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之花
關燈
小
中
大
園”,種上了許多鳳凰樹。
從這個橘公園開始,到孩子之國,仙人球公園,還有“日南海岸”的遊覽道路,戰後,又種植了熱帶風格的植物,于是,成了觀光遊覽的好去處。
直木現在看到的河口、港口和大海,沒有一點觀光的趣味。
《古事記》裡的神話人物“伊邪那美命”說過:“吾至污穢之鄉,故吾淨吾身。
”他來到築紫“日向小門”地區的阿波歧原野,在河裡洗淨自身,“行祓楔之舉”。
直木就是想去看看那阿波歧原野,才出了旅館的。
橘大道、橘橋、小戶鎮、小戶橋這些地名,都出自《古事記》,直到現在還有“阿波歧原”那樣的地名。
赤江港之北,阿波歧原之東,“一葉之濱”的周圍傳說就是伊邪那歧命淨身的場所,原來都和神話有關。
直木高中時就學過《古事記》,大正時期的學生,隻有看神話,還能夠有個自由的想法。
不久,它也成了禁讀的書,譬如津田左右吉博士的《神代史的新研究》和《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的新研究》,後來也成了學生們喜歡讀的書。
高中生時代的直木,涉獵了民俗學、考古學、神話學和比較神話學,并且和同窗好友一起暢談,還為了考察多次出外旅行。
就是這樣的直木,也從不曾想過伊歧那美命實有其人,也從未把“日向”的神話當成曆史來相信。
可是,“日本的神話是日本的神話”這樣一種想法,直木從來沒有改變過。
不管你如何尋求它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神話有什麼相似或者不同點,日本的神話總歸是日本的神話。
直木既不是神道家,也不是神話學者。
以前的直木,不過是一個學生。
隻憑法學系學生的趣味和愛好讀書;後來,在公司裡幹了四十年,就懶得讀書了;戰敗後,日本神話研究有了什麼進展,有了何種解釋,他常常隻能從報紙和雜志裡,撿拾一些零星片斷來讀一讀,等于什麼知識也沒有。
學生時代讀過的,聽到過看到過的,與其說模模糊糊地記得,不如說忘記的要多得多。
揣在上衣口袋裡的《古事記》,既沒有注釋,也沒有現代語言的解釋,就連他自己也懷疑是不是能看懂。
誰知退了職的今天,一想起出門旅行,最吸引他心的就是“神話之國”——“日向”了。
接下去才是“出雲之鄉”和“大和之鄉”。
為什麼呢?連直木自己也不十分明确。
也許是對自己的學生時代,對那青春時代“知與情”的懷舊傷感,或許是老年人的去國懷鄉之情吧,這些都不是能三言兩語打發走的呀。
與其說他在尋找“過去”,不如說,直木想借助此次旅行尋求自己新的起點。
為了第二次新的人生,可以說他需要洗心革面,來一次“祓楔”。
用日本的神話、傳說、曆史還有自然來淨化自己。
直木下了河堤,繼續想找一條路,聽說從河口岸邊,有通向一葉之濱的道路,可好像沒有那條路。
他隻能從原路返回。
橘橋的上空,河上遊的遠處,薄薄霞光的盡頭,隻露出一點點山頂,那該是“高千穗”的山峰吧。
直木憑山之形狀來推想。
那山頭狹窄的、尖尖的。
大澱河的源頭就在高千穗山上。
反光強烈像銀闆似的水面,鴨子就是在白天也成群結隊;沒有日光反射地方的水,像是沉甸甸、粘稠稠地沉澱着似的。
河水之臭,甚至站在堤壩上也能嗅出。
關于這“黑河的恐怖”,直木已經在今早的報紙上讀到了。
幾十家澱粉工廠,一齊向河裡傾倒廢液,河水變髒了,變臭了,魚都死了,魚餌都滅絕了,甚至還威脅着城市裡自來水的清潔。
盛産白薯的宮崎,有許多澱粉工廠,但工廠排出的廢液污染水資源的問題也已經相當嚴重了,說是縣、市政府正在商談對策。
河裡映出夕陽、朝陽看上去十分美麗,可“觀光客對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真是毫不關心,沒有一點責任哇”,直木今天早上就在想。
想歸想,還是早晨那一杯咖啡的味道,對直木來說也許更切實。
旅行逃避,旅行學習,旅行之生,旅行之死。
