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及十六國世系

關燈
内主。

    (注:武帝第六子,惠帝之弟。

    )冏遣兵襲乂。

    乂徑入宮,奉帝讨斬冏。

    (太安元年,302年)。

    颙本以乂弱冏強,冀乂為冏所殺,而以殺乂之罪讨之。

    因廢帝立穎,己為宰相,可以專政。

    及乂先殺冏,其計不遂。

    穎亦以乂在内,己不得遙執朝權,于是颙遣将張方率兵,與穎同向京師。

    帝又诏乂為大都督拒方等,連戰,先勝後敗。

    東海王越在京,慮事不濟,與殿中将收乂送金墉。

    乂為張方所殺(永興元年,304年)。

    穎入京,尋還于邺。

    颙表穎為皇太弟,位相國,乘輿服禦,及宿衛兵皆遷于邺。

    朝政悉穎主之。

    左衛将軍陳眕不平,奉帝讨穎。

    穎遣将石超敗帝于蕩陰,超遂以帝入于邺。

    平北将軍王浚起兵讨穎。

    穎戰敗,仍擁帝還洛陽(永興二年,305年)。

    時颙遣張方救穎,方遂挾帝及穎歸于長安。

    颙廢穎,立豫章王熾(注: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之弟,是為懷帝。

    )為皇太弟。

    東海王越自徐州起兵迎大駕,颙又命穎統兵拒之河橋,戰敗,越兵入關,奉惠帝還洛陽(光熙元年,306年)。

    穎竄于武關新野間,有诏捕之,為劉輿所害。

    颙亦單騎逃太白山,其故将迎入長安。

    有诏征颙為司徒,颙入京,途次為南陽王模所殺。

    惠帝崩,懷帝即位。

    越出讨石勒而卒(永嘉五年,311年)。

    此八王始末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八《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始于惠帝元康元年(291年),終于光熙元年(306年)。

    亘十六年之久,國勢陵夷,地方大亂。

    時匈奴劉氏已稱王于北方,利用機會舉兵南向,攻破洛陽,擄懷帝而去。

     劉聰&hellip&hellip既殺其兄和(永嘉四年,六月,劉淵死,子和嗣立)。

    群臣勸即尊位&hellip&hellip于是以永嘉四年(310年)僭即皇帝位。

    遣粲(其子)及其征東王彌、龍骧劉曜等,率衆四萬,長驅入洛川。

    遂出轅,周旋梁、陳、汝、颍之間&hellip&hellip署其衛尉呼延晏為使持節前鋒大都督、前軍大将軍,配禁兵二萬七千,自宜陽入洛川。

    命王彌、劉曜及鎮軍石勒進師會之。

    晏比及河南,王師前後十二敗&hellip&hellip劉曜至,複與晏會圍洛陽。

    時城内饑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固志。

    宣陽門陷,懷帝開華林園門,出河陰藕池,欲幸長安,為曜等所追及。

    彌、晏入于南宮&hellip&hellip縱兵大掠,悉收宮人珍寶。

    曜于是害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萬餘人于洛水北,築為京觀。

    (永嘉五年)遷帝及惠帝羊後&hellip&hellip于平陽。

     (《晉書》卷一○二《載記第二&bull劉聰》) 帝蒙塵于平陽,劉聰以帝為會稽公&hellip&hellip劉聰大會,使帝著青衣行酒,侍中庾珉号哭。

    聰惡之,帝遇弑,崩于平陽。

     (《晉書》卷五《懷帝紀》) 懷帝遇害,愍帝即位于長安。

    值喪亂之後,草草建國,殊無體統可言。

     孝愍皇帝&hellip&hellip及洛陽傾覆,避難于荥陽密縣。

    與舅荀藩、荀組相遇,自密南趨許、颍。

    豫州刺吏閻鼎,與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中書郎李昕及藩、組等同謀,奉帝歸于長安。

