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是為惟翰;在賓服,是為惟屏;在揆文教、奮武衛,是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為惟藩,各以其方為稱,總為萬國焉。

    ”其後歲複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複其故,吏民不能紀,每下诏書,辄系其故名。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 始建國元年(9年)正月&hellip&hellip策曰:“&hellip&hellip漢氏諸侯或稱王,至于四夷亦如之,違于古典,缪于一統。

    其定諸侯王之号,皆稱公,及四夷僭号稱王者,皆更為侯。

    ”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 5.更改官名 始建國元年(9年)三月&hellip&hellip各策命以其職。

    如典诰之文,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

    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

    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鴻胪曰典樂,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與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屬三公。

    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

    更名光祿勳曰司中,太仆曰太禦,衛尉曰太衛,執金吾曰奮武,中尉曰軍正。

    又置大贅官,主乘輿服禦物,後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監。

    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縣令長曰宰,禦史曰執法,公車司馬曰王路。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 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中二千石曰卿。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 二 王莽之滅亡 1.政令廢弛 莽意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于地裡、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

    公卿旦入暮出,議論連年不決,不暇省獄訟冤,結民之急務。

    縣宰缺者,數年守兼。

    一切貪殘日甚。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 莽常禦燈火至明,猶不能勝。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 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 2.綠林赤眉之起 甲 綠林 王莽末,南方饑馑,人庶群入野澤,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奪。

    新市(湖北京山縣)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诤訟,遂推為渠帥,衆數百人。

    于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藏于綠林中(湖北當陽縣)。

    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地皇二年(21年),荊州牧某發奔命二萬人攻之。

    匡等相率迎擊于雲杜,大破牧軍&hellip&hellip盡獲辎重。

    遂攻拔竟陵,轉擊雲杜、安陸&hellip&hellip還入綠林中。

    至有五萬餘口,州郡不能制。

    三年(22年),大疫疾,死者且半,乃各分散引去。

    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及其支黨朱鲔、張卬等,北入南陽,号新市兵,皆自稱将軍。

    七月,匡等進攻随(湖北随縣),未能下。

    平林人陳牧、廖湛,複聚衆千餘人,号平林兵以應之。

     (《後漢》書卷四一《劉玄傳》) 乙 赤眉 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山東莒縣),衆百餘人,轉入太山,自号三老。

    時青徐大饑,寇賊蜂起,群盜以崇勇猛,皆附之。

    一歲間至萬餘人。

    崇同郡人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各起兵,合數萬人,複引從崇共還攻莒,不能下&hellip&hellip遂北入青州。

    &hellip&hellip初崇等以困窮為寇,無攻城徇地之計。

    衆既寖盛,乃相與為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号令。

    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從事,次卒吏,泛相稱曰臣人。

    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擊之。

    崇等欲戰,恐其衆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别,由是号曰赤眉。

    赤眉遂大破丹、匡軍,殺萬餘人,追至無鹽。

    廉丹戰死,王匡走&hellip&hellip還圍莒,&hellip&hellip寇東海&hellip&hellip掠楚、沛、汝南、颍川,還入陳留,攻拔魯城,轉至濮陽。

     (《後漢書》卷四一《劉盆子傳》) 3.劉玄稱帝與王莽敗死 劉玄,字聖公,光武族兄也。

    弟為人所殺,聖公結客欲報之,客犯法,聖公避吏于平林。

    吏系聖公父子張。

    聖公詐死,使人持喪歸舂陵(湖北棗陽縣)。

    吏乃出子張。

    聖公因自逃匿&hellip&hellip往從牧(陳牧)等,為其軍安集掾。

    是時光武及兄伯升(劉演)亦起舂陵,與諸部合兵而進。

    地皇四年(23年)正月,破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