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元代投下分封制度
關燈
小
中
大
分封制度由來已久。
分封或封建,雖曆代用詞相沿,但其含義非一,然則貫而通之,可探見中國古史演進的一條脈絡。
周實行分封;秦統一中國,廢封建而置郡縣;漢承秦制,但仍封王;以後曆代王朝若有封王,其用意或有差别,其權益或有大小,但總由中央統制,是中央集權統治制度的組成部分。
從“封建”一詞,又演化出今“封建主義”的社會曆史觀念。
中國實行分封的曆史與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的關系,乃是人們十分關注的課題。
而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則是蒙元整個政治社會制度的重要一環。
元代投下分封制度是一項有特色的重要制度,它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影響面廣。
分封的主要類型有草原兀魯思、漢地五戶絲食邑、江南戶鈔制。
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别。
投下指諸王驸馬勳臣所屬的人戶或封地①。
投下領主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建有獨立的官僚機構,對所屬人戶進行統治。
有元一代,朝廷對投下領主既給予支持和優遇,又進行管轄和控制,呈現出一種錯綜複雜的局面。
這個分封制度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朝廷對投下無節制的賞賜,虛耗帑藏,造成财政困難。
投下的橫征暴斂,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①“投下”一詞,語出遼代,又作“頭下”“投項”、“頭項”等,這是一個漢語詞,義即“頭項之下”(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元史論叢》第2輯。
)投下,蒙古語稱愛馬(ayimaq),據楊瑀:《山居新語》:“上亟命分其酒于各愛馬”。
原注雲:“即各投下”。
投下一詞可以和分地、分邑、食邑、采邑、封邑、湯沐邑、食采分地等詞通用(見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頁116;周良霄前引文)。
第一節 草原兀魯思的分封 成吉思汗把大蒙古國看作是“黃金家族”的共同家産。
“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時節,哥哥弟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貴。
”①成吉思汗建國後不久,首先在自己的親族中進姓名與成吉思汗的關系《元朝秘史》所載分民數《史集》所載分民數诃額倫母共10000戶3000戶鐵木哥斡赤斤同母幼弟5000戶拙赤合撒兒同母弟4000戶(後減為1400戶1000戶按赤台同母弟合赤溫之子2000戶3000戶别裡古台異母弟1500戶術赤長子9000戶4000戶察合台二子8000戶4000戶窩闊台三子5000戶4000戶拖雷四子5000戶闊列堅次妻生子4000戶合計44500戶28000戶行了分封。
按照蒙古遊牧貴族的古老傳統,每個兒子都可以從父親的遺産中分到一份,這就是“忽必”(Qubi),蒙古語義為“份子”①,包括人戶和封地兩個内容。
成吉思汗采用“忽必”這一分封方式,首先給自己的母親、弟弟和兒子分了人戶。
他們領受的人戶,見左表。
上表所列成吉思汗諸子諸弟受封戶數,雖然《元朝秘史》與《史集》記載有較大差異,但它反映了成吉思汗通過“忽必”方式分封民戶的基本史實②。
大約在1214年成吉思汗南征金朝以前,分封了諸弟領地③。
拙赤合撒兒①《元典章》卷九《吏部》三《改正投下達魯花赤》。
①《元朝秘史》第23、203、242節。
②杉山正明認為,《史集》所記成吉思汗諸子諸弟受封千戶數大緻與《元史·食貨志》諸王食邑戶數相應成正比。
《秘史》的數字則完全沒有這種對應關系,因此《史集》所記較為可靠(《蒙古帝國之原像&mdash&mdash成吉思汗家族分封》,《東洋史研究》37卷1号,1977年)。
③關于成吉思汗分封諸弟領地的時間,王國維認為在西征以前。
