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的女歌手叫約瑟菲妮。
誰沒有聽過她的歌聲,誰就感受不到歌唱藝術的魅力,沒有誰不被她的歌聲所吸引。
這一點,尤其應該得到更高的評價,因為我們這一代整個都不喜歡音樂。
甯靜平和算是我們最喜歡的音樂,我們的生活很艱難,即使我們有朝一日擺脫了日常生活的一切憂愁,我們也不可能達到如同音樂所能達到的境地,因為它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了。
但是我們卻不會對此有過多的抱怨,我們還未曾走得那樣遠,我們現在亟需的是某種務實的精明,而這正是我們最大的優點,無論遇到什麼事,我們都慣于以精明的一笑聊以自慰,即使有一天我們真的渴望得到來自音樂的幸福。
但是,這種情況現在還沒有出現。
唯獨約瑟菲妮是個例外,她喜歡音樂,并且也懂得傳播音樂。
她是唯一的一個,假如她死了,音樂也将随之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不知會消失多久。
我常常考慮:這種音樂到底怎麼樣?我們确實不懂音樂,我們怎麼聽懂了約瑟菲妮的歌唱呢?或者說自以為是聽懂了呢?(因為約瑟菲妮不承認我們的理解力)最簡單的答案可能是:她的歌聲太美妙了,以緻于連最遲鈍的感官都不會對此無動于衷。
不過,回答不能令人滿意。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麼,當大家一聽到她的歌聲肯定會覺得與衆不同,而且這種感覺會持續永遠,仿佛從她嗓子裡發出的聲音是我們以前從未聽到過的,而且我們也根本沒有能力聽到,隻有這個約瑟菲妮能夠使我們聽到它,除她之外誰也做不到。
然而,在我看來,情況卻恰恰不是這樣,我沒有這種感覺,同時覺察同類也沒有這種感覺。
在朋友的圈子裡,我們坦率地承認:就歌唱而言,約瑟菲妮并沒有與衆不同之處。
這究竟是不是歌唱?盡管我們不懂音樂,卻有着歌唱的傳統。
在我們民族的古代就有了歌唱,傳說裡是這麼講的,甚至還有歌曲被保留了下來,當然這些歌曲現在沒誰再能唱了。
所以,何為歌唱,我們還是能夠想象的。
可是約瑟菲妮的藝術與我們所想象的卻格格不入。
這究竟是不是歌唱?莫非僅僅是吹口哨?吹口哨我們都很熟悉,這是我們民族固有的藝術本領,或者确切地說,這根本不算是什麼本領,而是一種獨特的生活表現形式。
我們大家都吹口哨,但是,當然沒有誰會想到把它冒充為藝術,我們吹口哨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是的,沒有察覺到這一點,甚至我們許多同胞根本不知道:吹口哨屬于我們的特性之一。
假如約瑟菲妮真的不是在唱歌,而隻是吹口哨,或者說,至少在我看來,根本沒有超越普通口哨的界線——或許她連吹一般口哨的力氣都沒有,而一個普通挖土工人卻能一邊幹活、一邊輕松地吹上一整天——假如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麼約瑟菲妮的所謂藝術家身份就會被取消,而其巨大的影響之謎更應被解開。
但是,約瑟菲妮所發出的聲音的确不僅僅是吹口哨。
如果你站到距她很遠的地方并全神貫注地細聽,或更好的辦法是:如果你想考查一下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比方說,當約瑟菲妮同大家一道唱歌時,你去分辨一下她的聲音,然後你肯定無疑聽出的不是别的,而是普通的口哨,至多由于柔和或纖細而稍顯突出。
然而,當你站在她面前,卻會感覺到她不單單是在吹口哨了。
要了解約瑟菲妮的藝術,不僅僅要聽她唱歌,而且必須看她唱歌。
雖然這隻不過就是我們天天所吹的口哨,但其不同之處卻在于:她鄭重其事地做着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砸核桃肯定不是藝術,因此也不會有誰敢于召集觀衆并當衆砸核桃,以娛樂他們。
但是,如果有誰這麼做了,并且達到了其目的,那麼,這就不是單純的砸核桃了。
或者說是砸核桃,但它卻說明了:由于我們對此很熟練,因而忽略了這一藝術,而這個砸核桃新手卻向我們揭示出藝術的真正本質。
假如他砸核桃的本領比我們中的大多數稍稍遜色,那效果甚至可能會更好。
也許砸核桃與約瑟菲妮的歌唱有着相似之處,我們對她的這一本領贊歎不已,而對我們自己所具備的同樣的本領卻視而不見。
在這一問題上,她同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同。
