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禅
關燈
小
中
大
quo《論語》雲:&lsquo君子畏天命&rsquo。
堯知道天命去己,所以不得不禅舜。
舜知道曆數在身,所以不得不受禅。
堯的不得不禅,這是他&lsquo奉天時&rsquo。
舜的不得不受,這是他&lsquo畏天命&rsquo。
漢家雖已這樣衰敗,還知道學堯的辦法;但是您卻隻管拘牽小節,不知道去學舜。
倘使死者有靈,那麼,虞舜一定在蒼梧的墳墓裡頓足大罵了,不但是他,就是夏禹和周武王也必在他們的冢中郁郁不樂了!現在我們決定,不管您的意思怎樣,立刻經營壇場,拟具禮儀,選擇吉日,請您去昭告昊天上帝,承受這個必應受的天命!”于是曹丕說:“從前大舜在田野中吃粗糙的糧食,仿佛有終其身的樣子:這是我的宿志。
他受了堯禅,穿上了貴重的衣裘,像是向來過慣的:這是他的順天命。
既經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達,我也沒法辭謝了,就學了他罷!”明天,他升壇受皇帝的玺绶;公卿、列侯、諸将、匈奴單于、四方夷人們陪位的有數萬人。
事畢,燎祭天地、五嶽、四渎;改元黃初,表示是土德行運之初。
他回去時,輕輕地說道:“舜和禹的事情,我現在是知道了!” 秦始皇和漢高帝的受命是武的;光武帝的受命是文武兼資的;王莽和曹丕的受命是純粹文的。
不過把曹丕比了王莽,還有一些不同。
王莽時的花樣件件是“當場出彩”,幾百種的祥瑞和圖書都在他的世裡陸續出現,證明了他的天命。
偶然也有幾件舊的點綴一下,像春秋時的“沙麓崩”說是聖女興的符瑞,文帝時的黃龍出現說是土德代漢的預兆,但這不過給予一種新解釋而已。
曹丕就不是這樣了。
他的天命固然一方面也有活貨,像黃龍和鳳凰之類;但大部分是出在千餘年來文王、孔子傳下的圖谶上,而且說得這樣明白,把他的名呵、姓呵、地呵、年呵,一切都預先記好了。
然則孔子何嘗專為赤漢制法,他把“黃魏”也一起包羅了。
假使張衡還活着,他一定要說:曹丕結果漢家天下,在八十一篇谶緯裡明白如此,為什麼不預先警戒呢!又王莽的天下是漢高帝在冥冥之中傳與他的,曹丕的天下是獻帝明白禅讓的。
王莽為他自己是土德,所以把漢改排了火德;曹丕因為漢是火德,所以他就自居于土德。
他們的德運雖同,而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也有些差異。
魏文帝(曹丕)短壽,沒有等到改正朔,易服色,就死去了。
到他的兒子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山茌縣黃龍見,官員們奏魏得白統,應以建醜之月為正,才依照了三統說改定曆法;又服色尚黃,犧牲用白,都和王莽的制度一樣。
我們讀了以上許多受命(皇帝的宗教)的故事,該得明白,所謂五德和三統,所有圖谶和緯候,莫不是應時出現的東西;它們自己雖處處說是老古董,其實盡是些時髦的貨色,好比一籠饅頭,現蒸熱賣的。
現在我把它們的真相揭開,諸君或者要以為這種東西無聊得很,不值得大談特談。
須知許多真的老古董(曆史)都給這種各時代的時髦貨色淆亂了,我們無論看到哪部古書,或者提到哪件古史,幾乎沒有不蒙上這一層色彩,甚至在内部起了化合作用的。
我們要捉得這漢代的學術的中心,明白看出他們的思想和理論的背景,然後對于這些修飾過和假造過的材料可以做剝洗和分析的工作;做了這步工作之後要去真實地認識古代社會,就不會給這些材料牽絆了。
倘使你不屑瞧瞧這種無聊東西,我敢決然說:你永遠跳不出他們設下的天羅地網!
