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絹
關燈
小
中
大
終究還是興趣。
走廊的天花闆吊着還沒有點燃的歧阜燈籠。
坐在藤椅上的長谷川謹造先生,在讀斯特林堡的《編劇法》。
我就是隻寫這麼一點,讀者大概也不難想象這是多麼悠長的初夏的午後。
可是,決不能因為我這麼一說,就認為先生是百無聊賴。
如果有人這樣解釋,那就是故意對我寫作的心情進行諷嘲曲解。
——現在,連斯特林堡,先生也不得不中途停下來,因為突然女用人報告有客來訪,打斷了先生的雅興。
不管天多麼長,人間的瑣事似乎不把先生忙壞了不會罷休…… 先生把書放下,向方才女用人送來的小小名片看了一眼。
白白的紙上,用纖細的筆畫寫着西山笃子的名字。
至今相識的人裡,好像沒有這麼一個人。
交際很廣的先生,從藤椅上站起來,為了慎重起見,又粗略地把頭腦裡的人名簿翻了一遍。
但是,仍然沒有記憶起這樣一個名字。
這時先生把名片當書簽夾到書裡,又把書放到藤椅上,以一副心神不甯的樣子,整整絹絲單衣前襟,又稍稍看了一眼眼前的歧阜燈籠。
在這種情況下,大概不管誰都是這樣,和恭候的客人相比,恭候的主人的心情則更為焦躁不安。
先生平時嚴謹,更何況對今天這樣一位不相識的女客,這種事就不需要我多饒舌了。
先生看了一下表,便推開客廳的門。
走進屋,在放下握着的門把手那當兒,椅子上坐着的四十歲上下的婦人幾乎同時也站了起來。
客人出乎先生的預料,穿着質地很好的鐵青色單衣,黑羅紗的外禮服,胸前細細的衣縫那兒,帶扣上的翡翠凸現出涼爽的菱形。
即便是不注意細節的先生,也馬上看得出她頭上挽的是圓髻①。
日本人特有的圓臉,琥珀色的皮膚,好像是個賢妻良母。
先生看了這位客人一眼,就覺得好像在哪兒看到過。
①圓髻是日本已婚婦女梳的一種發型,發髻橢圓,略扁。
“我是長谷川。
” 先生親切地打招呼。
他以為這麼一說,如果以前見過面,對方就會講出來的。
“我是西山憲一郎的母親。
” 婦人用清晰的聲音作了自我介紹,恭恭敬敬地還禮。
說起西山憲一郎來,先生現在仍然記得。
他也是寫過關于易蔔生和斯特林堡的評論的一個學生,記得他是德國法律專業的,自入學以來,常常走訪先生,提出思想問題。
他在今年春天得了腹膜炎,住進大學病院,先生也曾順便去看望過他一兩次。
所以說曾經在哪兒看到過這位婦人,就不是毫無根據的了。
那濃眉的、精神充沛的青年和這位婦人,可以用日本的“一瓜破二”的俗語來形容,他們是驚人的相似。
“啊,西山君的……是嗎?”先生一邊獨自點着頭,一邊指着小小桌子對過的椅子說,“請,請那裡坐。
” 婦人先對突然訪問先生表示歉意,又一次恭恭敬敬地行禮,然後在指示的椅子上坐下來。
在那時候,婦人從衣袖裡拿出一件白色的什麼,大概是手絹吧。
先生一看這個,就趕緊把桌子上的朝鮮團扇遞過去,同時在桌旁椅子上坐下來。
“先生的住宅很好。
” 婦人有點做作地向室内看了一圈。
“哪兒的話,隻是大,一點也不頂用。
”用這種話應酬慣了的先生,把那時女用人送來的冷茶,放到客人面前,同時馬上把話頭轉到對方:“西山君怎麼樣了?身體沒有特别的變化吧?” “是。