    而疇等中途複叛,鼎追殺之,藩、組僅而獲免。

    鼎遂挾帝乘牛車,自宛趨武關,頻遇山賊,士卒亡散。

    次于藍田,鼎告雍州刺史賈匹,匹遽遣州兵迎衛,達于長安。

    又使輔國将軍梁綜助守之&hellip&hellip賈匹讨賊張連,遇害。

    衆推始平太守麹允領雍州刺史,為盟主,承制選置&hellip&hellip奉懷帝崩問&hellip&hellip即是帝位(313年)。

     (《晉書》卷五《愍帝紀》) 永嘉之亂,天下崩離。

    長安城中,戶不盈百,牆宇頹毀,蒿棘成林。

    朝廷無車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

    衆唯一旅,公私有車四乘,器械多阙,運饋不繼&hellip&hellip諸侯無釋位之志,征鎮阙勤王之舉,故君臣窘追,以至殺辱雲。

     (《晉書》卷五《愍帝紀》) 麹允索琳,輔翼王室,屢卻敵兵。

    及劉曜再犯長安,以外援斷絕,愍帝詣軍前降,自此中原淪陷于異族矣。

     建興四年(316年)八月,劉曜逼京師,内外斷絕&hellip&hellip麹允與公卿守長安小城以自固&hellip&hellip十月,京師饑甚,米鬥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大半。

    太倉有麹數十餅,麹允屑為粥,以供帝,至是複盡。

    帝泣謂允曰:“今窘厄如此,外無救援,死于社稷,是朕事也&hellip&hellip行矣遣書,朕意決矣。

    ”十一月,使侍中宋敞,送箋于曜。

    帝乘羊車,肉袒銜璧輿榇出降&hellip&hellip帝蒙塵于平陽&hellip&hellip五年十月,劉聰出獵,令帝行車騎将軍,戎服執戟為導,百姓聚而觀之。

    故老或欷歔流涕,聰聞而惡之。

    聰後因大會,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

    又使帝執蓋,晉臣在坐者,多失聲而泣。

    &hellip&hellip十二月,帝遇弑,崩于平陽。

     (《晉書》卷五《愍帝紀》) 2.東晉建國及私門政治 愍帝被害兇問傳至江南,元帝遂即皇帝位于建業,晉祚得以再延。

     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邺。

    以顧榮為軍司馬,賀循為參佐,王敦、王導、周、刁協并為腹心股肱。

    賓禮名賢,存問風俗,江東歸心焉&hellip&hellip及懷帝蒙塵于平陽,司空荀藩等移檄天下,推帝為盟主&hellip&hellip群僚參佐州征牧守等上尊号&hellip&hellip為晉王&hellip&hellip即王位,大赦改元&hellip&hellip愍帝崩問至,即皇帝位。

     (《晉書》卷六《元帝紀》) 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

    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複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

    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及徙鎮建康&hellip&hellip百姓歸心&hellip&hellip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

    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hellip&hellip朝野傾心,号為仲父&hellip&hellip晉國既建,以導為丞相。

     (《晉書》卷六五《王導傳》) 東晉中興,政在王氏。

    王敦坐鎮長江上遊,手握重兵,時與朝廷龃龉,稱兵犯順,以固王氏之權。

     以敦為揚州刺史&hellip&hellip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

    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尋與甘卓等讨江州刺史華轶,斬之。

    蜀賊杜弢作亂,荊州刺史周退走。

    敦遣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訪等讨弢,而敦進住豫章,為諸軍繼援。

    及侃破弢&hellip&hellip敦以元帥進鎮東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hellip&hellip敦始自選置,兼統州郡焉&hellip&hellip初,敦&hellip&hellip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專任阃外,手控強兵,群從貴顯,威權莫貳。

    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

    帝畏而惡之,遂引劉隗、刁協等以為心膂。

    敦益不能平,于是嫌隙始構矣&hellip&hellip帝以劉隗為鎮北将軍、戴若思為征西将軍,悉發揚州奴為兵,外以讨胡,實禦敦也。

    永昌元年(322年),敦率衆内向,以誅隗為名&hellip&hellip帝&hellip&hellip召戴若思、劉隗,并會京師。

    王師敗績。

    既入石頭,擁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宮省奔散。

    &hellip&hellip敦收周、戴若思,害之。

    以敦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hellip&hellip并僞讓不受,還屯武昌&hellip&hellip帝崩&hellip&hellip明帝&hellip&hellip诏以王導為司徒,敦自為揚州牧。

    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将相嶽牧,悉出其門&hellip&hellip敦以溫峤為丹陽尹,欲使觇伺朝廷。

