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真漢和一個揚山尼派的教徒,一同關在巴斯蒂監獄
關燈
小
中
大
高爾同先生是個精神矍铄,胸襟曠達的老人;他有兩大德性:逆來順受和安慰遭難的人。
他神情坦白,态度慈祥的走過來,擁抱着同伴,說道:“和我同居墓穴的人,不管你是誰,請你相信我一句話:在這個地獄般的深坑中,你要有什麼苦惱,我一定忘了自己的苦惱來安慰你。
我們應當熱愛上帝,是他冥冥之中帶我們到這兒來的。
咱們心平氣和的受難罷,希望罷。
”在天真漢的心中,這些話好比起死回生的英國藥酒;他不勝驚異的把眼睛睜開了一半。
高爾同說完了開場白,并不急于打聽天真漢遭難的原因;但由于老人溫柔的言語,同病相憐的關切,天真漢自然而然想掏出心來,把精神上的重擔放下來歇一歇;可是他猜不出倒楣的緣由,隻覺得是禍從天降;高爾同老人也和他一樣的詫異。
高爾同和他一般見解。
讀到弗尚撒克,弗尚撒蓋,阿斯泰拉幾個小諸侯的故事,兩人隻覺得可憐可笑。
這段曆史隻配諸侯的後代去研究,倘若他們有後代的話。
有個時期,天真漢為了羅馬共和國幾個輝煌燦爛的世紀,對别的國家都不感興趣了。
他隻想着羅馬戰勝異族,為他們立法的史迹。
他抱着滿腔熱忱,向往于這個追求自由與光榮,曆七百年而不衰的民族。
這種天真的論據使老人非常為難;他覺得費盡心思也無以自解;說了一大堆話,似乎很有意義,其實空空洞洞,無非是人的意志有賴于神的恩寵等等;天真漢聽了隻覺得可憐。
這問題當然牽涉到罪惡的根源;高爾同便搬出邦杜拉的寶匣,被阿裡瑪納戳破的奧洛斯瑪特的蛋,泰封與奧賽烈斯之間的敵意,最後又提到原始罪惡。
兩人在無邊的黑夜中奔逐,永遠碰不到一處。
但這種靈魂的探險轉移了他們的目光,不再注意自身的憂患;充塞宇宙的浩劫,象符咒一般減少了他們痛苦的感覺:人人都在受罪,他們怎麼還敢怨歎呢? 過了幾天,高爾同問他:“關于靈魂,關于我們接受思想的方式,關于我們的意志,關于神的恩寵,關于自由意志,你有什麼意見?”天真漢答道:“毫無意見。
我想到的隻是我們都在上帝掌握之下,象星辰與原素一樣;我們身上的一切都是他主動的,我們隻是大機器中的小齒輪,大機器的靈魂就是那上帝;他的行動是依照一般的規律,而非個别的觀點出發的。
我所能了解的隻此而已;其餘隻覺得黑漆一團。
” 看一會書,讨論一會,兩人又提到自身的遭遇;空談了一陣遭遇,又回到書本中去,或是一同看,或是分頭看。
青年人的智力日益加強。
尤其在數學方面,若非為了聖·伊佛小姐而分心,他可以鑽研得很深。
獄卒從窗洞裡送進飯來。
他們倆談着上帝,談着王上的密诏,談着如何不讓誰都會遭遇的優患壓倒。
老人道:“我在這兒已經待了兩年,除了自己譬解和書本以外,沒有别的安慰;我可是從來不煩惱。
” 法國史固然和别國的同樣醜惡,天真漢卻覺得開頭的一部分那麼可厭,中間的一部分那麼枯索,後面的一部分那麼渺小:到了亨利四世的朝代還沒有偉大的建築,别的民族已經有些奇妙的發現聞名世界,法國卻毫不關心;史上記載的無非是發生在世界一角的,猥瑣無聊的慘劇,天真漢直要捺着性子,才把那些細節讀完。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他們的談話越來越有意思,越來越增進各人的智慧。
兩個囚徒友愛日笃。
老人很博學,青年很好學。
過了一個月,他研究幾何,很快就學完了。
高爾同教他念當時還很流行的羅奧的《物理學》,他極有頭腦,覺得書中隻有些不确不實的知識。