(《黑鞑事略箋證》,王國維遺書本)杉山正明則認為,成吉思汗分封諸子諸弟的民戶和牧地是同時進行的,都在1207&mdash1211年之間(見上引文)。
的封地在也裡古納河(今額爾古納河)、闊連海子(今呼倫湖)和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一帶。
鐵木哥斡赤斤的封地與拙赤合撒兒的封地緊緊相連,從額爾古納河以東、海拉爾河以南一直到今貝爾湖、哈拉哈河一帶,後來又擴展到大興安嶺以東,延伸到塔兀兒河(今洮兒河)、那兀江(今嫩江)、松花江流域。
鐵木哥斡赤斤封地哈拉哈河以南地區,是合赤溫後王按赤台的封地,即在兀魯灰河(今内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爾蓋河)和合蘭真沙陀一帶,北接别裡古台封地,東至合剌溫山(大興安嶺南脈),南抵胡盧忽兒河(在今内蒙古西烏珠穆沁旗)。
别裡古台的封地在斡難河、怯綠連河中遊之地,南與按赤台封地為鄰。
以上四家的封地位于蒙古高原以東,故稱為“東道諸王”。
西征以後,成吉思汗再把蒙古高原以西的疆土分封給諸子。
術赤的封地在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以西,今鹹海、裡海之北,遠及欽察草原。
察合台的封地在别失八裡(今新疆濟木薩爾境内)以西,迄于阿姆河。
窩闊台的封地在葉迷立河(今新疆額敏河)流域和按台山(今阿爾泰山)一帶。
以上三家諸王稱為“西道諸王”。
遵循“幼子守産”的蒙古習俗,幼子拖雷繼承了從克魯倫河至按台山的成吉思汗的“大營盤”。
成吉思汗對功臣貴戚采取了“莎餘兒合勒”(Soyurqal)的分封方式,蒙古語莎餘兒合勒,義為“恩賜”。
成吉思汗建國後,采取這種方式委任了九十五個千戶長。
這種恩賜也給予主動歸順的部落首領和驸馬。
一些強大的姻親部族如弘吉剌、汪古等雖被分封為幾個千戶,但它們基本上按照原來的部族形成獨立的封建領地。
諸王的分地,也稱作兀魯思(ulus)。
這一蒙古語詞,意為“人衆”,也可譯作“人民&mdash&mdash分地”,到後來,兀魯思又有“人民&mdash&mdash國家”的意義了。
成吉思汗對草原兀魯思的分封,奠定了大蒙古國分封制度的基礎。
分封諸王的“忽必”和賜予千戶長
分封或封建,雖曆代用詞相沿,但其含義非一,然則貫而通之,可探見中國古史演進的一條脈絡。
周實行分封;秦統一中國,廢封建而置郡縣;漢承秦制,但仍封王;以後曆代王朝若有封王,其用意或有差别,其權益或有大小,但總由中央統制,是中央集權統治制度的組成部分。
從“封建”一詞,又演化出今“封建主義”的社會曆史觀念。
中國實行分封的曆史與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的關系,乃是人們十分關注的課題。
而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則是蒙元整個政治社會制度的重要一環。
元代投下分封制度是一項有特色的重要制度,它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影響面廣。
分封的主要類型有草原兀魯思、漢地五戶絲食邑、江南戶鈔制。
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别。
投下指諸王驸馬勳臣所屬的人戶或封地①。
投下領主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建有獨立的官僚機構,對所屬人戶進行統治。
有元一代,朝廷對投下領主既給予支持和優遇,又進行管轄和控制,呈現出一種錯綜複雜的局面。
這個分封制度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朝廷對投下無節制的賞賜,虛耗帑藏,造成财政困難。
投下的橫征暴斂,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①“投下”一詞,語出遼代,又作“頭下”“投項”、“頭項”等,這是一個漢語詞,義即“頭項之下”(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元史論叢》第2輯。
)投下,蒙古語稱愛馬(ayimaq),據楊瑀:《山居新語》:“上亟命分其酒于各愛馬”。
原注雲:“即各投下”。
