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莫羅上校
關燈
小
中
大
我兩句:
他說:“千萬别談及印度兵暴動一事,尤其是那納-薩伊布其人!”
愛德華-莫羅上校出身于一個古老的蘇格蘭家族,他的祖先在英國史上留下過輝煌的業績,其中有一位埃克托爾-莫羅先生,曾在一七六○年率孟加拉軍隊鎮壓過一次印度兵暴動。
一個世紀之後,暴動又卷土重來。
莫羅上校本人也曾無情地鎮壓過暴亂,——而且當天就毫不猶豫地把二十名叛亂分子塞進了炮眼,——這是在一八五七年暴亂期間被頻繁使用的酷刑,它的發明者可能是上校的祖父。
在印度兵暴動的年月裡,莫羅上校統率着皇家軍隊中的第九十三蘇格蘭步兵團。
他的上司是這場戰役中一名英雄,詹姆士-烏特朗先生。
夏爾-納皮埃先生曾評論他受之無愧“印度軍隊的克星”這一榮譽稱号。
随同上司,莫羅上校轉戰坎普爾,參加科蘭-坎貝爾的第二次戰役,而後又來到勒克瑙。
一直到烏特朗當選為印度議員後,他才離開這位赫赫有名的軍人。
一八五八年,愛德華-莫羅上校先生是“印度之星”的騎兵統帥。
他被授予男爵的封号,如果他的妻子不是死于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發生在坎普爾的那場由那納-薩伊布親自下令并目睹的瘋狂屠殺,可憐的她還會被稱作莫羅夫人①。
①沒有封号的婦女,如果丈夫是騎士或男爵,會被冠以夫姓稱為夫人。
但夫人前面不可冠以自己的教名,因為教名隻能稱呼那些尚未出嫁的姑娘。
莫羅夫人,——上校的朋友們都這樣稱呼她,——深得丈夫的寵愛。
當她和另外兩百名受難者一同死于那場可憎的殺戮時,不過二十六歲。
奧爾夫人和傑克遜小姐都在勒克瑙被占領之後,奇迹般地存活下來,而且活得比她們的丈夫、父親還久。
但莫羅夫人卻死在了莫羅上校前面。
她的屍體在加爾各答和衆多的受難者混在一起,把它找出來施以基督的葬禮是不可能的事。
陷入絕望的愛德華-莫羅當時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向已被英國政府通緝的那納-薩伊布報仇雪恨。
為了行動更為自由,他離開了軍隊。
而馬克-雷爾始終忠實地伴随着他。
兩人齊心協力,四處打聽,苦苦尋覓,但他們并不比英印警方幸運。
那納總是無影無蹤。
三年的辛苦一無所獲,上校和中士隻好暫時地把這樁事放在一邊。
況且此時,那納-薩伊布的死訊已傳遍印度,如此确切的消息不容置疑。
愛德華-莫羅回到加爾各答,住在這所偏遠的平房裡。
既不讀書也不看報,以免回憶起那場暴動中的血腥歲月,更不離開住處半步,上校過着一種漫無目的的生活。
但他一直思念着妻子,時間似乎既未抹去他的記憶也沒有撫平他心中的悔恨。
同時應予以說明的是上校一直都不知道那納在孟買地區複出的消息,——雖然它在幾天裡已不胫而走。
幸虧如此,否則他立即會追到孟買去。
這就是在我來這所死氣沉沉的房子之前,邦克斯告訴我的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應該避免談及印度兵暴動以及它最兇殘的首領,那納-薩伊布。
隻有兩個忠貞不渝的朋友,從不間斷地來看望上校。
他們就是邦克斯工程師和奧德上尉。
我剛才已經提到過由邦克斯負責的大印度半島鐵路工程剛剛結束。
他是一個四十五歲的成年人。
在溝通阿拉伯灣和孟加拉灣的馬德拉斯鐵路修築工程中,他又要擔任重要職務,但看來一年之内工程還不會動工。
所以他一邊在加爾各答休假,同時又仔細研究各種機械工程計劃,他是一個思想活躍而豐富,對新事物總是抱有濃厚興趣的人。
除此之外,他把自己全部的工作餘暇都交給了與自己有二十年交情的上校。
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和愛德華-莫羅上校以及剛得到十個月假期的奧德上尉一起在平房的走廊裡度過。
奧德上尉服役于皇家軍隊的第一騎兵連,曾參加過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八年之間的每場戰役。
起初,他跟随科蘭-坎貝爾先生在烏德和羅伊爾坎德作戰,而後又和烏格-奧茲先生來到印度中部——戰争以瓜廖爾的占領宣告結束。
深受印度本土文化影響的奧德上尉,頭發和胡子的顔色介于紅色與金色之間,年齡不到三十,是馬德拉斯俱樂部成員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雖說他是皇家軍隊的人,但常常被看成本地軍官,他實在是太印度化了。
即使他在印度土生土長,也不可能更為印度化。
這是因為在他眼裡,印度是一片美不可言的樂土,人類唯一能夠而且應該生活的地方。
他總是盡力去滿足自己的各種愛好。
