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論主體的第二類客體以及充足根據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關燈
[9]第5章論主體的第二類客體以及充足根據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第26節對這類客體的說明 自古以來,人類種族和動物之間的唯一本質區别,一直被歸結為有一種特殊認識能力隻有人類才具有,即理性。

    這種區别以這樣一個事實為基礎:人類擁有任何動物所不能享有的一種表象,這就是概念。

    這種表象與直觀的表象相對,因此是抽象的,但卻是從直觀的表象中産生的。

    其直接結果便是動物既不會說也不會笑;而人類所有那些與動物生命相區别的各種各樣的重要特點則是它的間接結果。

    因為,抽象表象的産生現在已使動機的形成改變了它的特點。

    雖然人類行為的産生同動物行為一樣要遵循嚴格的必然性,然而通過這種新的動機&mdash&mdash這裡就它存在于作出可供選擇的決定而産生的思想而論(即意識到動機的沖突)&mdash&mdash根據計劃和原則,與其他的東西協調一緻,具有目的性并且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種行為取代了純粹是由此刻可直觀的客體所産生的沖動;正是如此,它所帶來的一切才使人類生活如此奢華,如此虛假,如此恐怖,以緻西半球的白人,抛棄了遠古時期他的第一發源地真實深切的宗教,現在再也不把動物看作是兄弟,而錯誤地認為它們與他根本不同,并且設法把它們稱作畜生,以卑微的名稱稱呼人和動物都具有的重要功能,聲稱它們難以馴服,這都是為了證實這種錯覺;這樣他就鐵了心地反對人和動物之間存在的同一性,但是,這同一性卻總是不斷地去煩擾他。

     正如我們所言,整個不同仍然在于&mdash&mdash除了在上章裡考察的由動物分享的直觀表象之外,另外還有一種從直觀表象中派生出來的抽象表象,這種表象存在于人的大腦中,人的大腦之比動物的大腦大得多,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這類表象被稱之為概念①,因為每一個概念都在自身或者更确切地說在自身之下包含着無數個體事物,因而成為一個複合體②。

    我們還可以把它們定義為從表象中獲得的表象。

    因為,它們在形成的過程中,抽象能力把我們上章中所讨論的完整的、直觀的表象分解為各個構成部分,以便于逐一思考事物的不同本質,或事物之間的關系。

    不過,通過這一過程,表象必然喪失其直觀性;就像水一樣,當被分解時,其流體性和可見性就消失了。

    因為,雖然每一性質被分離抽象出來有助于加以細緻地思考,但我們并不能說,它可以單獨地被直觀。

    我們通過舍棄直觀所給予我們的大量材料形成概念,以便于獨立地思考其它的内容。

    因此,構想就是思考,而思考不及直觀。

    假如,在我們考察了若幹個直觀客體之後,我們就舍棄屬于每一客體的某些不同的東西,而保留所有客體共有的東西,其結果就将是那一種的類。

    這樣,類的概念,在去掉所有不為每一個種所具有的概念之後,就成了包含于其下的所有的種的概念。

    由于每一個可能産生的概念都可作為一個類來看,因此,概念總是一般的,從而不是直觀的。

    每個概念由于此因還要有自己的範圍,作為可在它之下所思維的東西的總和。

    我們的思維進行抽象的程序越高,我們所舍棄的就越多,因而留給思維的東西就越少。

    最高的抽象,即最一般的概念,也就是最為空洞貧乏的,直至最後完全成為一個外殼,如存在、本質、事物、變化等等,就是這種概念。

    &mdash&mdash順便問一下,僅以這類概念編織出來的,僅以這種脆弱的思想外殼為其本質的哲學體系究竟有什麼用處呢?它們必然是極端虛無、貧乏,因此,也就特别令人厭倦。

     -------- ①德文為Begriff,指有理解力的思想,由begreifen(理解)派生而來。

     ②德文為Inbegriff,指全體。

     正如我們所說,表象通過升華和分解而形成了抽象概念之後,其直觀性盡失,假如它們不通過任意賦予的符号而在感覺中被固定和存留下來,那麼,它們将不會在思維過程中被加以使用,這樣就會從我們的意識中消逝。

