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的貞操

關燈
種種複雜的感情。

    老新深深注意着她情緒的變化,大步走到她身後,打開通茶間的門。

    茶間當然比廚房更黑,主人搬走後,留下的茶櫃、長火缽,還可以清楚見到。

    老新站在那裡,目光落在微微出汗的阿富大襟上凸出的胸部。

    阿富好像已經感覺到,扭過身子望望老新,臉上已恢複開頭時一樣靈活的表情,可是老新倒反而狼狽了,奇妙地眨眨眼,馬上又把槍口對準貓兒。

     “不,不許開槍……” 阿富一邊阻止,一邊抛落手裡的剃刀。

     老新冷冷一笑:“不開槍就得依我!” 阿富沒奈何嘟哝了一句,卻突然站起來,像下了決心,跨出幾步走進茶間去。

    老新見她這麼爽氣,有點驚奇。

    這時雨聲已停,雲中還露出陽光,陰暗的廚房漸漸亮起來。

    老新站在茶間外,側耳聽着茶間裡的動靜,隻聽見阿富解去身上的小倉帶,身子躺倒席子上的聲音——以後便沒聲響了。

     老新遲疑一下,走進微明的茶間,隻見茶間席地上,阿富獨自仰身躺着,用袖子掩了臉……老新一見這情況,連忙像逃走似的退到廚房裡,臉上顯出無法形容的既像嫌惡又像害羞的奇妙的表情,一到闆間,便背對茶間,突然發出苦笑來:“隻是給你開開玩笑的,阿富姐,開開玩笑的,請你出來吧……” 過了一會之後,阿富懷裡抱了貓兒,手裡提把雨傘,同正在攤開席子的老新,随意說着什麼。

     “阿姐,我想問你……” 老新不好意思地,連阿富的臉也不敢看。

     “問什麼?” “不問别的……一個女人,失身是大事,可是你,阿富姐,為救一隻貓……就随随便便答應了,這不太那個嗎?” 老新才住口,阿富輕輕一笑,撫撫懷中的貓。

     “你那麼愛貓兒嗎?” “可是大花,大花多可愛呀……” 阿富暧昧地回答。

     “在這一帶,你是出名忠于主人的,倘把貓打死了,你覺得對不起主人麼——也許你這樣想吧?” 阿富側着腦袋,眼光望着遠處:“我不知怎樣說才好……那時候,覺得不那樣,總不安心嘛!” ——又過了一些時候,隻有老新獨自一人留在這裡。

    他抱着包在舊褂子裡的膝蓋,茫然坐在廚房裡,疏雨聲中,暮色已漸逼近屋内,拉天窗的繩子,下水口邊的水缸……已一一消失在暗中。

    忽然,上野的鐘聲一下下響起來,在雨空中傳開沉重的餘響。

    老新驚醒過來,向四周掃了一眼,然後摸索到下水口,用勺子舀起水缸裡的水,喝了起來。

     “村上新三郎,源氏門中的繁光①,今天得好好幹一杯了。

    ” ①這句話的意思,表示這個名叫村上新三郎的乞兒老新,出身源氏門閥。

     他嘴裡念叨着,很有味地喝着黃昏的涼水…… 明治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阿富同她丈夫和三個孩子,走過上野的廣小路。

     那天,在竹台舉行第三屆全國博覽會開幕典禮,黑門一帶的櫻花,大半也正在開放。

    廣小路上的行人,擠得推也推不開。

    從上野開會歸去的馬車、人力車,排滿長隊,擁擠不堪。

    前田正名、田口卯吉、澀澤榮一、辻新次、岡倉覺三、下條正雄②……這班乘馬車。

    人力車的貴客,也在這些人群裡。

     ②這一串人名,都是明治維新時期的社會名流。

     丈夫抱着五歲的兒子,衣角上還扯着大男孩,擁擠在往來的人流中,還時時回頭照顧身後的阿富。

    阿富攙着最大的女孩,見丈夫回過頭來,便對他笑一笑。

    經過了二十年歲月,當然已顯出一點老相,水靈靈的眼睛,卻還跟過去一樣。

    她是在明治四五年間,同古河屋老闆政兵衛的外甥,現在這丈夫結婚的。

    那時丈夫在橫濱,現在在銀座某街開一家小鐘表店。

     阿富偶爾擡起頭來,恰巧面前跑過一輛雙馬車,安安泰泰地坐在車上的,正是那個老新……今天老新的身分已經大非昔比,帽子上一簇鴕鳥毛,鑲着繡金的邊,大大小小的勳章和各種榮譽的标志,挂滿胸膛,可是花白胡子的紫臉膛,還是過去在街上要飯的那一張。

    阿富不覺吃了一驚,放緩腳步。

    原來她有過感覺……老新可不是一個平常的乞兒。

    是由于他的容貌麼,是由于說話的聲氣麼,還是當時他手裡那支手槍?總之,那時已經有點感覺了。

    阿富眉毛也不動地注視老新的臉。

    不知是故意還是偶然,老新也正在看着她的臉。

    二十年前雨天的回憶,一下子逼得她氣也透不過來似的,清清楚楚出現在眼前。

    那時為救一條貓的命,她是打算順從老新了。

    到底是什麼動機,自己也說不上來。

    可是老新在那樣的時候,對于已經躺倒的她的身體,卻連指頭也沒碰一碰,那又是為什麼呢?……她也不知道,盡管不知道,她仍覺得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馬車從她身邊擦過去,她的心裡怦然一動。

     馬車過後,丈夫又從人流中回過頭來望望阿富,阿富一見丈夫的臉,又微微一笑,心裡覺得安靜了。

     一九二二年一月作 樓适夷譯 197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