”婦人謙恭地把兩隻手重疊着放在膝蓋上,把話停頓了一下,接着平靜地說下去。
她仍然用穩重而流利的調子說:“實際上今天我是為兒子的事才來打攪先生,他終于去世了。
生前曾得到先生很多照顧……” 先生以為婦人沒有喝茶是客氣,這時他正在把紅茶的茶碗拿到嘴邊。
他覺得勉強相勸,不如自己主動喝好一些。
但是,茶碗還沒有挨上柔軟的口髭的時候,婦人的話使先生猛然吃了一驚。
是喝茶呢,還是不喝呢?——這樣一種和青年的死完全無關的思想,在一瞬間困擾着先生的心靈。
但是也總不能拿着茶碗停在那兒。
于是先生下了決心,猛一口喝了半杯,微微皺着眉頭,好像噎住似地說:“哦呀!” “……在病院的時候,他常常念叨先生的關懷,雖然知道先生很忙,我還是想告訴先生,順便向先生表示感謝……” “哪裡話,不敢當。
”先生放下茶碗,繼而又拿起塗了一層白蠟的團扇,怫然地這麼說,“終于去世了。
正是在最有希望的年紀!……我已經好久不曾到病院問候,我總以為會好起來的……那麼是什麼時候去世的呢?” “昨天正好是頭七。
” “是在病院去世的嗎?” “是。
” “哎,實在是意外!” “反正能盡力做的,都盡力做了,除了聽天由命已經沒有辦法了。
既然這樣,即使回想起過去的一切,也不能再埋怨什麼了。
” 在這談話中間,先生發覺到意外的一件事實。
那就是這位婦人的态度。
舉止,一點兒也不像談自己兒子的死,眼睛裡沒有眼淚。
聲音也和平時一樣。
同時嘴角還浮着微笑。
如果是不聽談話,而是僅僅看外貌的話,不論什麼人,都會以為這位婦人是在談家常。
先生覺得這很奇怪。
——那還是先生從前在柏林留學時候的事。
當今的德國皇帝的父親,威廉一世駕
走廊的天花闆吊着還沒有點燃的歧阜燈籠。
坐在藤椅上的長谷川謹造先生,在讀斯特林堡的《編劇法》。
我就是隻寫這麼一點,讀者大概也不難想象這是多麼悠長的初夏的午後。
可是,決不能因為我這麼一說,就認為先生是百無聊賴。
如果有人這樣解釋,那就是故意對我寫作的心情進行諷嘲曲解。
——現在,連斯特林堡,先生也不得不中途停下來,因為突然女用人報告有客來訪,打斷了先生的雅興。
不管天多麼長,人間的瑣事似乎不把先生忙壞了不會罷休…… 先生把書放下,向方才女用人送來的小小名片看了一眼。
白白的紙上,用纖細的筆畫寫着西山笃子的名字。
至今相識的人裡,好像沒有這麼一個人。
交際很廣的先生,從藤椅上站起來,為了慎重起見,又粗略地把頭腦裡的人名簿翻了一遍。
但是,仍然沒有記憶起這樣一個名字。
這時先生把名片當書簽夾到書裡,又把書放到藤椅上,以一副心神不甯的樣子,整整絹絲單衣前襟,又稍稍看了一眼眼前的歧阜燈籠。
在這種情況下,大概不管誰都是這樣,和恭候的客人相比,恭候的主人的心情則更為焦躁不安。
先生平時嚴謹,更何況對今天這樣一位不相識的女客,這種事就不需要我多饒舌了。
先生看了一下表,便推開客廳的門。
走進屋,在放下握着的門把手那當兒,椅子上坐着的四十歲上下的婦人幾乎同時也站了起來。
客人出乎先生的預料,穿着質地很好的鐵青色單衣,黑羅紗的外禮服,胸前細細的衣縫那兒,帶扣上的翡翠凸現出涼爽的菱形。
即便是不注意細節的先生,也馬上看得出她頭上挽的是圓髻①。
日本人特有的圓臉,琥珀色的皮膚,好像是個賢妻良母。