    當然,事實并非如此。

    我們這裡所指的符号就是詞。

    就它們構成辭典進而構成語言的内容而言,詞總是可以标明一般的表象、概念,但永遠不能标明直觀的客體;因此,一本列舉具體事物的詞典,僅包含着專有名稱,而不是詞,因而或者是地理學辭典,抑或是曆史學辭典,也就是說,它所列舉的内容即可以由時間也可以由空間分開;如讀者所知,因為,時間和空間就是個體化原理。

    隻是由于動物被局限在直觀表象中,不能進行任何抽象&mdash&mdash因此不能形成概念&mdash&mdash所以,即使它們能夠清晰地發出單詞的聲音,我們也不會說它們有語言,但是,我們也得承認它們能領會專有名稱。

    這一欠缺又使它們與笑無緣,這一點我已在我關于荒謬的理論中說明過。

    ① -------- ①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13節,第二卷第8章。

     分析一個未受教育的人連續說出的一段長話即可發現,在這段話中包含着大量的邏輯形式。

    從句、措辭、區别,各種各樣的細微差别是通過語法形式,借助于詞尾變化和句法結構,甚至靠在談話中經常使用不同語氣等等,正确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情況都與法則相一緻,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驚訝,并且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廣泛的、首尾完全一緻的認識。

    這種認識的獲得自然要以直觀世界為基礎,而把直觀世界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概念則完全是理性的工作,且隻能借助于語言才能完成。

    因此,在學會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理性的整個機制&mdash&mdash即邏輯中一切本質的東西&mdash&mdash被納入到我們的意識之中。

    顯然,如果沒有大量的精神努力和注意力的集中是不能完成的,對于孩子們來說,學習的欲望可為此給予必不可少的力量。

    在此之前,隻要這一欲望尚有可利用和必不可少的東西,它就是強有力的,但是,當我們把不适于孩子們理解的東西強加給他們時,它就顯得沒有活力了。

    這樣,即使是一個未受過很好教育的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措辭和細緻差别的過程中,同其他的人一樣,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談話,使理性得到發展,獲得真正具體的邏輯。

    這種邏輯并不在于包含了多少邏輯法則,而是注重其運用是否适當;這就很像具有音樂天才的人僅需通過演奏鋼琴便可曉得和諧的法則,而毋庸學習音樂或研究和聲學。

    &mdash&mdash通過學會說話來獲得上述的邏輯訓練唯獨聾啞人不在其列,因此,假如他們不通過特别适合于他們學習的人工手段接受閱讀教育,以便取代理性的自然學習過程,那麼,他們幾乎就像動物一樣缺乏理性。

     第27節概念的作用 如我們所見,我們的理性和思維能力的根本本質是抽象能力,或者說是形成概念的能力,因此,正是這些概念在我們的意識中存在,才産生了令人驚異的結果。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主要依靠以下根據。

     正因為它們是從表象中來的,包含的内容少于表象,所以,概念較之表象更易表述。

    事實上,概念與表象的關系,幾乎可以說類似于高級算術公式跟産生這些公式但又為這些公式所描述的精神活動之間的關系,或者類似于對數與它的數之間的關系。

    它們隻包含從這諸多表象中所需要的一部分表象。

    這一部分表象是從這諸多表象中析出的;假如我們不這樣做,而是設法通過想象回憶所有這些表象,這就好像是我們硬要把一大堆無關緊要的雜物來回拖動,這隻能使我們困窘;反之,借助于概念,我們就隻用思考所有表象中那些為達到每一單個目的所需的部分和關系,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的使用比喻為多餘負擔的消除,或比喻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mdash&mdash使用奎甯,而不是使用金雞納樹皮。

    思維的合理稱謂是什麼,在它最狹窄的意義上應該是理智為概念所充滿,即我們現在所讨論的這種表象在我們的意識中存在。

    我們還把它稱為反思:這個詞是個比喻,從光學中借來,同時表達了這類認識既是派生的、又是從屬的特征。

    正是這種思維,這種反思,給人深思熟慮的能力,而這卻是動物所缺少的。

    因為,由于(概念)使人能在一個概念的名義下思考許多事物,而且又總是這些事物中每一個本質部分,所以,這一概念就允許人們随意舍棄每一類區别,甚至是時間和空間的區别,這樣,人們就在思維中不僅獲得了把握過去和未來,而且還能把握空在的能力;而動物在任何情況下嚴格地說都被束縛在此刻。

