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西漢政治概狀
關燈
小
中
大
奴和親,避免大戰争,再加田租輕微,徭役較少,農民得到五、六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繁榮了。
但享受繁榮之果的人,不是農民而是以皇帝為首的地主和商賈。
漢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倉裡裝滿了糧食,庫裡裝滿了銅錢。
朝廷所藏的錢,積累到好幾百萬萬,錢串子爛了,散錢無法計算。
朝廷所藏的糧食,新舊堆積,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讓它腐爛。
朝廷有六個大馬苑,養馬三十萬匹。
民間富人家家養馬,騎母馬出門自覺慚愧。
管裡門的小卒得吃好飯肥肉。
吏任職久長,往往做一輩子。
有些官很少調動,世代做下去,官号竟成了姓氏。
如管倉的官姓了倉,管庾的官姓了庾。
上層統治者自宗室、封君、公卿、大夫以至一般官吏,奢侈安樂,不受法令限制;下層統治者民間豪強,不借官位,專憑暴力,在地方上武斷鄉曲,兼并土地。
實行清靜無為政治的結果,使整個統治階級過着極其饒富的生活。
半割據的諸王國,經五、六十年休息,統治者也很富強了。
吳王劉濞采銅鑄錢,與漢皇帝有同樣富力。
前一五四年,吳、膠西、楚、趙、濟南、淄川、膠東七國國王聯兵反叛,漢大将周亞夫擊敗七國叛軍,滅諸國。
此後,朝廷制定更嚴格的制度,皇子受封為王,隻是征收租稅,不管政事,王國與侯國無異。
七國的滅亡,結束了四周以來合法的諸侯割據制度,加強了西漢朝廷中央集權的力量,漢朝确是統一了。
經濟繁榮與全國統一,使統治者改變政治方針,自與民休息的前期轉入用盡民力的中期。
中期(前一四○年&mdash&mdash漢武帝建元元年至前四九年&mdash&mdash漢宣帝黃龍元年,凡九十二年) 漢武帝憑借前期所積累的财富與漢景帝所完成的全國統一,再加上本人雄材大略的特性與在位五十四年的長久時間,對外用兵,擴張疆土,對内興作,多所創建(主要是水利),把道家思想的無為政治,改變為以儒家學說為裝飾的多欲政治。
通過漢武帝,農民付出“海内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造成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
西漢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大經學家大政論家董仲舒,大史學家司馬遷,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大軍事家衛青、霍去病,大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闳,大農學家趙過,大探險家張骞,以及民間詩人所創作經大音樂家李延年協律的樂府歌詩,集中出現在漢武帝時期。
這是曆史上非常燦爛的一個時期,漢武帝就是這個燦爛時期的總代表。
西漢前期,農民與地主間的階級矛盾,一般說,還沒有發展到激化的程度,地主與商賈間矛盾也是和緩的。
主要原因是在于對外不用兵。
漢武帝對外連年大用兵,戰争使國内各種矛盾都激化起來。
受戰争影響最深重的自然是農民。
漢武帝為取得大量财物,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
田三十畝按一百畝征收租稅,口錢二十改為二十三,七歲起算改為三歲起算(漢制,民年七歲至十四歲每人每年納口錢二十),貧民生子多殺死。
農民窮困破産,富人乘機大掠奪。
董仲舒說:富人擁有大片田地,窮人連放個錐尖的地方也沒有。
富人霸占山林川澤,獨享利益,放縱淫侈,一個邑裡就有皇帝,一個裡裡就有公侯,小民怎能不困窮。
這種邑皇帝、裡公侯大小豪強是朝廷助長的,但也不利于朝廷。
豪強勢力的過度擴大,引起了朝廷與豪強間嚴重的沖突。
董仲舒所說的富人,其中一部分是無市籍的地主,特别是地主中的豪強。
他們盡量集中土地,役使貧民,掠奪奴隸,損害了朝廷的收入和權力。
漢武帝為加強統治,分全國為十三部(州),每部派一刺史,按照六條查問郡縣。
第一條就是“強宗豪右,田宅逾制(超過制度),以強淩弱,以衆暴寡”。
看來好象是懲罰豪強,保護貧弱,實際效力卻極有限。
漢武帝又允許非常剛強所謂“酷吏”的郡守,殺戮某些豪強及其徒黨,借以抑制豪強的過度橫行。
酷吏之一的甯成,革官回家,發誓說,做官不到二千石,經商不到黃金一千斤,不能算作人。
他租(強占)得水田一千多頃,雇(奴役)得貧民數千家,不多幾年,積錢數千萬。
人都怕他,說,甯願碰見母老虎,不要碰見甯成發怒。
這說明除去一些例外,酷吏就是做官的豪強,豪強就是不做官的酷吏,歸根都是吃農民的母老虎。
董仲舒所說的富人,其中一部分是有市籍(商賈)的地主,特别是商賈中的豪強。
商賈剝削農民,最普遍的形式是放高利貸。
還有壟斷農民必需品的鑄錢商和鹽鐵商,這些大商賈積錢往往多至黃金一萬斤。
