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阿合馬 桑哥 盧世榮
關燈
小
中
大
奏劾免官的阿合馬子忽辛、阿散等,于是年十一月卻又被複官。
約當至元十七年,禮部尚書南人謝昌元建議設立門下省以封駁制敕。
忽必烈“銳意欲行之”。
圍繞這一議題,皇太子真金、忽必烈潛邸舊臣董文忠、深通儒術的廉希憲等漢法派與阿合馬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
阿合馬覺得于已“不利”,極力阻撓,最後競由他獲勝。
(詳見本書“真金”條)。
至元十七年六月,阿合馬奏遣不魯合答兒等檢覆江淮行省平章阿裡伯,右丞燕鐵木兒錢谷,結果,二人于同年十二月均遭誅。
此事與當年崔斌任江淮行省左丞時厘正阿合馬“前日蠹國漁民不法之政”不無關系;崔斌已被阿合馬誣害而死,與其同列的阿裡伯、燕鐵木兒當然也難逃阿合馬的暗算與報複,惜史無明載。
阿合馬在位日久,益肆貪橫,援引奸黨,驟升同列,陰謀交通,專事蒙蔽,通賦不蠲,衆庶流移,京兆等路歲辦課至五萬四千錠,猶以為未實,如此狂征暴斂,搞得民不聊生,緻使天下怨忿。
他又誣殺異己,“内通貨賄,外示威刑,廷中相視,莫敢論列”。
洛陽宿衛士秦長卿,曾憤然上書忽必烈,揭露阿合馬為政擅權殺人,并說:“觀其禁絕異議,杜塞忠言,其情似秦趙高,私蓄逾公家資,觊觎非望,其情似漢董卓”,“請及未發誅之為便”。
(《元史·秦長卿傳》)阿合馬知道後,任秦長卿興和宣德同知鐵冶事,然後誣以折閱課額數萬缗,将他逮捕入獄,籍沒其家産償官,并使獄吏殺之獄中。
誣殺異己是阿合馬慣用的手法。
特别是崔斌之死,“天下怨之”。
凡此種種,表明了阿合馬與漢法派之間的鬥争已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廉希憲卒,其疾笃時,皇太子真金遣侍臣楊吉丁問疾,并問治道。
希憲說:“臣病雖劇,委之于天。
所甚憂者,大奸專柄,群邪蜂附,誤國害民,病之大者。
”并進一步建議:“殿下宜開聖意,急為屏除,不然,日以沈痼,不可藥矣。
”①說出了漢法派欲急除阿合馬的心願。
而當時作為漢法派的代表人物皇太子真金,對阿合馬的所作所為,早已極為不滿,素“惡其奸惡,未嘗少假顔色”(《元史·裕宗傳》)。
阿合馬本人亦知其樹敵和積怨太多,所以他平日“極為小心和警惕,常有衛士随從,其寝處不為人所知”,以防不測,整日裡提心吊膽。
然而,他終究未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十七日,益都千戶王著與高和尚等合謀,乘真金随從忽必烈在上都之機,詐稱皇太子還大部作佛事,結八十餘人,夜入京城,誘殺阿合馬于東宮前,時王著以所袖大銅錘,擊碎阿合馬腦,使之立斃。
阿合馬之同黨郝祯亦被殺。
消息很快奏到忽必烈面前。
當他得報之初,很快派樞密副使孛羅等人馳驿大都,将肇事者王著、高和尚等誅殺。
事先知情的樞密副使張易亦被殺。
但忽必烈也知道,在反阿合馬的一派勢力中,有包括皇太子真金在内的蒙漢官員在内,具有相當強大的力量,加之阿合馬犯有欺君之罪,将商人們為大汗買來的巨大寶石據為己有;益以真金及諸漢官之進言,盡得阿合馬罪惡。
忽必烈乃大怒說:“王著殺之,誠是也。
”并命将阿合馬發墓剖棺,戮屍于通玄門外,縱犬啖其肉。
“百官士庶,聚觀稱快”。
子侄皆伏誅,沒入其家屬财産。
其妻引住處死,妻四十、妾四百人分賜他人。
可見,在揭露阿合馬的劣迹中,以皇太子為代表的漢法①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見《元文類》卷六五。
派是起了作用的。
從阿合馬“理财”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可以确定其最終被殺實屬必然,隻不過是時間的遲早和處死方式的問題罷了。
縱觀忽必烈朝的三個“理财”之臣,沒一人有好下場便是明證。
就阿合馬個人而言,當他受寵于忽必烈時,忽必烈雖稱道他“才任宰相”,但将其子忽辛僅作“胡賈”看待;當其失寵後,忽必烈罵他為“奴”①。
其所以能顯赫一時,僅是其搜括之法迎合了忽必烈“急于富國、斂财心切”的心理。
他在忽必烈的心目中,猶如一條走狗。
識者有言,走狗不走,就要換狗。
如今阿合馬被殺而無法再“走”,忽必烈當要尋找新的能充當這一角色的人物,于是,盧世榮、桑哥之流乃相繼登場,此是後話。
①波義耳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頁293。
