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章 流利的口才,老師的鍍金腦袋

關燈
暑假即将來臨,向來就嚴厲的老師現在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厲、越發苛刻了,他目的是要全體同學在考試的那一天好好表現一番。

    他手中的教鞭和戒尺現在很少閑着,至少對那些年齡較小的同學可以這麼說。

    隻有最大的男孩子和18到20歲的年輕姑娘才不挨打。

    杜賓斯先生的鞭子打起來特别重。

    别看他頭戴假發,光秃着腦袋,可他剛到中年,身上的肌肉沒有一點松弛的迹象。

    随着“大考”的臨近,他的蠻勁漸漸暴露無遺。

    隻要學生出了差錯,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錯,他也要乘機發揮,以懲罰學生來獲取快感。

    結果這弄得那些年齡較小的男孩子惶惶不得終日,晚上就盤算着如何進行報複。

    他們一有空就搗蛋,從不放過任何給老師添亂子的機會。

    可老師仍然我行我素,不睬他們那一套。

    要是孩子們成功的話,随之而來的懲罰猶如風卷殘雲,威風凜凜,總是以孩子們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但他們并不甘心失敗,而是聚在一起密謀,最後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這一定能取得輝煌勝利。

    他們找到了做招牌人的孩子,先讓他發誓保密,然後将他們的秘密計劃告訴他,請他幫忙,這真是一拍即合。

    原來這位老師在他家吃飯,在很多事情上已經得罪了這個孩子。

    過幾天,老師的太太要到鄉下去串門,這樣他們就能順利地實施計劃。

    另外,每逢重要日子,老師都要喝得酩酊大醉。

    那孩子說大考那天晚上,等老師差不多醉倒在椅子上打盹的時候,他就“乘機下手”,然後再伺機弄醒他,催他快到學校去。

     到了預定的時間,晚上8點鐘,那個有趣的時刻終于來臨了。

     教室裡燈火輝煌,挂着花環和彩帶,彩帶上紮着葉子和花朵。

    在高高的講台上,老師像皇帝一樣坐在那把大椅子裡,身後就是黑闆。

    還好他看上去不像大醉的樣子。

    他前面有六排長凳,上面坐着鎮上的要人。

    兩邊又各有三排長凳,坐的是學生家長。

    左前方,家長座位後面臨時搭起了一個大講台,參加晚上考試的考生全都坐在這裡。

    一排排的小男孩被家長打扮得過了頭,個個被洗得幹幹淨淨,穿得整整齊齊,讓人覺得都有點不舒服。

    接着的是一排排大男孩,顯得有些腼腆和呆闆。

    再瞧那些小女孩和大姑娘,她們一身素裝,潔白耀眼,個個穿着細麻軟布做的衣服,頭上插着許多裝飾品,有鮮花,有粉紅和藍色相間的發帶,還有老祖母傳下來的各種小裝飾物。

    她們露着胳膊站在那裡,尤其顯得有些局促不安。

     那些沒有考試任務的學生都散坐在教室裡别的地方。

     考試開始了。

    一個年齡小的男孩站起來按事先準備好的說:“大家可能沒有想到,像我這年齡的孩子會到講台上來當衆演講。

    ”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他邊說邊十分吃力地比劃着,動作雖然準确,但卻很生硬,生硬得像出了點故障的機器一般。

    他機械地鞠躬退場,獲得了全場一陣熱烈的鼓掌。

     一個小女孩臉通紅口齒不清地背誦了“瑪麗有隻小羊羔”等,然後十分認真地行了個屈膝禮。

    在博得了大家的一陣掌聲後,她紅着臉,高興地坐了下來。

     湯姆·索亞十分自信地走上前去,背起了那千古名篇《不自由,毋甯死》。

    他慷慨陳詞,不時還大幅度地做着手勢, 可背着背着中途就接不上了。

    怯場症像魔鬼一樣攫住了他,他兩腿發顫,似乎有窒息之感。

    所有在場的人确實替他捏了把汗,可沒人吭一聲,這讓他覺得比同情他更難受。

    到後來,老師皺起了眉頭,湯姆這下全完了。

    他結結巴巴要往下背誦,可過了一會,便好像隻鬥敗的公雞一樣溜下場去。

    台下的人想鼓一兩掌,可掌聲剛起就消失了。

     随後有人背誦了“那個男孩子站在燃燒的甲闆上”、“亞述人走來了”等一些名篇。

    接下來的是朗讀表演和拼寫比賽。

    寥寥數人的拉丁語班背誦時顯得無比自豪。

    最後晚上的黃金節目終于到了——姑娘們自己的“獨創大作”。

    大家一個接一個走上前站在講台邊,等清完嗓子就拿出稿子(用鮮豔的緞帶紮着)念起來。

    她們個個念得有聲有色,十分賣力讓人都覺得有點不自然。

    文章的主題都是她們的母親和祖母們在同樣場合下早已發揮過的。

    毫無疑問,由此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時代她們家族的母系祖先們,人人都用過這類主題,《友情論》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還有《昔日重來》、《曆史上的宗教》、《夢境》、《文化的優點》、《政體比照論》、《傷感》、《孝道》、《心願》等等。

    這類文章的共同特點有三個:一是無病呻吟,故作悲傷;二是堆砌詞語,濫用華麗詞藻;三是特别偏愛一些陳詞濫調。

    此外,這些文章有個顯著特點,也是它們的敗筆之處:就是每篇文章的結尾都有一段根深蒂固的說教詞,好像斷尾巴的狗一樣,令人難受。

    她們的“獨創大作”不管涉及到什麼内容,她們都絞盡腦汁,千方百計讓人思索以便獲得道德或宗教上的啟示。

    在衆目睽睽之下,這種說教雖然給人以假話的感覺,但這種風氣還是消除不了,時至今日依然如故。

    也許隻要世界存在一天,這種毫無誠意的說教就永遠消滅不了。

    在這個國度裡,有哪所學校的女生不覺得非在文章的結尾加上一段說教詞不可呢?更有意思的是你會發現越是不守規矩、不太信仰宗教的那些女孩,她們的文章寫的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