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西班牙而言,上世紀三十年代是一個風雲際會、跌宕起伏的時期,西班牙人民以及國外志願人員聯合抗擊佛朗哥武裝叛亂的鬥争,雖以失敗而告終,但他們在其間展示出的精神和情懷,震撼了整個世界,也影響了整整一代西方知識分子。
所以這段西班牙曆史上最悲慘的時期,同時也稱得上是“浪漫主義的戰争時期”(何塞?狄亞斯語),讓每個曾經經曆過這場血與火考驗的人回想起來。
都會生發出澎湃的激情和感懷。
可是這場内戰留給人們的.僅僅是雖敗猶榮的悲壯和澎湃的激情嗎?在《向加泰羅尼亞緻敬》中,喬治?奧威爾(1903—1950)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給了我們一個否定的回答。
實際上,今天世人所能看到的所謂史料,幾乎盡是當初政治宣傳性的材料,或是沒有親曆戰争的記者們人雲亦雲的說法。
說“曆史服務于政治,政治産生曆史”似乎略顯偏激,可曆史記錄總要帶上時代的痕迹和意識形态的烙印,這卻是誰也否認不了的。
當時的蘇聯政府和西班牙共和國。
在抵抗佛朗哥叛軍的同時,就在反法西斯陣營内部的争鬥中,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使用了大量的政治宣傳,甚至歪曲了部分事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地遮蔽了曆史真相。
憑借這部自傳體作品,奧威爾試圖還原這段曆史的本真面目,盡管他自己也承認,其中難免有描述上的錯誤和以偏概全的現象,但還是足以改變人們過去對西班牙内戰的簡單印象,讀者會發現:比起共和國同法西斯的戰鬥,共和國内部的黨派紛争和政治宣傳似乎來得更為可怖,給人的心理帶來的陰影和創傷也更為嚴重。
當我們看到作者的朋友柯普——一個抛棄了一切來參加反法西斯戰鬥并且表現十分英勇的比利時人,沒有被敵人打死,卻僅僅因為自己屬于“托洛茨基主義”政黨P.O.U.M.(即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而被政府投入監獄的時候,一定會被政治的複雜性和殘酷性所震撼。
在書中,奧威爾無意攻擊蘇聯當局和西班牙共産黨(盡管他們當時的政策确有失誤),而隻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乃至所想,客觀真實地記錄下來.由于他的身份不是一名記者,而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戰士,其經曆自然就頗具戲劇性和傳奇性,所以無需任何渲染和“藝術加工”,單單呈現事實.就足夠讓我們心弦拉緊、寄情于内。
而他對派系攻擊和政治迫害的記述.非但沒有減損故事主題的統一性,反而增加了其中的悲劇美。
當然,如若讀者把這部傳記當作什麼悲壯的史詩,那就有些牽強了.在宏大的記事和嚴正的說理後面,永遠躲藏着一個諧趣的奧威爾,他的樂觀精神和風趣脾性,會讓你在讀這種嚴肅題材的作品時不會感覺枯燥,而西班牙人疏于紀律、熱情散漫的性格跟英國人嚴格拘謹、有闆有眼的傳統碰撞在一起所引發出的不和諧,也會讓人忍俊不禁。
即使在記叙自己脖頸中彈這等事關生死的時刻,奧威爾也俨然是一幅旁觀者的架勢,輕松地超然于外.甚至躺在擔架上,他心中還暗自稱贊擊中自己的敵兵實在“槍法一流”.對于死神随時都會降臨則全然不在乎。
我想,這當中除了奧威爾不畏死的氣概之外.隻有他自己那句自我解嘲的話可以解釋了:“可能人在瀕死的時候,想法也會與平常大不相同了吧。
”因此,閱讀《向加泰羅尼亞緻敬》,會有一種模糊于曆史和喜劇之間的感受,在發笑時又感覺到一種強烈的辛酸,無怪乎有人将其與約瑟夫.海勒(1923—1999)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并稱為二十世紀黑色幽默的兩大巅峰之作。
稍為細心一點的讀者都會發現,這本書中有整整兩章乃是插入式議論,從叙事連貫的角度看似無必要,甚至對本書的整體樣态還會有所毀損.一個是描寫黨派政治恐怖的第五章,一個是分析巴塞羅那戰鬥中官方虛假宣傳的第十一章。
這似乎是奧威爾一以貫之的作法,熟知其作品的人一定都會由此聯想到《巴黎倫敦落魄記》中專門總結倫敦黑話的第三十二章.還有《一九八四》中間長篇引述的《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以及末尾附錄中的那篇《新話的原則》。