先生看了這位客人一眼,就覺得好像在哪兒看到過。
①圓髻是日本已婚婦女梳的一種發型,發髻橢圓,略扁。
“我是長谷川。
” 先生親切地打招呼。
他以為這麼一說,如果以前見過面,對方就會講出來的。
“我是西山憲一郎的母親。
” 婦人用清晰的聲音作了自我介紹,恭恭敬敬地還禮。
說起西山憲一郎來,先生現在仍然記得。
他也是寫過關于易蔔生和斯特林堡的評論的一個學生,記得他是德國法律專業的,自入學以來,常常走訪先生,提出思想問題。
他在今年春天得了腹膜炎,住進大學病院,先生也曾順便去看望過他一兩次。
所以說曾經在哪兒看到過這位婦人,就不是毫無根據的了。
那濃眉的、精神充沛的青年和這位婦人,可以用日本的“一瓜破二”的俗語來形容,他們是驚人的相似。
“啊,西山君的……是嗎?”先生一邊獨自點着頭,一邊指着小小桌子對過的椅子說,“請,請那裡坐。
” 婦人先對突然訪問先生表示歉意,又一次恭恭敬敬地行禮,然後在指示的椅子上坐下來。
在那時候,婦人從衣袖裡拿出一件白色的什麼,大概是手絹吧。
先生一看這個,就趕緊把桌子上的朝鮮團扇遞過去,同時在桌旁椅子上坐下來。
“先生的住宅很好。
” 婦人有點做作地向室内看了一圈。
“哪兒的話,隻是大,一點也不頂用。
”用這種話應酬慣了的先生,把那時女用人送來的冷茶,放到客人面前,同時馬上把話頭轉到對方:“西山君怎麼樣了?身體沒有特别的變化吧?” “是。
”婦人謙恭地把兩隻手重疊着放在膝蓋上,把話停頓了一下,接着平靜地說下去。
她仍然用穩重而流利的調子說:“實際上今天我是為兒子的事才來打攪先生,他終于去世了。
生前曾得到先生很多照顧……” 先生以為婦人沒有喝茶是客氣,這時他正在把紅茶的茶碗拿到嘴邊。
他覺得勉強相勸,不如自己主動喝好一些。
但是,茶碗還沒有挨上柔軟的口髭的時候,婦人的話使先生猛然吃了一驚。
是喝茶呢,還是不喝呢?——這樣一種和青年的死完全無關的思想,在一瞬間困擾着先生的心靈。
但是也總不能拿着茶碗停在那兒。
于是先生下了決心,猛一口喝了半杯,微微皺着眉頭,好像噎住似地說:“哦呀!” “……在病院的時候,他常常念叨先生的關懷,雖然知道先生很忙,我還是想告訴先生,順便向先生表示感謝……” “哪裡話,不敢當。
”先生放下茶碗,繼而又拿起塗了一層白蠟的團扇,怫然地這麼說,“終于去世了。
正是在最有希望的年紀!……我已經好久不曾到病院問候,我總以為會好起來的……那麼是什麼時候去世的呢?” “昨天正好是頭七。
” “是在病院去世的嗎?” “是。
” “哎,實在是意外!” “反正能盡力做的,都盡力做了,除了聽天由命已經沒有辦法了。
既然這樣,即使回想起過去的一切,也不能再埋怨什麼了。
” 在這談話中間,先生發覺到意外的一件事實。
那就是這位婦人的态度。
舉止,一點兒也不像談自己兒子的死,眼睛裡沒有眼淚。
聲音也和平時一樣。
同時嘴角還浮着微笑。
如果是不聽談話,而是僅僅看外貌的話,不論什麼人,都會以為這位婦人是在談家常。
先生覺得這很奇怪。
——那還是先生從前在柏林留學時候的事。
當今的德國皇帝的父親,威廉一世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