第二節 桑哥 桑哥(Sengge,源于梵文的藏語名,意為獅子,?&mdash1291),《史集》記載為畏兀兒人②,藏文《漢藏史集》稱他“出身于噶瑪洛(bKa-ma-log)部落”③,也就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代(755&mdash797)派駐脫思麻地區(mDo-smad,今青海東部、甘肅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後來一直留居當地的吐蕃軍隊的後裔①。
《元史》本傳說他是膽巴國師的弟子,“能通諸國語言,故嘗為西番譯史”(即藏語譯員);據元人虞集記載,他“本大浮圖師之譯者”②。
《漢藏史集》的記載更詳,說他通蒙古、漢、畏兀兒、藏等多種語言,在脫思麻地區漢藏交界之地拜見了帝師八思巴,願為上師效力,八思巴将他收為譯史。
漢、藏文史料相印證,說明他出身于藏族噶瑪洛部落的記載是可信的。
桑哥谒見八思巴的時間可能是1253至1255年八思巴在脫思麻、朵甘思一帶活動期間,但更可能是至元初(1264)從上都回薩斯迦途經脫思麻時。
《漢藏史集》記載說:“以後,當他任速古兒赤之職時,因其見識廣博,得上師喜愛,多次遣往皇帝駕前奏事。
皇帝也因此人之學識和功德,将他從上師處取來。
”速古兒赤(Sugurchi)是怯薛執事中“掌内府上供衣服者”,但從上文分析,他并非世祖的怯薛,而是八思巴的侍從。
八思巴回到薩斯迦後,大概是仿照蒙古的怯薛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刺讓”(bla-brang,上師私邸)機構,設置了13種侍從官,其中就有掌内室和服飾之官(gzim-dpon)。
很可能八思巴把他帶到了薩斯迦,成立“刺讓”時讓他擔任了這個職務(同書又載八思巴的司茶侍從是桑哥好友,亦可作為他曾任上師侍從的佐證)。
其時膽巴當也在烏思藏。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偕同膽巴和13侍從官回京師,進呈所制“國字”(即八思巴字);八年,離京赴臨洮居住,而“以教門之事屬之于”膽巴①。
桑哥大概也是随八思巴來京,并被世祖召用,更可能是由八思巴推薦而擔任了總制院的官員。
《漢藏史集》記載他當官後在大都帝師居處梅朵熱哇(me-tog-ra-ba,意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師求法的佛堂,因此被禦史台按治下獄,後世祖邀請八思巴同觀歌舞,八思巴乘機奏明桑哥被下獄事,遂得釋放。
此事發生在八思巴最後一次來京時,即至元十一年,可見桑哥在此之前已任總制院官。
漢文史料記載桑哥
約當至元十七年,禮部尚書南人謝昌元建議設立門下省以封駁制敕。
忽必烈“銳意欲行之”。
圍繞這一議題,皇太子真金、忽必烈潛邸舊臣董文忠、深通儒術的廉希憲等漢法派與阿合馬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
阿合馬覺得于已“不利”,極力阻撓,最後競由他獲勝。
(詳見本書“真金”條)。
至元十七年六月,阿合馬奏遣不魯合答兒等檢覆江淮行省平章阿裡伯,右丞燕鐵木兒錢谷,結果,二人于同年十二月均遭誅。
此事與當年崔斌任江淮行省左丞時厘正阿合馬“前日蠹國漁民不法之政”不無關系;崔斌已被阿合馬誣害而死,與其同列的阿裡伯、燕鐵木兒當然也難逃阿合馬的暗算與報複,惜史無明載。
阿合馬在位日久,益肆貪橫,援引奸黨,驟升同列,陰謀交通,專事蒙蔽,通賦不蠲,衆庶流移,京兆等路歲辦課至五萬四千錠,猶以為未實,如此狂征暴斂,搞得民不聊生,緻使天下怨忿。
他又誣殺異己,“内通貨賄,外示威刑,廷中相視,莫敢論列”。
洛陽宿衛士秦長卿,曾憤然上書忽必烈,揭露阿合馬為政擅權殺人,并說:“觀其禁絕異議,杜塞忠言,其情似秦趙高,私蓄逾公家資,觊觎非望,其情似漢董卓”,“請及未發誅之為便”。
(《元史·秦長卿傳》)阿合馬知道後,任秦長卿興和宣德同知鐵冶事,然後誣以折閱課額數萬缗,将他逮捕入獄,籍沒其家産償官,并使獄吏殺之獄中。
誣殺異己是阿合馬慣用的手法。
特别是崔斌之死,“天下怨之”。
凡此種種,表明了阿合馬與漢法派之間的鬥争已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廉希憲卒,其疾笃時,皇太子真金遣侍臣楊吉丁問疾,并問治道。
希憲說:“臣病雖劇,委之于天。
所甚憂者,大奸專柄,群邪蜂附,誤國害民,病之大者。
”并進一步建議:“殿下宜開聖意,急為屏除,不然,日以沈痼,不可藥矣。
”①說出了漢法派欲急除阿合馬的心願。
而當時作為漢法派的代表人物皇太子真金,對阿合馬的所作所為,早已極為不滿,素“惡其奸惡,未嘗少假顔色”(《元史·裕宗傳》)。
阿合馬本人亦知其樹敵和積怨太多,所以他平日“極為小心和警惕,常有衛士随從,其寝處不為人所知”,以防不測,整日裡提心吊膽。