    峤至,具言敦逆謀。

    帝欲讨之,知其為物情所畏服,乃僞言敦死,于是下诏,讨鳳(錢鳳為敦謀主)之罪&hellip&hellip敦病轉笃,不能禦衆,使錢鳳&hellip&hellip等率衆三萬向京師&hellip&hellip鳳等至京師,屯于水南。

    帝親率六軍以禦鳳,頻戰,破之&hellip&hellip俄而敦死。

    &hellip&hellip含(敦兄)複率衆渡淮,蘇峻等逆擊,大敗之。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 敦将謀篡逆,諷朝廷征己,帝乃手诏征之&hellip&hellip太甯二年(324年),六月&hellip&hellip舉兵内向&hellip&hellip至宣陽門北。

    中郎将劉遐、蘇峻等自南塘橫擊,大破之&hellip&hellip于是分遣諸将追其黨與,悉平之。

     (《晉書》卷六《明帝紀》) 王敦敗後,庾氏繼之執政。

     庾亮&hellip&hellip明穆皇後之兄也&hellip&hellip與司徒王導受遺诏輔幼主(成帝)。

    加亮給事中,徙中書令。

    太後(庾氏)臨朝,政事一決于亮。

    先是,王導輔政,以寬和得衆。

    亮任法裁物,頗以此失人心。

    又先帝遺诏,褒進大臣,而陶侃(時為荊州刺史),祖約(時為豫州刺史,屯壽春)不在其例。

    侃、約疑亮删除遺诏,并流怨言。

    亮懼亂,于是出溫峤為江州,以廣聲援,修石頭以備之。

    會南頓王宗,複謀廢執政。

    亮殺宗&hellip&hellip琅邪人卞鹹,宗之黨也,與宗俱誅。

    鹹兄闡,亡奔蘇峻時為曆陽太守。

    亮符峻送闡,而峻保匿之。

    峻又多納亡命,專用威刑,亮知峻必為禍亂,征為大司農&hellip&hellip峻遂與祖約俱舉兵反&hellip&hellip亮遣距之,不能制,峻乘勝至于京都&hellip&hellip亮&hellip&hellip南奔溫峤(時為江州刺史)&hellip&hellip乃與峤推陶侃為盟主。

    侃至尋陽,既有憾于亮&hellip&hellip亮甚懼,及見侃,引咎自責&hellip&hellip侃不覺釋然&hellip&hellip峻平&hellip&hellip亮乃求外鎮自效&hellip&hellip遂受命鎮蕪湖&hellip&hellip陶侃薨。

    遷亮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hellip&hellip乃遷鎮武昌&hellip&hellip亮自邾城陷沒(北伐失敗),憂慨發疾。

    會王導薨,征亮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又固辭&hellip&hellip鹹康六年薨(340年)。

     (《晉書》卷七《三庾亮傳》) 翼(亮弟)&hellip&hellip及亮卒,授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諸軍事&hellip&hellip代亮鎮武昌。

    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屬目。

     (《晉書》卷三七《庾翼傳》) 初,成帝有疾,中書令庾冰(亮弟),自以舅氏當朝,權侔人主,恐異世之後,戚屬将疏,乃言:“國有強敵,宜立長君。

    ”遂以帝(康帝)為嗣。

     (《晉書》卷七《康帝紀》) 康帝崩,兄冰卒,以家國情事,留方之(翼子)戍襄陽,還鎮夏口。

    悉取冰所領兵自配,以兄子統為尋陽太守&hellip&hellip俄而疽發背疾笃,表第二子爰之行輔國将軍、荊州刺史&hellip&hellip永和元年(345年)卒&hellip&hellip爰之有翼風,尋為桓溫所廢。

    溫既廢爰之,又以征虜将軍劉惔&hellip&hellip代方之。

    而方之、爰之,并遷徙于豫章。

     (《晉書》卷七《三庾翼傳》) 庾冰兄弟,以舅氏輔王室,權侔人主&hellip&hellip庾翼将北伐,庾冰出鎮江州&hellip&hellip于是征充入為&hellip&hellip揚州刺史,将軍如故&hellip&hellip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簡文帝,而充建議立皇太子&hellip&hellip帝崩。

    充奉遺旨,便立太子,是為穆帝。

    冰、翼甚恨之&hellip&hellip冰、翼等尋卒,充專輔幼主。

    翼臨終表以後任委息爰之,&hellip&hellip充曰:“&hellip&hellip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hellip&hellip”乃使溫西,爰之果不敢争。

