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部 第十九章

關燈
每當讀到關于一八一二年戰争最後階段的記述的時候,有哪一個俄國人不感覺到十二萬分的遺憾、不安和難于理解的呢?有誰又不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所有三路大軍以優勢兵力包皮圍了法國軍隊,既然潰逃的法國人又餓又凍,成群地投降,既然(曆史這樣告訴我們)俄國人的計劃就是要阻截、活捉全部法國人,那麼,為什麼又沒有俘獲和消滅全部法國人呢? 數量上少于法國人的俄國軍隊,何以打了一場波羅底諾戰役?何以能從三面包皮圍法國軍隊,其目的就是全部俘獲他們,而又未能達到這一目的呢?難道法國人就比我們強那麼多,在已經被我們的優勢兵力包皮圍以後,也不能夠消滅他們?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 曆史(所謂的曆史)在回答這些問題時說,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庫圖佐夫、托爾馬索夫、奇恰戈夫,以及某某人,某某人,他們沒有執行這樣的或那樣的策略。

     但是他們為什麼不執行這些策略呢?如果說,他們的罪過在于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受到審判,沒有被處決呢?然而,退一萬步來說,讓我們假定,俄國人的失誤是庫圖佐夫和奇恰戈夫等人的罪過。

    然而仍然難于理解的是,為什麼俄國軍隊在克拉斯諾耶和在别列濟納擁有那些條件(俄國軍隊在這兩處均占據優勢),而法國軍隊及其元帥們、王侯們和皇帝沒有被俘獲,而這又正是俄國人的目的,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以庫圖佐夫阻礙進攻的說法來解釋這個怪現象(俄國軍史學家就是這樣說的),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我們知道,在維亞濟馬和在塔魯丁諾,庫圖佐夫的意志已阻擋不了進攻的軍隊了。

     為什麼俄國軍隊以微弱的兵力在波羅底諾戰勝了擁有強大兵力的敵人,而在克拉斯諾耶和别列濟納處于優勢兵力情況下,卻敗給了法國的一群烏合之衆呢? 如果俄國人的目的是切斷和生擒拿破侖和元帥們,那麼,這個目的不僅沒有達到,而且為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切企圖,沒有哪一次不遭受可恥的破壞。

    那麼,法國人認為,戰争最後階段是法國人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是完全對的,而俄國曆史學家說,是俄國人獲得了勝利,這就完全錯了。

     俄國的軍史家們,隻要他們願意遵循邏輯,自然而然就能得出這一結論,不管他們怎麼滿腔熱情地歌頌過勇敢、忠忱等等,應當不得不承認,法國人從莫斯科撤退是拿破侖得到一連串的勝利,是庫圖佐夫的失敗。

     但是,完全把民族自尊心放到一邊,就可以知道,這個結論本身自相矛盾,因為,法國人一連串的勝利導緻了他們徹底滅亡,俄國人的一連串失敗卻導緻他們消滅了敵人,把法國人全部趕出國境。

     這個矛盾的根源在于,曆史學家們是根據兩國皇帝和将軍們的信函、戰鬥報告、報告等類似文件來研究當時的事件,他們說,一八一二年戰争最後階段的目的,是要切斷法國軍隊退路,活捉拿破侖及其元帥們和軍隊,這樣一個目的從來就不存在,完全是他們虛構出來的。

     這一目的從來就不曾有過,而且也不可能有,因為這樣的目的沒有任何意義,要實現這個目的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一目的沒有任何意義,因為, 第一,潰逃的拿破侖軍隊竭盡全力逃跑,要盡快逃離俄國,這也正是每個俄國人所期望的事情。

    對于逃得如此之快的法國人,再去組織若幹戰役,這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截斷那些一心隻顧逃跑的人的道路,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之所以沒有意義還在于為了消滅法國軍隊,要損失自己的軍隊,而法國軍隊沒有外在原因,在這一階段也在自行消滅,在所有道路上沒有任何阻礙,也不可能把十二月間所實存的軍隊的百分之一,帶領逃越國境, 第四,要俘獲皇帝、王侯和公爵們是沒有意義的,當時最老練的外交家(如梅斯特等人)已經認識到,俘虜了這些人,會使俄國人十分為難。

    要俘獲整個軍團更加沒有意義,因為俄國自己的軍隊抵達克拉斯諾耶時,就減少了一半,而押解這些俘虜需要一整個師,而自己的給養已很困難,口糧都不足了,捉到的俘虜大都快要餓死。

     所有關于切斷和生擒拿破侖及其軍隊的高深計劃,好像是一個種菜園子的人制定的計劃,他在驅趕踐踏菜園的牲口時,卻跑到菜園門口,迎頭痛擊那頭畜牲。

    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