投下一詞可以和分地、分邑、食邑、采邑、封邑、湯沐邑、食采分地等詞通用(見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頁116;周良霄前引文)。
第一節 草原兀魯思的分封 成吉思汗把大蒙古國看作是“黃金家族”的共同家産。
“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時節,哥哥弟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貴。
”①成吉思汗建國後不久,首先在自己的親族中進姓名與成吉思汗的關系《元朝秘史》所載分民數《史集》所載分民數诃額倫母共10000戶3000戶鐵木哥斡赤斤同母幼弟5000戶拙赤合撒兒同母弟4000戶(後減為1400戶1000戶按赤台同母弟合赤溫之子2000戶3000戶别裡古台異母弟1500戶術赤長子9000戶4000戶察合台二子8000戶4000戶窩闊台三子5000戶4000戶拖雷四子5000戶闊列堅次妻生子4000戶合計44500戶28000戶行了分封。
按照蒙古遊牧貴族的古老傳統,每個兒子都可以從父親的遺産中分到一份,這就是“忽必”(Qubi),蒙古語義為“份子”①,包括人戶和封地兩個内容。
成吉思汗采用“忽必”這一分封方式,首先給自己的母親、弟弟和兒子分了人戶。
他們領受的人戶,見左表。
上表所列成吉思汗諸子諸弟受封戶數,雖然《元朝秘史》與《史集》記載有較大差異,但它反映了成吉思汗通過“忽必”方式分封民戶的基本史實②。
大約在1214年成吉思汗南征金朝以前,分封了諸弟領地③。
拙赤合撒兒①《元典章》卷九《吏部》三《改正投下達魯花赤》。
①《元朝秘史》第23、203、242節。
②杉山正明認為,《史集》所記成吉思汗諸子諸弟受封千戶數大緻與《元史·食貨志》諸王食邑戶數相應成正比。
《秘史》的數字則完全沒有這種對應關系,因此《史集》所記較為可靠(《蒙古帝國之原像&mdash&mdash成吉思汗家族分封》,《東洋史研究》37卷1号,1977年)。
③關于成吉思汗分封諸弟領地的時間,王國維認為在西征以前。
(《黑鞑事略箋證》,王國維遺書本)杉山正明則認為,成吉思汗分封諸子諸弟的民戶和牧地是同時進行的,都在1207&mdash1211年之間(見上引文)。
的封地在也裡古納河(今額爾古納河)、闊連海子(今呼倫湖)和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一帶。
鐵木哥斡赤斤的封地與拙赤合撒兒的封地緊緊相連,從額爾古納河以東、海拉爾河以南一直到今貝爾湖、哈拉哈河一帶,後來又擴展到大興安嶺以東,延伸到塔兀兒河(今洮兒河)、那兀江(今嫩江)、松花江流域。
鐵木哥斡赤斤封地哈拉哈河以南地區,是合赤溫後王按赤台的封地,即在兀魯灰河(今内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爾蓋河)和合蘭真沙陀一帶,北接别裡古台封地,東至合剌溫山(大興安嶺南脈),南抵胡盧忽兒河(在今内蒙古西烏珠穆沁旗)。
别裡古台的封地在斡難河、怯綠連河中遊之地,南與按赤台封地為鄰。
以上四家的封地位于蒙古高原以東,故稱為“東道諸王”。
西征以後,成吉思汗再把蒙古高原以西的疆土分封給諸子。
術赤的封地在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以西,今鹹海、裡海之北,遠及欽察草原。
察合台的封地在别失八裡(今新疆濟木薩爾境内)以西,迄于阿姆河。
窩闊台的封地在葉迷立河(今新疆額敏河)流域和按台山(今阿爾泰山)一帶。
以上三家諸王稱為“西道諸王”。
遵循“幼子守産”的蒙古習俗,幼子拖雷繼承了從克魯倫河至按台山的成吉思汗的“大營盤”。
成吉思汗對功臣貴戚采取了“莎餘兒合勒”(Soyurqal)的分封方式,蒙古語莎餘兒合勒,義為“恩賜”。
成吉思汗建國後,采取這種方式委任了九十五個千戶長。
這種恩賜也給予主動歸順的部落首領和驸馬。
一些強大的姻親部族如弘吉剌、汪古等雖被分封為幾個千戶,但它們基本上按照原來的部族形成獨立的封建領地。
諸王的分地,也稱作兀魯思(ulus)。
這一蒙古語詞,意為“人衆”,也可譯作“人民&mdash&mdash分地”,到後來,兀魯思又有“人民&mdash&mdash國家”的意義了。
成吉思汗對草原兀魯思的分封,奠定了大蒙古國分封制度的基礎。
分封諸王的“忽必”和賜予千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