正因為如此,旅人歸根結底還是旅人。
從這個橘公園開始,到孩子之國,仙人球公園,還有“日南海岸”的遊覽道路,戰後,又種植了熱帶風格的植物,于是,成了觀光遊覽的好去處。
直木現在看到的河口、港口和大海,沒有一點觀光的趣味。
《古事記》裡的神話人物“伊邪那美命”說過:“吾至污穢之鄉,故吾淨吾身。
”他來到築紫“日向小門”地區的阿波歧原野,在河裡洗淨自身,“行祓楔之舉”。
直木就是想去看看那阿波歧原野,才出了旅館的。
橘大道、橘橋、小戶鎮、小戶橋這些地名,都出自《古事記》,直到現在還有“阿波歧原”那樣的地名。
赤江港之北,阿波歧原之東,“一葉之濱”的周圍傳說就是伊邪那歧命淨身的場所,原來都和神話有關。
直木高中時就學過《古事記》,大正時期的學生,隻有看神話,還能夠有個自由的想法。
不久,它也成了禁讀的書,譬如津田左右吉博士的《神代史的新研究》和《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的新研究》,後來也成了學生們喜歡讀的書。
高中生時代的直木,涉獵了民俗學、考古學、神話學和比較神話學,并且和同窗好友一起暢談,還為了考察多次出外旅行。
就是這樣的直木,也從不曾想過伊歧那美命實有其人,也從未把“日向”的神話當成曆史來相信。
可是,“日本的神話是日本的神話”這樣一種想法,直木從來沒有改變過。
不管你如何尋求它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神話有什麼相似或者不同點,日本的神話總歸是日本的神話。
直木既不是神道家,也不是神話學者。
以前的直木,不過是一個學生。
隻憑法學系學生的趣味和愛好讀書;後來,在公司裡幹了四十年,就懶得讀書了;戰敗後,日本神話研究有了什麼進展,有了何種解釋,他常常隻能從報紙和雜志裡,撿拾一些零星片斷來讀一讀,等于什麼知識也沒有。
學生時代讀過的,聽到過看到過的,與其說模模糊糊地記得,不如說忘記的要多得多。
揣在上衣口袋裡的《古事記》,既沒有注釋,也沒有現代語言的解釋,就連他自己也懷疑是不是能看懂。
誰知退了職的今天,一想起出門旅行,最吸引他心的就是“神話之國”——“日向”了。
接下去才是“出雲之鄉”和“大和之鄉”。
為什麼呢?連直木自己也不十分明确。
也許是對自己的學生時代,對那青春時代“知與情”的懷舊傷感,或許是老年人的去國懷鄉之情吧,這些都不是能三言兩語打發走的呀。
與其說他在尋找“過去”,不如說,直木想借助此次旅行尋求自己新的起點。
為了第二次新的人生,可以說他需要洗心革面,來一次“祓楔”。
用日本的神話、傳說、曆史還有自然來淨化自己。
直木下了河堤,繼續想找一條路,聽說從河口岸邊,有通向一葉之濱的道路,可好像沒有那條路。
他隻能從原路返回。
橘橋的上空,河上遊的遠處,薄薄霞光的盡頭,隻露出一點點山頂,那該是“高千穗”的山峰吧。
直木憑山之形狀來推想。
那山頭狹窄的、尖尖的。
大澱河的源頭就在高千穗山上。
反光強烈像銀闆似的水面,鴨子就是在白天也成群結隊;沒有日光反射地方的水,像是沉甸甸、粘稠稠地沉澱着似的。
河水之臭,甚至站在堤壩上也能嗅出。
關于這“黑河的恐怖”,直木已經在今早的報紙上讀到了。
幾十家澱粉工廠,一齊向河裡傾倒廢液,河水變髒了,變臭了,魚都死了,魚餌都滅絕了,甚至還威脅着城市裡自來水的清潔。
盛産白薯的宮崎,有許多澱粉工廠,但工廠排出的廢液污染水資源的問題也已經相當嚴重了,說是縣、市政府正在商談對策。
河裡映出夕陽、朝陽看上去十分美麗,可“觀光客對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真是毫不關心,沒有一點責任哇”,直木今天早上就在想。
想歸想,還是早晨那一杯咖啡的味道,對直木來說也許更切實。
旅行逃避,旅行學習,旅行之生,旅行之死。
正因為如此,旅人歸根結底還是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