接着他念了《真理之探求》上編,頗有啟發。
他道
他神情坦白,态度慈祥的走過來,擁抱着同伴,說道:“和我同居墓穴的人,不管你是誰,請你相信我一句話:在這個地獄般的深坑中,你要有什麼苦惱,我一定忘了自己的苦惱來安慰你。
我們應當熱愛上帝,是他冥冥之中帶我們到這兒來的。
咱們心平氣和的受難罷,希望罷。
”在天真漢的心中,這些話好比起死回生的英國藥酒;他不勝驚異的把眼睛睜開了一半。
高爾同說完了開場白,并不急于打聽天真漢遭難的原因;但由于老人溫柔的言語,同病相憐的關切,天真漢自然而然想掏出心來,把精神上的重擔放下來歇一歇;可是他猜不出倒楣的緣由,隻覺得是禍從天降;高爾同老人也和他一樣的詫異。
高爾同和他一般見解。
讀到弗尚撒克,弗尚撒蓋,阿斯泰拉幾個小諸侯的故事,兩人隻覺得可憐可笑。
這段曆史隻配諸侯的後代去研究,倘若他們有後代的話。
有個時期,天真漢為了羅馬共和國幾個輝煌燦爛的世紀,對别的國家都不感興趣了。
他隻想着羅馬戰勝異族,為他們立法的史迹。
他抱着滿腔熱忱,向往于這個追求自由與光榮,曆七百年而不衰的民族。
這種天真的論據使老人非常為難;他覺得費盡心思也無以自解;說了一大堆話,似乎很有意義,其實空空洞洞,無非是人的意志有賴于神的恩寵等等;天真漢聽了隻覺得可憐。
這問題當然牽涉到罪惡的根源;高爾同便搬出邦杜拉的寶匣,被阿裡瑪納戳破的奧洛斯瑪特的蛋,泰封與奧賽烈斯之間的敵意,最後又提到原始罪惡。
兩人在無邊的黑夜中奔逐,永遠碰不到一處。
但這種靈魂的探險轉移了他們的目光,不再注意自身的憂患;充塞宇宙的浩劫,象符咒一般減少了他們痛苦的感覺:人人都在受罪,他們怎麼還敢怨歎呢? 過了幾天,高爾同問他:“關于靈魂,關于我們接受思想的方式,關于我們的意志,關于神的恩寵,關于自由意志,你有什麼意見?”天真漢答道:“毫無意見。
我想到的隻是我們都在上帝掌握之下,象星辰與原素一樣;我們身上的一切都是他主動的,我們隻是大機器中的小齒輪,大機器的靈魂就是那上帝;他的行動是依照一般的規律,而非個别的觀點出發的。
我所能了解的隻此而已;其餘隻覺得黑漆一團。
” 看一會書,讨論一會,兩人又提到自身的遭遇;空談了一陣遭遇,又回到書本中去,或是一同看,或是分頭看。
青年人的智力日益加強。
尤其在數學方面,若非為了聖·伊佛小姐而分心,他可以鑽研得很深。
獄卒從窗洞裡送進飯來。
他們倆談着上帝,談着王上的密诏,談着如何不讓誰都會遭遇的優患壓倒。
老人道:“我在這兒已經待了兩年,除了自己譬解和書本以外,沒有别的安慰;我可是從來不煩惱。
” 法國史固然和别國的同樣醜惡,天真漢卻覺得開頭的一部分那麼可厭,中間的一部分那麼枯索,後面的一部分那麼渺小:到了亨利四世的朝代還沒有偉大的建築,别的民族已經有些奇妙的發現聞名世界,法國卻毫不關心;史上記載的無非是發生在世界一角的,猥瑣無聊的慘劇,天真漢直要捺着性子,才把那些細節讀完。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他們的談話越來越有意思,越來越增進各人的智慧。
兩個囚徒友愛日笃。
老人很博學,青年很好學。
過了一個月,他研究幾何,很快就學完了。
高爾同教他念當時還很流行的羅奧的《物理學》,他極有頭腦,覺得書中隻有些不确不實的知識。
接着他念了《真理之探求》上編,頗有啟發。
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