    深思熟慮的能力也确實是人類在理論和實踐上之所以取得成就的根本所在,它使人類較之動物具有重大的優越性;首先,他在前瞻的同時還能後矚;然後,在于他所從事的一切事情中采取計劃化、系統化和步驟化的程序,在于許多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标而合作,從而有了法律、秩序和國家等等。

    而且,概念的使用在科學中尤其重要;因為,嚴格地說,概念是科學的材料。

    确實,所有科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一般而轉化為關于個别的認識;這隻有通過包括了一切和無的句子才可能,而這又隻有通過概念存在才有可能。

    因此,亞裡士多德說:&ldquo沒有一般,就不可能有知識。

    &rdquo概念就是這些普遍性,概念的存在方式在中世紀構成為實在論者和非實在論者長期争論的主題。

     第28節概念的表象判斷力 決不能把概念跟想象的畫面相混淆,這些畫面是直觀的、完整的,因而是個别的表象,雖然它們不是由于感官印象引起的,因此不屬于經驗的複合物。

    即使在被用來表現一個概念的時候,想象的畫面(幻象)也應該與概念相區别。

    當我們去把握産生概念的那一直觀表象本身并使之與概念相符時,我們實際上是把幻象當作概念的表象使用,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一般意義上的表象,例如,一般意義上狗的表象,一般意義上色彩的表象,一般意義上三角形的表象,一般意義上數的表象,也沒有任何想象中的畫面與這些概念相一緻。

    這樣,就引起某個狗和另一個狗的幻象,這種幻象作為一個表象在任何情況下肯定是被決定了的,即它肯定有一定的大小、形狀、顔色等等,即使通過它所呈現的概念沒有這些所決定的性質。

    不過,當我們使用這些概念的表象時,我們總會意識到它們對所呈現的概念是不适當的,而且它們完全是武斷地決定的。

    休谟在《人類的理智》第十二篇論文第一部分的結尾處表明他本人同意這種觀點,盧梭在《論不平等的起源》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①。

    相反,康德的學說與此完全不同。

    物質是一個隻有反省和明淨的反思才能決定的東西。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檢驗自身是否意識到在自已的概念中有&ldquo先天的純粹想象力的交織&rdquo。

    例如,當一個人想到狗時,他是否意識到一個介于狗和狼之間的動物;或者,他是否如我們已講過的:或者通過理性思考一個抽象概念,或者通過他的想象力把這一概念的表象展示為一幅明淨的畫面。

     -------- ①見該書第1部分的中部。

     在較廣泛的意義上,整個思維,即一般說來精神的整個内在活動,或者必然需要語言或者必然需要想象的畫面:如果兩者不居其一,精神活動就無從進行。

    然而,并非兩者同時具有,雖然兩者可以在彼此支持中相互合作。

    在較狹隘的意義上,思維,即通過語言而進行的抽象思維,或者是純粹的邏輯推理,在這種情況下,它嚴格地保持在自己的範圍内;或者它涉足到直觀表象的範圍以便達到對表象的理解,這是為了把經驗所提供并由直觀所把握的表象跟由清晰反思所産生的抽象思維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徹底的把握。

    因此,在思維中,我們或者探索概念,或者探索一個特定的直觀所屬的法則,或者探索證實了某一概念或法則的具體情況。

    就這一特性來說,思維是一種判斷力的活動,在第一種情況下确定是一種反思,在第二種情況下是一種歸納活動。

    因此,判斷力是直觀和抽象認識之間或者知性和理性之間的中介。

    對大多數人來說,它隻是初步的,甚至經常隻是名義上的存在①;這樣的人注定隻能人雲亦雲,因而,如非必要,就不必跟他們多談。

     -------- ①任何一個認為這一主張可能顯得誇張的人,請考察一下歌德的《色彩論》的結論,如果他還對我進一步鞏固這一結論的發現表示驚奇,那麼他就已經再一次證實了這一結論。

     整個認識的真正核心是在直觀表象幫助下才得以進行的反思;因為這樣才能返回到一切概念的源頭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