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玉昔帖木兒 月赤察兒 土土哈床兀兒
關燈
小
中
大
,今伏爾加河的突厥語名稱)之間的玉裡伯裡山地區。
降服了當地部落而統治之,自号欽察,但與也的裡河下遊的欽察人是兩支不同的部族。
玉裡伯裡緯度高,夏夜極短,日暫沒即出。
川原平衍,草木盛茂。
土地宜馬,富人有馬至萬匹者。
土風剛悍,其人勇而善戰。
土土哈的五世祖曰曲年①,土土哈四世祖曰唆末納②,曾祖曰亦納思③。
蒙古部的世敵蔑兒乞被擊破後,餘衆在霍都的率領下繼續西奔,投向定居于玉裡伯裡的亦納思。
成吉思汗遣使至玉裡伯裡求索霍都等人,被拒絕。
成吉思汗命将征讨。
亦納思年老,國中陷于混亂。
1237年,亦納思之子忽魯速蠻前往蒙古朝見元太宗,其時拔都所率西征軍中蒙哥之師已至其地,忽魯速蠻之子班都察舉族投降,從軍西征。
忽必烈南征大理、伐宋,班都察率部民百人從軍侍左右,掌軍馬。
欽察特産黑馬湩,歲時以進,色清味美,号黑馬乳。
在蒙古-突厥語中黑為“哈剌”,故其部人号曰“哈剌赤”,中統年成亂,班都察随忽必烈北征阿裡不哥有功;土土哈弱冠随行,亦立功。
長期征戰漠北班都察卒,土土哈受命襲職,備宿衛,長期征戰于漠北。
至元十四年(1277),昔裡吉等發動叛亂,率兵越金山而東,漠北諸部及前汗大帳皆被掠。
土土哈率軍征讨,同年春三月敗叛軍将領脫耳赤顔于納蘭不剌之地。
次月,應昌弘吉剌部萬戶斡羅陳驸馬之弟隻兒瓦台響應昔裡吉,起兵叛亂,脫脫木兒引兵東援途中,與土土哈部相遇,戰不利退去。
隻兒瓦台陷于孤立,不久被消滅。
當年夏秋,又敗敵于土兀剌河、斡兒寒河流域,奪回祖宗大帳。
又受诏率欽察骁騎千人随大軍北伐讨叛。
至元十五(1278)年追昔裡吉越金山,擒叛将紮忽台,又敗叛将寬折哥等,在戰鬥中受傷仍力戰不退,獲敵辎重羊馬甚衆。
因欽察軍英勇善戰,忽必烈下诏收集散在諸王位下和成為奴仆的欽察人,戶給鈔粟帛,隸屬土土哈組建欽察軍,并從中選勇建者入宿衛。
冬入朝,世祖召至榻前,親慰勞之,賞賜有加,并賜質孫服,授以先皇武帳,②武平之地在遼代稱武安,見《遼史》卷三九《地理志》,及《契丹國志》,林榮貴、賈敬顔點校本,頁209,至金大定七年(1167)方改名武平。
③即《元史》中屢次出現的折連怯兒、者連怯耶兒、折連怯呆兒等,為突厥&mdash蒙古語jerenke'er之音譯,意為黃羊(羚羊)原。
①閻複:《樞密句容武毅王》,《元朝名臣事略》卷三;按《元史》本傳其名曰“曲出”。
②約為也速該同時代人,活動于十二世紀七八十年代。
③為成吉思汗同時代人。
軍中宴諸帥則設之。
至元十九年(1282)因功授昭勇大将軍、領群牧司事。
又授霸州方安縣田,命欽察種人屯田,并增以亡宋新附軍八百餘名。
二十一年(1284)賜金符,劃撥河南等路蒙古軍弟子四千六百餘人及其他财物和田産,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樞密副使。
二十三年,元廷設欽察衛,土土哈以樞密副使攝欽察親軍都指揮使。
衛以下官屬皆由土土哈從族人中擇人任之。
同年夏,海都兵犯金山,受命與大将朵兒朵懷率兵禦敵。
海都攻入漠北時,東道諸王乃顔起兵響應。
土土哈集中兵力與乃顔叛黨作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偵知東道諸王乃顔與元漠北駐軍之闊列堅之子也不幹、合赤溫後裔勝剌哈要結謀叛,奏報要求朝廷召勝剌哈入朝,以奪其兵權。
勝剌哈設宴邀朵兒朵懷與土土哈,企圖借機擒獲之,被識破,不往,勝剌哈計不得行,元廷為防不測,召勝剌哈入朝,欲從東道往。
