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漢 之 際

關燈
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從臨晉渡,魏王豹将兵從(旋複附楚,漢遣韓信擊滅之),下河内,虜殷王&hellip&hellip南渡平陰津,至雒陽新城。

     (《史記》卷八《漢高祖紀》) 此後楚漢相持于荥臯間。

    而漢則複遣說客,南聯英布遣别軍,北定齊趙,拓地日廣,形勢益固。

     二年三月&hellip&hellip随何往說九江王布。

    布果背楚(詳見《史記》卷九一《黥布傳》)。

    楚使龍且往擊之&hellip&hellip布與龍且戰,不勝,與随何間行歸漢。

     (《史記》卷八《漢高祖紀》) 三年&hellip&hellip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陉,擊趙,斬陳餘、趙王歇&hellip&hellip韓信用蒯通計,遂襲破齊。

     (《史記》卷八《漢高祖紀》)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郦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

    範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将軍受诏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甯有诏止将軍乎?何以得毋行也。

    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

    将軍&hellip&hellip為将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

    齊已聽郦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

    信因襲齊曆下軍,遂至臨菑。

    齊王田廣&hellip&hellip走高密&hellip&hellip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hellip&hellip漢四年&hellip&hellip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僞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

    願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荥陽。

    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hellip&hellip張良陳平&hellip&hellip因附耳語曰:“&hellip&hellip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

    不然,變生。

    ”漢王亦悟&hellip&hellip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 由上觀之,項羽所封之十八王國,除漢外,至此隻餘燕、衡山、臨江三王而已。

    然燕已通漢,衡山、臨江二國,地遠而弱。

    當時僅有劉項兩大勢力并力角逐。

    及垓下一戰,項羽破滅,漢高統一之業,方告成功。

     五年(前202),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

     (《史記》卷八《漢高祖紀》)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漢遣陸賈說項王&hellip&hellip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項王許之&hellip&hellip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聽之&hellip&hellip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

    &hellip&hellip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複入壁,深塹而自守&hellip&hellip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随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

    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駿馬名骓,常騎之。

    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阕,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

    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

    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

    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hellip&hellip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hellip&hellip漢軍&hellip&hellip乃分軍為三,複圍之&hellip&hellip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舣船待&hellip&hellip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hellip&hellip乃自刎而死。

     (《史記》卷七《項羽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