有一次我正好在場,當一個聽衆提醒約瑟菲妮注意這就是普通的民族口哨時(這類事情自然常有發生),他雖然說得很婉轉,但是,這對于約瑟菲妮來說已經太過分了。
她馬上露出了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的冷笑,這還是我從未看到過的。
她本來外表看起來格外柔弱,雖然我們民族不乏此類女性,但她還算是突出的。
她當時表現得卻很粗野,不過,大概她自己馬上敏感地覺察到了,便控制住了自己。
不管怎樣說,她不承認在她的藝術和普通口哨之間有着任何聯系。
對于那些持有不同見解者,她嗤之一鼻,并可能還懷恨在心,但她自己并不承認。
這不是一般的虛榮心,因為這些反對派(我也半屬于它)對于她的欽佩程度肯定不比别人的低。
但是約瑟菲妮想得到的并不隻是被欽佩,而是要大家嚴格按照她所規定的方式去欽佩她,單是欽佩對她來說毫無價值。
總之,如果你坐在她面前,就會理解她;隻有在遠離她的地方,你才會反對她。
當你坐在她面前時,你便懂得:她所吹出的并不是口哨。
由于吹口哨是我們不加思索的習慣,因此你可能會認為:約瑟菲妮的聽衆中可能有吹口哨的。
在享受她的藝術時,我們會感到心情愉快,而我們愉快時,我們就吹口哨。
然而,她的聽衆是不吹口哨的,而是保持緘默,一聲不吭,似乎我們已經享受到了那期盼已久的甯靜平和,而它正是我們自己吹口哨所不可及的。
因此,我們沉默着。
究竟是她的歌聲使我們心醉,還是那細弱的小嗓子周圍那莊嚴肅穆使我們神迷?有一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約瑟菲妮正在唱歌時,不知哪個傻女孩竟無惡意地開始吹起了口哨,而且和我們聽到的約瑟菲妮的歌聲竟一模一樣,前面是盡管絕對熟練但一直還是謹慎的口哨聲,而觀衆這裡則是忘我、出神、天真的口哨聲,要想區分出它們之間的同異,大概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我們還是立刻向這個小搗蛋發出了噓噓聲,盡管這根本沒有必要,因為,當約琴菲妮得意揚揚地吹着口哨、忘乎所以地張開雙臂、并把脖子伸得不能再長的時候,她一定會又羞又怕、無地自容。
她一貫如此,每一件小事,每一次偶然事件,每一回不順心的事,如正廳前
誰沒有聽過她的歌聲,誰就感受不到歌唱藝術的魅力,沒有誰不被她的歌聲所吸引。
這一點,尤其應該得到更高的評價,因為我們這一代整個都不喜歡音樂。
甯靜平和算是我們最喜歡的音樂,我們的生活很艱難,即使我們有朝一日擺脫了日常生活的一切憂愁,我們也不可能達到如同音樂所能達到的境地,因為它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了。
但是我們卻不會對此有過多的抱怨,我們還未曾走得那樣遠,我們現在亟需的是某種務實的精明,而這正是我們最大的優點,無論遇到什麼事,我們都慣于以精明的一笑聊以自慰,即使有一天我們真的渴望得到來自音樂的幸福。
但是,這種情況現在還沒有出現。
唯獨約瑟菲妮是個例外,她喜歡音樂,并且也懂得傳播音樂。
她是唯一的一個,假如她死了,音樂也将随之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不知會消失多久。
我常常考慮:這種音樂到底怎麼樣?我們确實不懂音樂,我們怎麼聽懂了約瑟菲妮的歌唱呢?或者說自以為是聽懂了呢?(因為約瑟菲妮不承認我們的理解力)最簡單的答案可能是:她的歌聲太美妙了,以緻于連最遲鈍的感官都不會對此無動于衷。
不過,回答不能令人滿意。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麼,當大家一聽到她的歌聲肯定會覺得與衆不同,而且這種感覺會持續永遠,仿佛從她嗓子裡發出的聲音是我們以前從未聽到過的,而且我們也根本沒有能力聽到,隻有這個約瑟菲妮能夠使我們聽到它,除她之外誰也做不到。
然而,在我看來,情況卻恰恰不是這樣,我沒有這種感覺,同時覺察同類也沒有這種感覺。
在朋友的圈子裡,我們坦率地承認:就歌唱而言,約瑟菲妮并沒有與衆不同之處。
這究竟是不是歌唱?盡管我們不懂音樂,卻有着歌唱的傳統。
在我們民族的古代就有了歌唱,傳說裡是這麼講的,甚至還有歌曲被保留了下來,當然這些歌曲現在沒誰再能唱了。
所以,何為歌唱,我們還是能夠想象的。
可是約瑟菲妮的藝術與我們所想象的卻格格不入。
這究竟是不是歌唱?莫非僅僅是吹口哨?吹口哨我們都很熟悉,這是我們民族固有的藝術本領,或者确切地說,這根本不算是什麼本領,而是一種獨特的生活表現形式。