土土哈向北安王那木罕建議,防備勝剌哈與乃顔勾結,不允取東道,遂令取西道入朝。
不久也不幹叛變,率所部兵東趨怯綠連河成吉思汗大帳,以策應乃顔。
諸将欲先奏報朝廷,再行出兵。
土土哈否決此建議,自率精兵為大軍前驅,日夜兼程,疾行7日,出其不意渡土兀剌河,于孛怯嶺大敗叛軍,也不幹僅以身免。
元世祖親征乃顔獲大勝,東道叛王屬下的康裡、乃蠻部民歸降者,均劃給土土哈部,并設立哈剌魯萬戶府。
散處安西王等諸王位下的欽察部民,亦全部劃歸土土哈指揮。
同年十月,乃顔餘黨重起,土土哈扈從皇孫鐵穆耳往讨。
次月大軍至海剌,殺叛王兀塔海,收降其屬民。
至元二十五年,元軍諸王也隻裡部衆為叛王火魯哈孫所掠,遣使求救,土土哈奉命從皇孫鐵穆耳往援。
夏五月雙方在兀魯灰之地①會戰,叛軍敗,追至哈剌溫山(大興安嶺)。
夜渡貴烈河②,再敗之,叛王哈丹僅以身免。
遼東諸部悉平,元廷乃置東路萬戶府鎮守其地。
諸王也隻裡妻以己妹塔倫。
以功受勳撲滅乃顔叛後,元廷集中精力對付海都,把防線從杭海嶺推至金山。
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從晉王甘麻剌征海都。
同年夏,軍至杭海嶺,海都軍已先據有利地形,元軍潰,土土哈率欽察軍苦戰,護衛晉王脫險。
海都乘勢進逼,北安王那木罕被迫下令放棄和林。
次月,元世祖親征漠北,收複和林,褒獎土土哈,比之以成吉思汗班朱尼之戰。
歸阙後,世祖再次提及欽察軍善戰,聞名于敵我之事。
土土哈自知國制色目低于蒙古,答稱慶賞之典,蒙古将士宜先之。
世祖要土土哈勿推讓,并言蒙古人地位的确高于欽察人,但戰功并不如土土哈之旅。
次日論功行賞,先欽察将領。
封以建康舊籍租戶,又以俘獲之戶一千七百賜之。
命其一子為官,督賦稅。
至元二十八(1291)年,奏報欽察軍數已盈萬,請戰。
受命率欽察軍至漢塔海,海都軍原準備入寇,聞知
降服了當地部落而統治之,自号欽察,但與也的裡河下遊的欽察人是兩支不同的部族。
玉裡伯裡緯度高,夏夜極短,日暫沒即出。
川原平衍,草木盛茂。
土地宜馬,富人有馬至萬匹者。
土風剛悍,其人勇而善戰。
土土哈的五世祖曰曲年①,土土哈四世祖曰唆末納②,曾祖曰亦納思③。
蒙古部的世敵蔑兒乞被擊破後,餘衆在霍都的率領下繼續西奔,投向定居于玉裡伯裡的亦納思。
成吉思汗遣使至玉裡伯裡求索霍都等人,被拒絕。
成吉思汗命将征讨。
亦納思年老,國中陷于混亂。
1237年,亦納思之子忽魯速蠻前往蒙古朝見元太宗,其時拔都所率西征軍中蒙哥之師已至其地,忽魯速蠻之子班都察舉族投降,從軍西征。
忽必烈南征大理、伐宋,班都察率部民百人從軍侍左右,掌軍馬。
欽察特産黑馬湩,歲時以進,色清味美,号黑馬乳。
在蒙古-突厥語中黑為“哈剌”,故其部人号曰“哈剌赤”,中統年成亂,班都察随忽必烈北征阿裡不哥有功;土土哈弱冠随行,亦立功。
長期征戰漠北班都察卒,土土哈受命襲職,備宿衛,長期征戰于漠北。
至元十四年(1277),昔裡吉等發動叛亂,率兵越金山而東,漠北諸部及前汗大帳皆被掠。
土土哈率軍征讨,同年春三月敗叛軍将領脫耳赤顔于納蘭不剌之地。
次月,應昌弘吉剌部萬戶斡羅陳驸馬之弟隻兒瓦台響應昔裡吉,起兵叛亂,脫脫木兒引兵東援途中,與土土哈部相遇,戰不利退去。
隻兒瓦台陷于孤立,不久被消滅。
當年夏秋,又敗敵于土兀剌河、斡兒寒河流域,奪回祖宗大帳。
又受诏率欽察骁騎千人随大軍北伐讨叛。
至元十五(1278)年追昔裡吉越金山,擒叛将紮忽台,又敗叛将寬折哥等,在戰鬥中受傷仍力戰不退,獲敵辎重羊馬甚衆。
因欽察軍英勇善戰,忽必烈下诏收集散在諸王位下和成為奴仆的欽察人,戶給鈔粟帛,隸屬土土哈組建欽察軍,并從中選勇建者入宿衛。