然而,他終究未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十七日,益都千戶王著與高和尚等合謀,乘真金随從忽必烈在上都之機,詐稱皇太子還大部作佛事,結八十餘人,夜入京城,誘殺阿合馬于東宮前,時王著以所袖大銅錘,擊碎阿合馬腦,使之立斃。
阿合馬之同黨郝祯亦被殺。
消息很快奏到忽必烈面前。
當他得報之初,很快派樞密副使孛羅等人馳驿大都,将肇事者王著、高和尚等誅殺。
事先知情的樞密副使張易亦被殺。
但忽必烈也知道,在反阿合馬的一派勢力中,有包括皇太子真金在内的蒙漢官員在内,具有相當強大的力量,加之阿合馬犯有欺君之罪,将商人們為大汗買來的巨大寶石據為己有;益以真金及諸漢官之進言,盡得阿合馬罪惡。
忽必烈乃大怒說:“王著殺之,誠是也。
”并命将阿合馬發墓剖棺,戮屍于通玄門外,縱犬啖其肉。
“百官士庶,聚觀稱快”。
子侄皆伏誅,沒入其家屬财産。
其妻引住處死,妻四十、妾四百人分賜他人。
可見,在揭露阿合馬的劣迹中,以皇太子為代表的漢法①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見《元文類》卷六五。
派是起了作用的。
從阿合馬“理财”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可以确定其最終被殺實屬必然,隻不過是時間的遲早和處死方式的問題罷了。
縱觀忽必烈朝的三個“理财”之臣,沒一人有好下場便是明證。
就阿合馬個人而言,當他受寵于忽必烈時,忽必烈雖稱道他“才任宰相”,但将其子忽辛僅作“胡賈”看待;當其失寵後,忽必烈罵他為“奴”①。
其所以能顯赫一時,僅是其搜括之法迎合了忽必烈“急于富國、斂财心切”的心理。
他在忽必烈的心目中,猶如一條走狗。
識者有言,走狗不走,就要換狗。
如今阿合馬被殺而無法再“走”,忽必烈當要尋找新的能充當這一角色的人物,于是,盧世榮、桑哥之流乃相繼登場,此是後話。
①波義耳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頁293。
第二節 桑哥 桑哥(Sengge,源于梵文的藏語名,意為獅子,?&mdash1291),《史集》記載為畏兀兒人②,藏文《漢藏史集》稱他“出身于噶瑪洛(bKa-ma-log)部落”③,也就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代(755&mdash797)派駐脫思麻地區(mDo-smad,今青海東部、甘肅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後來一直留居當地的吐蕃軍隊的後裔①。
《元史》本傳說他是膽巴國師的弟子,“能通諸國語言,故嘗為西番譯史”(即藏語譯員);據元人虞集記載,他“本大浮圖師之譯者”②。
《漢藏史集》的記載更詳,說他通蒙古、漢、畏兀兒、藏等多種語言,在脫思麻地區漢藏交界之地拜見了帝師八思巴,願為上師效力,八思巴将他收為譯史。
漢、藏文史料相印證,說明他出身于藏族噶瑪洛部落的記載是可信的。
桑哥谒見八思巴的時間可能是1253至1255年八思巴在脫思麻、朵甘思一帶活動期間,但更可能是至元初(1264)從上都回薩斯迦途經脫思麻時。
《漢藏史集》記載說:“以後,當他任速古兒赤之職時,因其見識廣博,得上師喜愛,多次遣往皇帝駕前奏事。
皇帝也因此人之學識和功德,将他從上師處取來。
”速古兒赤(Sugurchi)是怯薛執事中“掌内府上供衣服者”,但從上文分析,他并非世祖的怯薛,而是八思巴的侍從。
八思巴回到薩斯迦後,大概是仿照蒙古的怯薛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刺讓”(bla-brang,上師私邸)機構,設置了13種侍從官,其中就有掌内室和服飾之官(gzim-dpon)。
很可能八思巴把他帶到了薩斯迦,成立“刺讓”時讓他擔任了這個職務(同書又載八思巴的司茶侍從是桑哥好友,亦可作為他曾任上師侍從的佐證)。
其時膽巴當也在烏思藏。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偕同膽巴和13侍從官回京師,進呈所制“國字”(即八思巴字);八年,離京赴臨洮居住,而“以教門之事屬之于”膽巴①。
桑哥大概也是随八思巴來京,并被世祖召用,更可能是由八思巴推薦而擔任了總制院的官員。
《漢藏史集》記載他當官後在大都帝師居處梅朵熱哇(me-tog-ra-ba,意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師求法的佛堂,因此被禦史台按治下獄,後世祖邀請八思巴同觀歌舞,八思巴乘機奏明桑哥被下獄事,遂得釋放。
此事發生在八思巴最後一次來京時,即至元十一年,可見桑哥在此之前已任總制院官。
漢文史料記載桑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