     (《晉書》卷七七《何充傳》) 此後庾氏勢力消滅,桓溫崛起。

     桓溫&hellip&hellip宣城太守彜之子也&hellip&hellip選尚南康長公主,拜驸馬都尉&hellip&hellip遷徐州刺史&hellip&hellip翼卒,以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hellip&hellip時李勢微弱,溫志在立勳于蜀。

    永和二年(346年),率衆西伐&hellip&hellip勢衆大潰&hellip&hellip勢降&hellip&hellip振旅還江陵,進位&hellip&hellip封臨賀郡公。

    及石季龍死,溫欲率衆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議水陸之宜,久不報,時知朝廷仗殷浩等以抗己。

    溫甚忿之,然素知浩,弗之憚也。

    以國無他釁,遂得相持彌年,雖有君臣之迹,相羁縻而已&hellip&hellip時殷浩北伐至洛陽&hellip&hellip屢戰屢敗,器械都盡&hellip&hellip溫&hellip&hellip因朝野之怨,乃奏廢浩,自此内外大權,一歸溫矣。

    溫遂統步騎四萬&hellip&hellip征關中&hellip&hellip至霸上&hellip&hellip而健(苻健)芟苗清野,軍糧不屬&hellip&hellip而還&hellip&hellip太和四年(369年)又上疏悉衆北伐&hellip&hellip至枋頭&hellip&hellip溫軍敗績(為燕慕容垂所襲)&hellip&hellip溫既負其才力,久懷異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

    既逢覆敗,名實頓減,于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

    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hellip&hellip帝崩,遺诏家國事,一禀之于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溫初望簡文臨終禅位于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憤怨&hellip&hellip寝疾不起,諷朝廷加己九錫,累相催促。

    謝安、王坦之聞其病笃,密緩其事,錫文未及成而薨&hellip&hellip使沖(溫弟)領其衆。

     (《晉書》卷九八《桓溫傳》) 謝安當國,募練北府兵,下遊形勢頓強。

    桓沖死,又分弱其勢,荊揚之争暫息。

     謝安&hellip&hellip征西大将軍桓溫請為司馬&hellip&hellip簡文帝疾笃,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hellip&hellip孝武帝&hellip&hellip親萬幾,進安中書監&hellip&hellip都督揚、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假節。

    時苻堅強盛,疆場多虞&hellip&hellip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讨,所在克捷(安使玄募精兵号北府兵)&hellip&hellip堅後率衆号百萬,次于淮肥&hellip&hellip玄等既破堅(太元八年,383年)&hellip&hellip以總統功,進拜太保&hellip&hellip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兖、青、冀、幽、并、甯、益、雍、梁、十五州軍事,加黃钺&hellip&hellip是時桓沖既卒,荊、江二州,并缺物論,以玄勳望,宜以授之。

    安以父子皆著大勳,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溫弟豁之子)複有沔陽之功,慮其骁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石虔弟)為荊州,改桓伊(宣族子)于中流,(江州刺史)石虔為豫州。

     (《晉書》卷七九《謝安傳》) 會稽王執政,桓氏複興,但終為北府将所攻滅。

     會稽文孝王道子(簡文帝子,孝武帝之弟)&hellip&hellip少以清澹,為謝安所稱&hellip&hellip及謝安薨&hellip&hellip進位丞相、揚州牧&hellip&hellip并讓不受。

    于時孝武帝不親萬幾,但與道子酣歌為務&hellip&hellip竊弄其權,凡所幸接,皆出自小豎。

    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

    既為揚州總錄,勢傾天下,自是朝野奔湊。

    中書令王國寶(王坦之子,謝安之婿),性卑佞,特為道子所寵昵,官以賄遷,政刑謬亂&hellip&hellip帝益不平,而逼于太妃,無所廢黜。

    乃出王恭為兖州(鎮京口),殷仲堪為荊州(鎮江陵),王珣為仆射,王雅為太子少傅,以張王室,而潛制道子也&hellip&hellip安帝踐祚&hellip&hellip王國寶始總國權,勢傾朝廷。