冬入朝,世祖召至榻前,親慰勞之,賞賜有加,并賜質孫服,授以先皇武帳,②武平之地在遼代稱武安,見《遼史》卷三九《地理志》,及《契丹國志》,林榮貴、賈敬顔點校本,頁209,至金大定七年(1167)方改名武平。
③即《元史》中屢次出現的折連怯兒、者連怯耶兒、折連怯呆兒等,為突厥&mdash蒙古語jerenke'er之音譯,意為黃羊(羚羊)原。
①閻複:《樞密句容武毅王》,《元朝名臣事略》卷三;按《元史》本傳其名曰“曲出”。
②約為也速該同時代人,活動于十二世紀七八十年代。
③為成吉思汗同時代人。
軍中宴諸帥則設之。
至元十九年(1282)因功授昭勇大将軍、領群牧司事。
又授霸州方安縣田,命欽察種人屯田,并增以亡宋新附軍八百餘名。
二十一年(1284)賜金符,劃撥河南等路蒙古軍弟子四千六百餘人及其他财物和田産,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樞密副使。
二十三年,元廷設欽察衛,土土哈以樞密副使攝欽察親軍都指揮使。
衛以下官屬皆由土土哈從族人中擇人任之。
同年夏,海都兵犯金山,受命與大将朵兒朵懷率兵禦敵。
海都攻入漠北時,東道諸王乃顔起兵響應。
土土哈集中兵力與乃顔叛黨作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偵知東道諸王乃顔與元漠北駐軍之闊列堅之子也不幹、合赤溫後裔勝剌哈要結謀叛,奏報要求朝廷召勝剌哈入朝,以奪其兵權。
勝剌哈設宴邀朵兒朵懷與土土哈,企圖借機擒獲之,被識破,不往,勝剌哈計不得行,元廷為防不測,召勝剌哈入朝,欲從東道往。
土土哈向北安王那木罕建議,防備勝剌哈與乃顔勾結,不允取東道,遂令取西道入朝。
不久也不幹叛變,率所部兵東趨怯綠連河成吉思汗大帳,以策應乃顔。
諸将欲先奏報朝廷,再行出兵。
土土哈否決此建議,自率精兵為大軍前驅,日夜兼程,疾行7日,出其不意渡土兀剌河,于孛怯嶺大敗叛軍,也不幹僅以身免。
元世祖親征乃顔獲大勝,東道叛王屬下的康裡、乃蠻部民歸降者,均劃給土土哈部,并設立哈剌魯萬戶府。
散處安西王等諸王位下的欽察部民,亦全部劃歸土土哈指揮。
同年十月,乃顔餘黨重起,土土哈扈從皇孫鐵穆耳往讨。
次月大軍至海剌,殺叛王兀塔海,收降其屬民。
至元二十五年,元軍諸王也隻裡部衆為叛王火魯哈孫所掠,遣使求救,土土哈奉命從皇孫鐵穆耳往援。
夏五月雙方在兀魯灰之地①會戰,叛軍敗,追至哈剌溫山(大興安嶺)。
夜渡貴烈河②,再敗之,叛王哈丹僅以身免。
遼東諸部悉平,元廷乃置東路萬戶府鎮守其地。
諸王也隻裡妻以己妹塔倫。
以功受勳撲滅乃顔叛後,元廷集中精力對付海都,把防線從杭海嶺推至金山。
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從晉王甘麻剌征海都。
同年夏,軍至杭海嶺,海都軍已先據有利地形,元軍潰,土土哈率欽察軍苦戰,護衛晉王脫險。
海都乘勢進逼,北安王那木罕被迫下令放棄和林。
次月,元世祖親征漠北,收複和林,褒獎土土哈,比之以成吉思汗班朱尼之戰。
歸阙後,世祖再次提及欽察軍善戰,聞名于敵我之事。
土土哈自知國制色目低于蒙古,答稱慶賞之典,蒙古将士宜先之。
世祖要土土哈勿推讓,并言蒙古人地位的确高于欽察人,但戰功并不如土土哈之旅。
次日論功行賞,先欽察将領。
封以建康舊籍租戶,又以俘獲之戶一千七百賜之。
命其一子為官,督賦稅。
至元二十八(1291)年,奏報欽察軍數已盈萬,請戰。
受命率欽察軍至漢塔海,海都軍原準備入寇,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