與墨家統一起來了,儒家孟子學派說性善,荀子學派說性惡,董仲舒說天有陰與陽,人有性與情(情欲),性有為善的端緒,但必待教誨而後成為善。
這樣,把孟荀兩派統一起來了。
董仲舒的哲學觀點是循環的不是發展的,是調和的不是鬥争的,有唯物論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唯心論;有辯證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