     (《晉書》卷六四《會稽王道子傳》) 王恭&hellip&hellip定皇後(孝武帝後)之兄也&hellip&hellip會稽王道子執政,寵昵王國寶,委以機權。

    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hellip&hellip時國寶從弟緒說國寶,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殺之,國寶不許&hellip&hellip或勸恭因入朝以兵誅國寶,而庾楷(亮孫)黨于國寶,士馬甚盛,恭憚之不敢發,遂還鎮&hellip&hellip乃謀誅國寶,遣使與殷仲堪、桓玄(溫子)相結。

    仲堪僞許之,恭得書大喜,乃抗表京師&hellip&hellip表至,内外戒嚴,國寶及緒,惶懼不知所為。

    用王珣計請解道子職,收國寶賜死,斬緒于市,謝愆失,恭乃還京口&hellip&hellip谯王尚之(宣帝弟進之玄孫)複說道子以藩伯強盛,宰相權弱,宜多樹置以自衛,道子然之。

    乃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割庚楷豫州四郡,使愉督之。

    由是楷怒,遺子鴻說恭曰:“尚之兄弟,專弄相權,欲假朝威,貶削方鎮&hellip&hellip其議未成,宜早圖之。

    ”恭以為然,複以謀告殷仲堪、桓玄。

    玄等從之,推恭為盟主,克期同赴京師&hellip&hellip恭&hellip&hellip乃先期舉兵&hellip&hellip朝廷使元顯(道子之子)及王珣、謝琰等距之&hellip&hellip元顯使說牢之(劉牢之時為恭先鋒),啖以重利,牢之乃&hellip&hellip降&hellip&hellip遣&hellip&hellip輕騎擊恭。

    恭敗&hellip&hellip單騎&hellip&hellip将奔桓玄,至長塘湖&hellip&hellip尉收之,以送京師&hellip&hellip斬之。

     (《晉書》卷八四《王恭傳》) 道子日飲醇酒,而委事于元顯。

    元顯雖年少而聰明多涉,志氣果銳,以安危為己任&hellip&hellip伐恭滅之。

    既而楊佺期、桓玄、殷仲堪等複至石頭&hellip&hellip仲堪既知王恭敗死,狼狽西走,與桓玄屯于尋陽,朝廷嚴兵相距。

    會道子有疾,加以昏醉,元顯知朝望去之,謀奪其權,諷天子解道子揚州司徒&hellip&hellip自為揚州刺史。

    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職,于是大怒,而無如之何&hellip&hellip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下可設雀羅矣。

    ” (《晉書》卷六四《會稽王道子傳》) 桓玄&hellip&hellip溫之孽子也&hellip&hellip太元末,出補義興太守,郁郁不得志&hellip&hellip玄在荊楚積年,優遊無事,荊州刺史殷仲堪甚敬憚之。

    及中書令王國寶用事,謀削弱方鎮,内外騷動,知王恭有憂國之言,玄潛有意于功業,乃說仲堪&hellip&hellip國寶既死,于是兵罷。

    玄乃求為廣州&hellip&hellip隆安(安帝)初,诏以玄督交廣二州&hellip&hellip玄受命不行。

    其年,王恭又與庾楷起兵&hellip&hellip玄、佺期至石頭,仲堪至蕪湖,恭将劉牢之背恭歸順。

    恭既死,庾楷戰敗,奔于玄軍。

    既而诏以玄為江州,仲堪等皆被換易,乃各回舟西還,屯于尋陽,共相結約,推玄為盟主,玄始得志&hellip&hellip荊州大水,仲堪振恤饑者,倉廪空竭,玄乘其虛而伐之&hellip&hellip仲堪遣衆距之,為玄所敗&hellip&hellip佺期自襄陽來赴&hellip&hellip敗走,還襄陽&hellip&hellip玄遣将軍馮該蹑佺期,獲之&hellip&hellip殺之。

    仲堪聞佺期死,乃&hellip&hellip奔姚興,至冠軍城,為該所得。

    玄令害之(隆安三年,399年)。

    于是遂平荊雍&hellip&hellip诏以玄都督荊、襄、雍、秦、梁、益、甯七州&hellip&hellip固争江州,于是進督八州,及揚豫八郡,複領江州刺史&hellip&hellip玄于是樹用腹心,兵馬日盛&hellip&hellip自謂三分有二,知勢運所歸,屢上祯祥,以為己瑞&hellip&hellip元興初,元顯稱诏伐玄&hellip&hellip玄&hellip&hellip率衆下至尋陽&hellip&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