曾經有評論家就此毫不客氣地質疑奧威爾:‘‘你幹嗎要塞進這些東西?把一本原來很不錯
所以這段西班牙曆史上最悲慘的時期,同時也稱得上是“浪漫主義的戰争時期”(何塞?狄亞斯語),讓每個曾經經曆過這場血與火考驗的人回想起來。
都會生發出澎湃的激情和感懷。
可是這場内戰留給人們的.僅僅是雖敗猶榮的悲壯和澎湃的激情嗎?在《向加泰羅尼亞緻敬》中,喬治?奧威爾(1903—1950)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給了我們一個否定的回答。
實際上,今天世人所能看到的所謂史料,幾乎盡是當初政治宣傳性的材料,或是沒有親曆戰争的記者們人雲亦雲的說法。
說“曆史服務于政治,政治産生曆史”似乎略顯偏激,可曆史記錄總要帶上時代的痕迹和意識形态的烙印,這卻是誰也否認不了的。
當時的蘇聯政府和西班牙共和國。
在抵抗佛朗哥叛軍的同時,就在反法西斯陣營内部的争鬥中,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使用了大量的政治宣傳,甚至歪曲了部分事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地遮蔽了曆史真相。
憑借這部自傳體作品,奧威爾試圖還原這段曆史的本真面目,盡管他自己也承認,其中難免有描述上的錯誤和以偏概全的現象,但還是足以改變人們過去對西班牙内戰的簡單印象,讀者會發現:比起共和國同法西斯的戰鬥,共和國内部的黨派紛争和政治宣傳似乎來得更為可怖,給人的心理帶來的陰影和創傷也更為嚴重。
當我們看到作者的朋友柯普——一個抛棄了一切來參加反法西斯戰鬥并且表現十分英勇的比利時人,沒有被敵人打死,卻僅僅因為自己屬于“托洛茨基主義”政黨P.O.U.M.(即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而被政府投入監獄的時候,一定會被政治的複雜性和殘酷性所震撼。
在書中,奧威爾無意攻擊蘇聯當局和西班牙共産黨(盡管他們當時的政策确有失誤),而隻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乃至所想,客觀真實地記錄下來.由于他的身份不是一名記者,而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戰士,其經曆自然就頗具戲劇性和傳奇性,所以無需任何渲染和“藝術加工”,單單呈現事實.就足夠讓我們心弦拉緊、寄情于内。
而他對派系攻擊和政治迫害的記述.非但沒有減損故事主題的統一性,反而增加了其中的悲劇美。
當然,如若讀者把這部傳記當作什麼悲壯的史詩,那就有些牽強了.在宏大的記事和嚴正的說理後面,永遠躲藏着一個諧趣的奧威爾,他的樂觀精神和風趣脾性,會讓你在讀這種嚴肅題材的作品時不會感覺枯燥,而西班牙人疏于紀律、熱情散漫的性格跟英國人嚴格拘謹、有闆有眼的傳統碰撞在一起所引發出的不和諧,也會讓人忍俊不禁。
即使在記叙自己脖頸中彈這等事關生死的時刻,奧威爾也俨然是一幅旁觀者的架勢,輕松地超然于外.甚至躺在擔架上,他心中還暗自稱贊擊中自己的敵兵實在“槍法一流”.對于死神随時都會降臨則全然不在乎。
我想,這當中除了奧威爾不畏死的氣概之外.隻有他自己那句自我解嘲的話可以解釋了:“可能人在瀕死的時候,想法也會與平常大不相同了吧。
”因此,閱讀《向加泰羅尼亞緻敬》,會有一種模糊于曆史和喜劇之間的感受,在發笑時又感覺到一種強烈的辛酸,無怪乎有人将其與約瑟夫.海勒(1923—1999)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并稱為二十世紀黑色幽默的兩大巅峰之作。
稍為細心一點的讀者都會發現,這本書中有整整兩章乃是插入式議論,從叙事連貫的角度看似無必要,甚至對本書的整體樣态還會有所毀損.一個是描寫黨派政治恐怖的第五章,一個是分析巴塞羅那戰鬥中官方虛假宣傳的第十一章。
這似乎是奧威爾一以貫之的作法,熟知其作品的人一定都會由此聯想到《巴黎倫敦落魄記》中專門總結倫敦黑話的第三十二章.還有《一九八四》中間長篇引述的《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以及末尾附錄中的那篇《新話的原則》。
曾經有評論家就此毫不客氣地質疑奧威爾:‘‘你幹嗎要塞進這些東西?把一本原來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