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關燈
天主啊,我頒揚你,是你把我造就成如此卓異之人。

     [詩篇]①第139篇,14句 ①亦譯《聖詠集》,《聖經·舊約》中的一卷,共一百五十篇。

     我給予本書以應有的價值。

    這是一個盡含苦澀渣滓的果實,宛似荒漠中的藥西瓜。

    藥西瓜生長在石灰質地帶,吃了非但不解渴,口裡還會感到火燒火燎,然而在金色的沙上卻不乏瑰麗之态。

     我若是把主人公當作典範,那就得承認很不成功;即使少數幾個人對米歇爾的這段經曆感興趣,也無非是疾惡如仇,要大義凜然地譴責他。

    我把瑪絲琳寫得那麼賢淑并非徒勞;讀者不會原諒米歇爾把自己看得比她還重。

     我若是把本書當作對米歇爾的起訴狀,同樣也不會成功;因為,誰對主人公産生義憤也不肯歸功于我。

    這種義憤,似乎是違背我的意志而産生的,而且來自米歇爾及我本人;隻要稍有可能,人們還會把我同他混為一談。

     本書既不是起訴狀,也不是辯護詞,我避免下斷語。

    如今公衆不再寬恕作者描述完情節而不表明贊成還是反對;不僅如此,甚至在故事進行之中,人們就希望作者表明态度,希望他明确表示贊成阿爾賽斯特還是菲蘭特①,贊成哈姆萊特還是奧菲莉亞,贊成浮士德還是瑪格麗特,贊成亞當還是耶和華。

    我并不斷言中立性(險些說出模糊性)是一位巨匠的可靠标志;但是我相信,不少巨匠十分讨厭……下結論,準确地提出一個問題,也并不意味着推定它早已解決了。

     ①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莫裡哀的詩劇《恨世者》中的人物。

     我在此使用“問題”一詞也是違心的。

    老實說,藝術上無問題可言,藝術作品也不足以解決問題。

     如果把“問題”理解為“悲劇”,那麼我要說,本書叙述的悲劇,雖然在主人公的靈魂中進行,也還是太普通,不能限定在他個人的經曆中。

    我無意标榜自己發明了這個“問題”,它在成書之前就已存在;不管米歇爾告捷還是敗績,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作者也不拟議勝敗為定論。

     如果幾位明公隻肯把這出悲劇視為一個怪現象的筆錄,把主人公視為病人;如果他們未曾看出主人公身上具有某些懇切的思想與非常普遍的意義,那麼不能怪這些思想或這出悲劇,而應當怪作者,我是說應當怪作者的笨拙,盡管作者在本書中投進了全部熱情、全部淚水和全部心血。

    然而,一部作品的實際意義和一朝一夕的公衆對它的興趣,這兩件事畢竟大相徑庭。

    甯可拿着好貨而無人問津,也不屑于嘩衆取寵,圖一時之快;我以為這樣考慮算不上自命不凡。

     眼下,我什麼也不想證明,隻求認真繪制,并為這一畫幅配好光亮色彩。

     獻給亨利·蓋翁 他的真摯夥伴安.紀. (緻内閣總理D·R先生的信) 西達貝·姆·189X年7月30日 是的,你猜得不錯,我親愛的兄弟,米歇爾對我們談了。

    這就是他的叙述。

    你要看看,我也答應了你;不過,要寄走的當兒,我又遲疑了;重新讀來,我越往下看,越覺得可怕。

    啊!你會怎樣看我們的朋友呢?再說,我本人又如何看呢?難道我們把他一棍子打死,否認他殘忍的性情會改好嗎?恐怕如今不止一個人敢于承認在這篇叙述裡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人們是設法發揮這種人的聰明才智還是輕易拒絕讓他們享有公民權利呢? 米歇爾對國家能有什麼用?不瞞你說我不知道……他應當有個差使。

    你才德出衆,身居高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