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系
關燈
小
中
大
之阿房宮。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
恢三百餘裡,離宮别館,彌山跨谷。
辇道相屬,閣道通骊山八十餘裡。
表南山之颠以為阙,絡樊川以為池。
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
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周馳為複道,度渭屬之鹹陽,以象太極。
閣道抵營室也。
阿房宮未成,欲更擇令名名之。
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三輔黃圖》卷一) 起鹹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
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裡,南北千步。
從車羅騎,四馬骛馳,旌旗不撓。
(《漢書》卷五一《賈山傳》) 元年,四月,二世還至鹹陽曰:“先帝為鹹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
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複土郦山。
郦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
”複作阿房宮。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二世紀》) 丙 治馳道 始皇為遊觀而治馳道,然與交通上殊有關系。
二十七年(前220年)&hellip&hellip治馳道。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裡。
道未就&hellip&hellip太史公曰:“吾适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
” (《史記》卷八八《蒙恬傳》) 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
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
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隐以金椎,樹以青松。
(《漢書》卷五一《賈山傳》) 四 秦之民生狀況 秦據有關中,農商業俱甚發達。
故秦地于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
昔後稷封斄,公劉處豳,太王徙,文王作豐,武王治鎬。
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穑,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
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稱陸海,為九州膏腴。
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裡,民以富饒。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裡,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而公劉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
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穑,殖五谷。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 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hellip&hellip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
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 及秦、文、孝缪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
獻、孝公徙栎邑,栎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
武、昭治鹹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幅湊,并至而會,地小人衆,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 及始皇兼并六國,内興功作,外事四方,遂行苛斂。
二世繼之,重以無道,海内困窮,人民起兵,而秦底于亡。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興功作,外攘夷狄。
收泰半之賦,發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資财,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内愁怨,遂用潰畔。
(《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 元年,四月&hellip&hellip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糧食。
鹹陽三百裡内,不得食其谷。
用法益刻深。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
(《史記》卷六《秦二世紀》) 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會于衢,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
于是陳勝起于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戲。
劉、項興義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
(《淮南子》卷一八《人間訓》) 五 李斯成統一之功 李斯為創造秦代政局之主動人物。
而學帝王之術于荀卿,是斯亦儒家者流也。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hellip&hellip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
今萬乘方争時,遊者主事。
今秦王欲呑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骛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讬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說秦王矣。
”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自孔子揭橥大一統尊王之義,作政治運動。
斯之學出于荀卿,荀卿亦主張齊一天下,故斯以一統帝王業說始皇。
始皇任之,新局面于以開端。
說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幾也。
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衆,周德未衰,故五伯疊興,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
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
(注:正義,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
”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斯得主知,擢居顯位,一切主張,次第實行。
儒家統一運動,遂告成功。
斯在獄中引罪上書,正為表其統一之功。
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
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裡,兵數十萬。
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說諸侯。
陰修甲兵,飾政教,官鬥士,尊功臣,盛其爵祿。
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
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
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
更克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
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
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衆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
恢三百餘裡,離宮别館,彌山跨谷。
辇道相屬,閣道通骊山八十餘裡。
表南山之颠以為阙,絡樊川以為池。
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
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周馳為複道,度渭屬之鹹陽,以象太極。
閣道抵營室也。
阿房宮未成,欲更擇令名名之。
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三輔黃圖》卷一) 起鹹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
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裡,南北千步。
從車羅騎,四馬骛馳,旌旗不撓。
(《漢書》卷五一《賈山傳》) 元年,四月,二世還至鹹陽曰:“先帝為鹹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
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複土郦山。
郦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
”複作阿房宮。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二世紀》) 丙 治馳道 始皇為遊觀而治馳道,然與交通上殊有關系。
二十七年(前220年)&hellip&hellip治馳道。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裡。
道未就&hellip&hellip太史公曰:“吾适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
” (《史記》卷八八《蒙恬傳》) 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
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
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隐以金椎,樹以青松。
(《漢書》卷五一《賈山傳》) 四 秦之民生狀況 秦據有關中,農商業俱甚發達。
故秦地于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
昔後稷封斄,公劉處豳,太王徙,文王作豐,武王治鎬。
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穑,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
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稱陸海,為九州膏腴。
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裡,民以富饒。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裡,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而公劉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
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穑,殖五谷。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 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hellip&hellip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
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 及秦、文、孝缪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
獻、孝公徙栎邑,栎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
武、昭治鹹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幅湊,并至而會,地小人衆,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 及始皇兼并六國,内興功作,外事四方,遂行苛斂。
二世繼之,重以無道,海内困窮,人民起兵,而秦底于亡。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興功作,外攘夷狄。
收泰半之賦,發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資财,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内愁怨,遂用潰畔。
(《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 元年,四月&hellip&hellip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糧食。
鹹陽三百裡内,不得食其谷。
用法益刻深。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
(《史記》卷六《秦二世紀》) 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會于衢,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
于是陳勝起于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戲。
劉、項興義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
(《淮南子》卷一八《人間訓》) 五 李斯成統一之功 李斯為創造秦代政局之主動人物。
而學帝王之術于荀卿,是斯亦儒家者流也。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hellip&hellip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
今萬乘方争時,遊者主事。
今秦王欲呑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骛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讬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說秦王矣。
”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自孔子揭橥大一統尊王之義,作政治運動。
斯之學出于荀卿,荀卿亦主張齊一天下,故斯以一統帝王業說始皇。
始皇任之,新局面于以開端。
說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幾也。
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衆,周德未衰,故五伯疊興,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
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
(注:正義,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
”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斯得主知,擢居顯位,一切主張,次第實行。
儒家統一運動,遂告成功。
斯在獄中引罪上書,正為表其統一之功。
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
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裡,兵數十萬。
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說諸侯。
陰修甲兵,飾政教,官鬥士,尊功臣,盛其爵祿。
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
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
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
更克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
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
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衆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