商賈不僅剝削農民,有時也剝削地主,如囤積貴族或官府的需用品,使貴族或官府不得不低頭,滿足商賈的要求。
在市上是商賈,
但享受繁榮之果的人,不是農民而是以皇帝為首的地主和商賈。
漢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倉裡裝滿了糧食,庫裡裝滿了銅錢。
朝廷所藏的錢,積累到好幾百萬萬,錢串子爛了,散錢無法計算。
朝廷所藏的糧食,新舊堆積,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讓它腐爛。
朝廷有六個大馬苑,養馬三十萬匹。
民間富人家家養馬,騎母馬出門自覺慚愧。
管裡門的小卒得吃好飯肥肉。
吏任職久長,往往做一輩子。
有些官很少調動,世代做下去,官号竟成了姓氏。
如管倉的官姓了倉,管庾的官姓了庾。
上層統治者自宗室、封君、公卿、大夫以至一般官吏,奢侈安樂,不受法令限制;下層統治者民間豪強,不借官位,專憑暴力,在地方上武斷鄉曲,兼并土地。
實行清靜無為政治的結果,使整個統治階級過着極其饒富的生活。
半割據的諸王國,經五、六十年休息,統治者也很富強了。
吳王劉濞采銅鑄錢,與漢皇帝有同樣富力。
前一五四年,吳、膠西、楚、趙、濟南、淄川、膠東七國國王聯兵反叛,漢大将周亞夫擊敗七國叛軍,滅諸國。
此後,朝廷制定更嚴格的制度,皇子受封為王,隻是征收租稅,不管政事,王國與侯國無異。
七國的滅亡,結束了四周以來合法的諸侯割據制度,加強了西漢朝廷中央集權的力量,漢朝确是統一了。
經濟繁榮與全國統一,使統治者改變政治方針,自與民休息的前期轉入用盡民力的中期。
中期(前一四○年&mdash&mdash漢武帝建元元年至前四九年&mdash&mdash漢宣帝黃龍元年,凡九十二年) 漢武帝憑借前期所積累的财富與漢景帝所完成的全國統一,再加上本人雄材大略的特性與在位五十四年的長久時間,對外用兵,擴張疆土,對内興作,多所創建(主要是水利),把道家思想的無為政治,改變為以儒家學說為裝飾的多欲政治。
通過漢武帝,農民付出“海内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造成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
西漢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大經學家大政論家董仲舒,大史學家司馬遷,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大軍事家衛青、霍去病,大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闳,大農學家趙過,大探險家張骞,以及民間詩人所創作經大音樂家李延年協律的樂府歌詩,集中出現在漢武帝時期。
這是曆史上非常燦爛的一個時期,漢武帝就是這個燦爛時期的總代表。
西漢前期,農民與地主間的階級矛盾,一般說,還沒有發展到激化的程度,地主與商賈間矛盾也是和緩的。
主要原因是在于對外不用兵。
漢武帝對外連年大用兵,戰争使國内各種矛盾都激化起來。
受戰争影響最深重的自然是農民。
漢武帝為取得大量财物,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
田三十畝按一百畝征收租稅,口錢二十改為二十三,七歲起算改為三歲起算(漢制,民年七歲至十四歲每人每年納口錢二十),貧民生子多殺死。
農民窮困破産,富人乘機大掠奪。
董仲舒說:富人擁有大片田地,窮人連放個錐尖的地方也沒有。
富人霸占山林川澤,獨享利益,放縱淫侈,一個邑裡就有皇帝,一個裡裡就有公侯,小民怎能不困窮。
這種邑皇帝、裡公侯大小豪強是朝廷助長的,但也不利于朝廷。
豪強勢力的過度擴大,引起了朝廷與豪強間嚴重的沖突。
董仲舒所說的富人,其中一部分是無市籍的地主,特别是地主中的豪強。
他們盡量集中土地,役使貧民,掠奪奴隸,損害了朝廷的收入和權力。
漢武帝為加強統治,分全國為十三部(州),每部派一刺史,按照六條查問郡縣。
第一條就是“強宗豪右,田宅逾制(超過制度),以強淩弱,以衆暴寡”。
看來好象是懲罰豪強,保護貧弱,實際效力卻極有限。
漢武帝又允許非常剛強所謂“酷吏”的郡守,殺戮某些豪強及其徒黨,借以抑制豪強的過度橫行。
酷吏之一的甯成,革官回家,發誓說,做官不到二千石,經商不到黃金一千斤,不能算作人。
他租(強占)得水田一千多頃,雇(奴役)得貧民數千家,不多幾年,積錢數千萬。
人都怕他,說,甯願碰見母老虎,不要碰見甯成發怒。
這說明除去一些例外,酷吏就是做官的豪強,豪強就是不做官的酷吏,歸根都是吃農民的母老虎。
董仲舒所說的富人,其中一部分是有市籍(商賈)的地主,特别是商賈中的豪強。
商賈剝削農民,最普遍的形式是放高利貸。
還有壟斷農民必需品的鑄錢商和鹽鐵商,這些大商賈積錢往往多至黃金一萬斤。
商賈不僅剝削農民,有時也剝削地主,如囤積貴族或官府的需用品,使貴族或官府不得不低頭,滿足商賈的要求。
在市上是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