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序

關燈
國演義》上的人物,卻深入民心,成為影響中國人性格最巨的書籍之一。

    同樣德川家康的風範,也影響日本,德川家康深受豐臣秀吉的信任,豐臣秀吉推心置腹,堅信德川家康是道義之士,因之托妻寄子。

    對于政治性的效忠,另一位曾和山岡莊八對談德川家康的曆史學者桑田忠親,曾提出聳動人心的警告,他說:&ldquo一個絕對聰明的人,一旦發誓臣服某人,在他有生之年,絕對不能謀反。

    &mdash&mdash不過,也隻有傻瓜才會這麼做。

    &rdquo德川家康終于負義,把豐臣秀吉的後裔殺盡。

    這使我們想起中國的司馬懿,不同的是,司馬懿是被迫自救,走上不歸路,且由下一代動手。

    而德川家康卻是主動地掃蕩所有潛在敵人。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對美國人過度的恭敬卑屈,曾使人警覺到不是一個祥瑞兆頭。

    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複興;不是隻會高叫激情口号,自陷災難的民族所能比拟。

     德川家康幾乎全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mdash&mdash除了科舉制度,他寫中國漢字、作中國漢詩、吃中國漢藥、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

    問題是,朱熹不是一個活潑開闊的思想家,朱元璋則是一個愚昧的暴君,德川王朝終于頒布&ldquo鎖國令&rdquo,中日兩國遂開始共同命運,直到十九世紀,但結果卻大大相異。

    十九世紀幾聲艦炮,日本解除枷鎖後,短短時間,迅速成長,而中國在受到更多炮擊後,遲遲未能建立一個現代化完整國家。

    遂有入認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川家康的精神使日本複興,中國卻勝得凄慘,應驗了古諺:爬得高、跌得重。

    原因之一是中國缺少德川家康這種無論崛起或沒落,都貫穿着一股令當代和後世人懾服的精神,也缺少把這類英雄人物介紹給國人的文學作品。

     要了解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唯一的方法是閱讀他們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mdash&mdash而不是閱讀學院派的經典著作。

    讀《三國志》不會了解三國時代,讀《三國演義》卻會立刻留下三國時代的深刻印象。

    了解日本亦然,《德川家康》的文筆引入入勝。

    假如你臨睡前躺在床上閱讀的話,你會蓦然發覺天已拂曉,因作者使用小說體裁,繞着史實的骨骼,想象力得以充分解放,無所拘束,使我們得以看到一個民族真實的本性。

     我們尊重深奧的學術殿堂内供奉的典籍,但那是另一個層次,屬于使人肅然起敬的知識遺産。

    但是,和廣大人民結合成為一體的知識分子,卻負有更沉重、更嚴肅的使命,他們把典籍中的精華,或典籍中所缺乏的活潑精神,用現代化的文學形式,和高水準的文字功力,烹饪成為人人都能品嘗而回甘的美味。

    有目标、有深層含義的曆史文學作品,和&ldquo說故事&rdquo絕不相同,對人民心智的成長,有很大的裨益。

    《德川家康》給我們的不僅是一部愛不忍釋的超級長篇小說,而是一部傳出來的信息:日本式權力遊戲教科書;在非權力場合,則是日本式商業遊戲教科書。

    無論在台北、在香港、在内地,有一種現象是,中國商人和日本商人做生意,都會發現,日本商人精密的計算,往往隻留給你僅夠你活下去的利潤,使你既不願接受,又不敢拒絕,于是茫然失措。

    在《德川家康》中,我們會了解,這正是日本文化深層元素,你隻存在日本文化深層元素中才可以找出破解之道。

     明治維新時代一度受到貶谪的德川家康,現在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已成為半人半神,被尊奉為&ldquo東照神君&rdquo,作者山岡莊八長期的竭力經營,不但使這位影響日本興衰的德川家康凸顯無遺,更把承繼大和精神的本質完全呈現。

    而山岡莊八這位作家更成為我們學習和超越的對手。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中國傳統戰争觀念,價值連城;但是如果僅隻從欣賞的觀點,接觸日本這個民族,也将有無限的驚異贊歎,使我們的生命,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