我們大家都吹口哨,但是,當然沒有誰會想到把它冒充為藝術,我們吹口哨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是的,沒有察覺到這一點,甚至我們許多同胞根本不知道:吹口哨屬于我們的特性之一。
假如約瑟菲妮真的不是在唱歌,而隻是吹口哨,或者說,至少在我看來,根本沒有超越普通口哨的界線——或許她連吹一般口哨的力氣都沒有,而一個普通挖土工人卻能一邊幹活、一邊輕松地吹上一整天——假如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麼約瑟菲妮的所謂藝術家身份就會被取消,而其巨大的影響之謎更應被解開。
但是,約瑟菲妮所發出的聲音的确不僅僅是吹口哨。
如果你站到距她很遠的地方并全神貫注地細聽,或更好的辦法是:如果你想考查一下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比方說,當約瑟菲妮同大家一道唱歌時,你去分辨一下她的聲音,然後你肯定無疑聽出的不是别的,而是普通的口哨,至多由于柔和或纖細而稍顯突出。
然而,當你站在她面前,卻會感覺到她不單單是在吹口哨了。
要了解約瑟菲妮的藝術,不僅僅要聽她唱歌,而且必須看她唱歌。
雖然這隻不過就是我們天天所吹的口哨,但其不同之處卻在于:她鄭重其事地做着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砸核桃肯定不是藝術,因此也不會有誰敢于召集觀衆并當衆砸核桃,以娛樂他們。
但是,如果有誰這麼做了,并且達到了其目的,那麼,這就不是單純的砸核桃了。
或者說是砸核桃,但它卻說明了:由于我們對此很熟練,因而忽略了這一藝術,而這個砸核桃新手卻向我們揭示出藝術的真正本質。
假如他砸核桃的本領比我們中的大多數稍稍遜色,那效果甚至可能會更好。
也許砸核桃與約瑟菲妮的歌唱有着相似之處,我們對她的這一本領贊歎不已,而對我們自己所具備的同樣的本領卻視而不見。
在這一問題上,她同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同。
有一次我正好在場,當一個聽衆提醒約瑟菲妮注意這就是普通的民族口哨時(這類事情自然常有發生),他雖然說得很婉轉,但是,這對于約瑟菲妮來說已經太過分了。
她馬上露出了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的冷笑,這還是我從未看到過的。
她本來外表看起來格外柔弱,雖然我們民族不乏此類女性,但她還算是突出的。
她當時表現得卻很粗野,不過,大概她自己馬上敏感地覺察到了,便控制住了自己。
不管怎樣說,她不承認在她的藝術和普通口哨之間有着任何聯系。
對于那些持有不同見解者,她嗤之一鼻,并可能還懷恨在心,但她自己并不承認。
這不是一般的虛榮心,因為這些反對派(我也半屬于它)對于她的欽佩程度肯定不比别人的低。
但是約瑟菲妮想得到的并不隻是被欽佩,而是要大家嚴格按照她所規定的方式去欽佩她,單是欽佩對她來說毫無價值。
總之,如果你坐在她面前,就會理解她;隻有在遠離她的地方,你才會反對她。
當你坐在她面前時,你便懂得:她所吹出的并不是口哨。
由于吹口哨是我們不加思索的習慣,因此你可能會認為:約瑟菲妮的聽衆中可能有吹口哨的。
在享受她的藝術時,我們會感到心情愉快,而我們愉快時,我們就吹口哨。
然而,她的聽衆是不吹口哨的,而是保持緘默,一聲不吭,似乎我們已經享受到了那期盼已久的甯靜平和,而它正是我們自己吹口哨所不可及的。
因此,我們沉默着。
究竟是她的歌聲使我們心醉,還是那細弱的小嗓子周圍那莊嚴肅穆使我們神迷?有一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約瑟菲妮正在唱歌時,不知哪個傻女孩竟無惡意地開始吹起了口哨,而且和我們聽到的約瑟菲妮的歌聲竟一模一樣,前面是盡管絕對熟練但一直還是謹慎的口哨聲,而觀衆這裡則是忘我、出神、天真的口哨聲,要想區分出它們之間的同異,大概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我們還是立刻向這個小搗蛋發出了噓噓聲,盡管這根本沒有必要,因為,當約琴菲妮得意揚揚地吹着口哨、忘乎所以地張開雙臂、并把脖子伸得不能再長的時候,她一定會又羞又怕、無地自容。
她一貫如此,每一件小事,每一次偶然事件,每一回不順心的事,如正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