他的性情暴烈,争吵甚至格鬥總是從不間斷。
他是個經驗豐富的獵人,而這不就是各種褐毛獸,天上飛的、地方跑的野生珍禽雲集的地方嗎?他是個意志堅強的登山
一個世紀之後,暴動又卷土重來。
莫羅上校本人也曾無情地鎮壓過暴亂,——而且當天就毫不猶豫地把二十名叛亂分子塞進了炮眼,——這是在一八五七年暴亂期間被頻繁使用的酷刑,它的發明者可能是上校的祖父。
在印度兵暴動的年月裡,莫羅上校統率着皇家軍隊中的第九十三蘇格蘭步兵團。
他的上司是這場戰役中一名英雄,詹姆士-烏特朗先生。
夏爾-納皮埃先生曾評論他受之無愧“印度軍隊的克星”這一榮譽稱号。
随同上司,莫羅上校轉戰坎普爾,參加科蘭-坎貝爾的第二次戰役,而後又來到勒克瑙。
一直到烏特朗當選為印度議員後,他才離開這位赫赫有名的軍人。
一八五八年,愛德華-莫羅上校先生是“印度之星”的騎兵統帥。
他被授予男爵的封号,如果他的妻子不是死于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發生在坎普爾的那場由那納-薩伊布親自下令并目睹的瘋狂屠殺,可憐的她還會被稱作莫羅夫人①。
①沒有封号的婦女,如果丈夫是騎士或男爵,會被冠以夫姓稱為夫人。
但夫人前面不可冠以自己的教名,因為教名隻能稱呼那些尚未出嫁的姑娘。
莫羅夫人,——上校的朋友們都這樣稱呼她,——深得丈夫的寵愛。
當她和另外兩百名受難者一同死于那場可憎的殺戮時,不過二十六歲。
奧爾夫人和傑克遜小姐都在勒克瑙被占領之後,奇迹般地存活下來,而且活得比她們的丈夫、父親還久。
但莫羅夫人卻死在了莫羅上校前面。
她的屍體在加爾各答和衆多的受難者混在一起,把它找出來施以基督的葬禮是不可能的事。
陷入絕望的愛德華-莫羅當時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向已被英國政府通緝的那納-薩伊布報仇雪恨。
為了行動更為自由,他離開了軍隊。
而馬克-雷爾始終忠實地伴随着他。
兩人齊心協力,四處打聽,苦苦尋覓,但他們并不比英印警方幸運。
那納總是無影無蹤。
三年的辛苦一無所獲,上校和中士隻好暫時地把這樁事放在一邊。
況且此時,那納-薩伊布的死訊已傳遍印度,如此确切的消息不容置疑。
愛德華-莫羅回到加爾各答,住在這所偏遠的平房裡。
既不讀書也不看報,以免回憶起那場暴動中的血腥歲月,更不離開住處半步,上校過着一種漫無目的的生活。
但他一直思念着妻子,時間似乎既未抹去他的記憶也沒有撫平他心中的悔恨。
同時應予以說明的是上校一直都不知道那納在孟買地區複出的消息,——雖然它在幾天裡已不胫而走。
幸虧如此,否則他立即會追到孟買去。
這就是在我來這所死氣沉沉的房子之前,邦克斯告訴我的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應該避免談及印度兵暴動以及它最兇殘的首領,那納-薩伊布。
隻有兩個忠貞不渝的朋友,從不間斷地來看望上校。
他們就是邦克斯工程師和奧德上尉。
我剛才已經提到過由邦克斯負責的大印度半島鐵路工程剛剛結束。
他是一個四十五歲的成年人。
在溝通阿拉伯灣和孟加拉灣的馬德拉斯鐵路修築工程中,他又要擔任重要職務,但看來一年之内工程還不會動工。
所以他一邊在加爾各答休假,同時又仔細研究各種機械工程計劃,他是一個思想活躍而豐富,對新事物總是抱有濃厚興趣的人。
除此之外,他把自己全部的工作餘暇都交給了與自己有二十年交情的上校。
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和愛德華-莫羅上校以及剛得到十個月假期的奧德上尉一起在平房的走廊裡度過。
奧德上尉服役于皇家軍隊的第一騎兵連,曾參加過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八年之間的每場戰役。
起初,他跟随科蘭-坎貝爾先生在烏德和羅伊爾坎德作戰,而後又和烏格-奧茲先生來到印度中部——戰争以瓜廖爾的占領宣告結束。
深受印度本土文化影響的奧德上尉,頭發和胡子的顔色介于紅色與金色之間,年齡不到三十,是馬德拉斯俱樂部成員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雖說他是皇家軍隊的人,但常常被看成本地軍官,他實在是太印度化了。
即使他在印度土生土長,也不可能更為印度化。
這是因為在他眼裡,印度是一片美不可言的樂土,人類唯一能夠而且應該生活的地方。
他總是盡力去滿足自己的各種愛好。
他的性情暴烈,争吵甚至格鬥總是從不間斷。
他是個經驗豐富的獵人,而這不就是各種褐毛獸,天上飛的、地方跑的野生珍禽雲集的地方嗎?他是個意志堅強的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