堯知道天命去己,所以不得不禅舜。
舜知道曆數在身,所以不得不受禅。
堯的不得不禅,這是他&lsquo奉天時&rsquo。
舜的不得不受,這是他&lsquo畏天命&rsquo。
漢家雖已這樣衰敗,還知道學堯的辦法;但是您卻隻管拘牽小節,不知道去學舜。
倘使死者有靈,那麼,虞舜一定在蒼梧的墳墓裡頓足大罵了,不但是他,就是夏禹和周武王也必在他們的冢中郁郁不樂了!現在我們決定,不管您的意思怎樣,立刻經營壇場,拟具禮儀,選擇吉日,請您去昭告昊天上帝,承受這個必應受的天命!”于是曹丕說:“從前大舜在田野中吃粗糙的糧食,仿佛有終其身的樣子:這是我的宿志。
他受了堯禅,穿上了貴重的衣裘,像是向來過慣的:這是他的順天命。
既經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達,我也沒法辭謝了,就學了他罷!”明天,他升壇受皇帝的玺绶;公卿、列侯、諸将、匈奴單于、四方夷人們陪位的有數萬人。
事畢,燎祭天地、五嶽、四渎;改元黃初,表示是土德行運之初。
他回去時,輕輕地說道:“舜和禹的事情,我現在是知道了!” 秦始皇和漢高帝的受命是武的;光武帝的受命是文武兼資的;王莽和曹丕的受命是純粹文的。
不過把曹丕比了王莽,還有一些不同。
王莽時的花樣件件是“當場出彩”,幾百種的祥瑞和圖書都在他的世裡陸續出現,證明了他的天命。
偶然也有幾件舊的點綴一下,像春秋時的“沙麓崩”說是聖女興的符瑞,文帝時的黃龍出現說是土德代漢的預兆,但這不過給予一種新解釋而已。
曹丕就不是這樣了。
他的天命固然一方面也有活貨,像黃龍和鳳凰之類;但大部分是出在千餘年來文王、孔子傳下的圖谶上,而且說得這樣明白,把他的名呵、姓呵、地呵、年呵,一切都預先記好了。
然則孔子何嘗專為赤漢制法,他把“黃魏”也一起包羅了。
假使張衡還活着,他一定要說:曹丕結果漢家天下,在八十一篇谶緯裡明白如此,為什麼不預先警戒呢!又王莽的天下是漢高帝在冥冥之中傳與他的,曹丕的天下是獻帝明白禅讓的。
王莽為他自己是土德,所以把漢改排了火德;曹丕因為漢是火德,所以他就自居于土德。
他們的德運雖同,而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也有些差異。
魏文帝(曹丕)短壽,沒有等到改正朔,易服色,就死去了。
到他的兒子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山茌縣黃龍見,官員們奏魏得白統,應以建醜之月為正,才依照了三統說改定曆法;又服色尚黃,犧牲用白,都和王莽的制度一樣。
我們讀了以上許多受命(皇帝的宗教)的故事,該得明白,所謂五德和三統,所有圖谶和緯候,莫不是應時出現的東西;它們自己雖處處說是老古董,其實盡是些時髦的貨色,好比一籠饅頭,現蒸熱賣的。
現在我把它們的真相揭開,諸君或者要以為這種東西無聊得很,不值得大談特談。
須知許多真的老古董(曆史)都給這種各時代的時髦貨色淆亂了,我們無論看到哪部古書,或者提到哪件古史,幾乎沒有不蒙上這一層色彩,甚至在内部起了化合作用的。
我們要捉得這漢代的學術的中心,明白看出他們的思想和理論的背景,然後對于這些修飾過和假造過的材料可以做剝洗和分析的工作;做了這步工作之後要去真實地認識古代社會,就不會給這些材料牽絆了。
倘使你不屑瞧瞧這種無聊東西,我敢決然說:你永遠跳不出他們設下的天羅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