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命人命

關燈
如此還不行。

    這世上有勞作之人,也有不勞之人。

    那些辛勤勞作之人怎會聽從四體不勤之人的支使?” 勝重被家康打斷,有些心急,續道:“光悅說,人之才能有異,情況各别。

    比如有人雖有一身力氣可搬運石頭,但書寫卻比孩童還差。

    有人并無後嗣,而有人卻有兒女八九。

    在下便問他,即便如此,村中諸人能視他人兒女如己出,無任何怨言?” “你連這也問了?” “是,因為在下也想不明白。

    在下對他說:人能力有異,但所得一般,卻不公平。

    ” “他怎麼說?” “他出言反駁,說在下目光短淺。

    ” “目光短淺?” “他說我們所見之人,與人數多少、能力大小均無幹系。

    人人都為生命存續,上連遠古祖先,下續子孫後代。

    要是能明白這個道理,便不會覺得不公。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鄰居的孩子多,便在心中打小算盤。

    暫時可能會有損失,但日後也可能兒孫滿堂,自是需要别家勞作。

    這世間并非一代兩代的世間,隻有把目光放長遠些,想到百年千年之後,才非目光短淺。

    在下被他如此責罵了一通。

    ” 家康突然大笑出聲,“勝重啊,看來是你輸了。

    我所說的并非這個。

    我是說,必須要有一個裡正,來消除人之不平,并讓衆人明白這些。

    ” “裡正?” “不錯。

    我是說,此裡正要放眼今後百年千年,讓不管出生在何時的人都行正道,幸福地過活。

    首任裡正自當本阿彌光悅來做。

    他以日蓮大聖人為榜樣,是個有識之士。

    但,他若不能教導下一任裡正,村中繁榮自将如昙花一現。

    世世代代的繁榮才是長久繁榮,裡正的責任,正是要使這種繁榮源遠流長。

    設若無人繼承上一代的志向,一切都會變成一場夢……”說到這裡,家康聲音突然有些顫抖,竟扭頭哭了起來。

     勝重吃了一驚。

    家康所言似并非光悅那村子,所謂上一代下一代雲雲,定是指将軍秀忠。

    勝重不由渾身僵住:家康對将軍戰後事宜的處置并不滿意。

     “那老東西真是不錯。

    ”半晌,家康方變回笑臉,繼續道,“一村,一藩,抑或邦國,初時如日出,總是振奮人心。

    ” “是。

    光悅比上次大人見他時,要精神許多。

    ” “但一旦真開始做,隻怕會覺諸事不堪。

    ” “……” “我肯定還有頗多未想到的地方,但我已然老了,将不久于人世。

    ”家康看了看旁邊的蠟燭,道,“勝重,剪剪燭芯吧。

    今日我想與你在一個亮亮堂堂的地方好生談談。

    ” “遵命。

    都是在下疏忽。

    ” “啊,亮多了。

    我們剛才說到哪裡了?” “說到村子建成之後,應該教導下一任裡正。

    ” “是啊,萬物皆有源,如花果皆有種子。

    因此你把我的話告訴他,告訴他最重要的是教導後來之人,而且,要好生掌握教導之法。

    稍有不慎,便易疏漏。

    此乃我活了七十四年的心得。

    ” “遵命!大人,在下卻還有一事。

    ” “今晚有什麼話就盡管問,莫有顧慮。

    我也想在回去之前,好生與你談談心。

    ” “在下想知,大人在京城的這些時日,最不滿意的是何事?在下也好在日後引以自戒。

    ” “最不滿意……” “是。

    ” “有四件事我甚不滿意。

    第一,便是在短時内,我打仗不太行了。

    關原合戰已去十五載,此次戰事讓我受驚不小。

    ” “這都是承平日久,天下息兵的緣故……” “打仗不力,人便會變得弱小,由此失去自信;一旦沒了自信,就隻會使人殘酷。

    兵器雖精,人卻會因膽小而心冷。

    此事啊,我要令柳生又右衛門反省……第二,便是世人颠倒了道德和法度。

    ” “道德和法度?” “是。

    不管是将軍還是衆家老,都颠倒了道德和法度。

    法度之世的關鍵,在于是以道德為先還是以法度為先。

    勝重,你想想,若将二者颠倒,便總會強調威信。

    ”說到這裡,家康陰陰地盯着勝重。

     勝重有些惶恐。

    他這才漸漸明白家康今日為何把他叫來。

    當家康問到道德與法度何為先時,他自責不已,胸膛如被一把利劍穿透。

    實際上,除了秀忠,勝重也時常将“威信”二字挂在口頭。

    他們自然知道德很是重要,但親信和譜代大名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先應樹立幕府威信。

     “你應該明白,勝重。

    ”家康依然冷冷看着勝重,繼續道,“所謂法度,不過是一些人為了需要,才制定出來捆綁他人的繩索。

    ” “這……” “你認為可恣意使用這繩索去捆綁他人嗎?” “當然不能。

    ” “嗯。

    家主在制定禁止奢糜的家規之前,若能以身作則,用度節儉,即便不必每日講威信,家裡人也會自覺遵守。

    ” “是。

    ” “但若把達二者颠倒了,會怎樣?世人對太平的渴求,其實就是想讓操權柄者停止殺戮,讓百姓安樂過活。

    ” “是。

    ” “但本來渴望太平之人,卻殺掉了原本可以不殺之人,這正是膽小,是缺乏自信。

    ” 勝重不由得垂下了頭。

    聽到“膽小”二字,他感到無地自容。

    這原本可不殺卻殺了之人,不用說,便是秀賴、澱夫人和國松丸。

    口口聲聲說不能放過他們的,不過是些膽小怯懦之人。

    正是重臣們讓将軍秀忠變得怯懦。

    在此事上,勝重也脫不了幹系。

     “你聽好,為政者若不知法度為先還是道德為先,便變成隻會用威信來掩飾其懦弱的殘忍之人。

    所謂道德,乃是舍棄自家情感,始終能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知别人疼痛。

    道德當始終為先,而法度其實乃是一種衆人皆可明白、皆願遵從的世間規矩。

    ” “……” “這種原本衆人皆當明白、皆願遵從的法度,若變成了威吓手段,為政便成了惡政,惡政正是亂世之源。

    你可知,所謂善政,應首先得到百姓擁戴。

    對大名來說,最重要的則是使領民信服。

    要想令人信服,諸大名就要在日常積蓄道德。

    我此次公布武家法度,正是對神佛立誓,要以己身來證明德之力。

    ” 勝重聽家康意外談起武家法度,愈發感到惶恐,因為他也是參與制定法度諸人之一。

    勝重先前以為,此法度乃是用來禁止武士輕舉妄動,以維持秩序,從未想到裡面還隐含如此深意。

     家康還說,法令若不能讓百姓明白,法即不法。

    此說頗為意味深長。

    “善政自有善民,惡政自有惡民。

    為政如舟,其民如水,舟水和諧,方可水漲船高。

    ” 說得太好了!若非如此,上下怎能齊心協力?家康之言令辛勤奉公、力求善政的勝重茅塞頓開。

     “第三處不滿,乃是對自己不滿。

    ”此時,家康嘴邊露出自嘲的微笑,闆起臉道,“是我過于自負。

    原本以為,經我德川家康深思熟慮而決定的諸事,定是闆上釘釘。

    正是這自負,導緻了不可挽回的疏忽……” 勝重忍不住道:“大人,此事您不說,在下也……” “你也明白麼?唉,我是如何痛苦地自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