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關燈
小
中
大
市政府的一位職員動起武來,同時把那人關進牢裡,這一點我們已得到證實。
不過除此之外,我們所知的極少。
” 他們走向入口處,打開了一扇玻璃門,然後走了進去。
亨甯和櫃台後的售票員打了打招呼,而那名穿着藍色制服袖子上佩着紅色臂章的警衛則向他敬了個禮。
“鄙人是這個博物館的理事之一,”亨甯解釋說,“而且也是捐贈者。
我喜歡收集稀世的《聖經》,你知道嗎?我有一本現存的一種42行《聖經》。
如果把它賣掉,其價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給海嘉買什麼東西都夠了。
不過,我不願那麼做,喂,看看這兒。
” 他把蘭德爾帶到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圖前,地圖的下面是一塊有7個按鈕的木闆,每個按鈕标有年份。
1450、1470、1500、1600、1700、1800、1973。
“你可以按上面任何一個年份的按鈕。
”亨甯說,“地圖上就會顯示出來世界上那一年有多少印刷工廠。
”他按了一下“1450”年的按鈕,地圖上隻亮了一個燈。
“你看隻有美因茨。
”他按了下“1470”的按鈕,有好幾個燈亮了起來。
“印刷業進步得很快,”他帶着滿足的口吻說,“現在我來按一下今年,你看。
”地圖上閃亮的燈光像是一棵裝飾了過多燈光的聖誕樹一樣。
“印刷術之所以發展較遲的原因之一是文盲太多。
但是自從文藝複興以來,需要便成了印刷術的發明之母。
一旦有了印刷術,書籍便源源不絕地發行。
首先,是印《聖經》,然後是字典和曆史。
這樣比用手抄寫描繪便宜得多了,同時可賺一些錢。
不過,在他開始印書以後卻總是債台高築。
” 亨甯朝四周看了一下。
“在這層樓上還有其他的展覽品可以看一下。
那邊是古滕伯格老式手搖印刷機的模型。
不過,我們還不知道它是否正确。
他原來的印刷廠和印刷機都沒有留下來,我想那個我們就不必去看了。
我們不能再耽擱時間,現在就上樓去浏覽一下。
樓上有樣東西你必須看,錄音機别開。
” 他們沿寬闊的樓梯登上了二樓。
亨甯上樓以後在樓梯口和一名德國警衛談了幾句話,并得到了他的許可。
“好的,”他說,“那裡現在正有一些遊客在參觀,而且有導遊小姐在講解,我想讓你看看。
” 蘭德爾跟着這位印刷商走進一個昏暗但卻相當寬敞的拱廊。
一面牆壁上嵌着4個窗戶,通過它們蘭德爾可以看見陳列着手抄本的《聖經》,那是在1450年以前由教士們一筆一劃地用手寫成的。
亨甯壓低了聲音說:“那需要兩個抄寫員,花上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的四本聖經。
可是,用古滕伯格印刷術的一位早期印刷商,則能以兩個月的時間印好2.4萬冊《新約全書》。
” 亨甯頭前帶路向拱廊内的深處走去。
在他們的前頭,蘭德爾隻見一個矮胖的年輕女士正在一座玻璃櫃前向一批大約有十來個人的遊客講解。
走近以後,蘭德爾才知道,那是古滕伯格所印刷的《聖經》。
這時,那個年輕的女士已經用德文介紹完了。
接下去,她看着蘭德爾,又用有闆有眼的英語開始介紹: “諸位通過玻璃窗看到的這種豪華版的《聖經》,如果用人工抄寫的話,要花上三、四年的時間,可古滕伯格用3年就印刷了210本。
目前,全世界共有這種《聖經》47本,分散在紐約、倫敦、維也納、巴黎、華盛頓特區、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
你在這兒見到的這本古滕伯格《聖經》,是用羊皮紙做的《聖經》的第二部分,這大約值100萬德國馬克或25萬美元。
這可是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啊。
一部完整的、用羊皮紙做的這種《聖經》,大約值400萬德國馬克或100萬美元。
這本《聖經》的每一章節有42行,而且這種《聖經》每一頁大約有兩節,即84行。
古滕伯格曾經還打算寫一部每節36行的《聖經》,但他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
還值得提一下的是,在1460年,古滕伯格生産出了世界上第一本印刷出來的字典,這本字典是用拉丁文印刷出來的。
” 她這時又開始換用法語進行講解,而蘭德爾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别處去了,他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起淺藍色的天花闆和胡桃木牆壁,同時,他感覺到亨甯不耐煩地跺起了腳。
蘭德爾在這位德國印刷商的陪同下走出了大廳,來到博物館明亮的一樓。
“很有意思。
”蘭德爾說道。
“是一派胡說八道,”亨甯咬牙切齒地說道,“就像我們了解到的那樣,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地找出确鑿的事實來證明是古滕伯格或其他什麼人發明了印刷術。
在一些不甚可靠的消息中,我們可以猜測,古滕伯格也許是從一些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這種印刷術。
我也不是不相信這種說法,隻是無法證明這種說法。
從古滕伯格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有證實性質的文件大約有30多份,而這些材料中隻有三份涉及到他與這種印刷術有關。
而這些材料又會告訴我們什麼呢?你的錄音機還在錄音嗎?” “當然在錄着。
” “太好了,因為這些信息對你有用。
這些資料表明,古滕伯格出身于一名門望族。
他父親名叫金斯弗萊奇,他是按照習慣随母親的姓。
起初,古滕伯格是一名金匠,他從美因茨來到施特拉斯堡,并在那兒住了10年。
在那期間,古滕伯格曾訂購了印刷器材。
然後,他又回到了美因茨,在那兒借到了2000盾來實現他
不過除此之外,我們所知的極少。
” 他們走向入口處,打開了一扇玻璃門,然後走了進去。
亨甯和櫃台後的售票員打了打招呼,而那名穿着藍色制服袖子上佩着紅色臂章的警衛則向他敬了個禮。
“鄙人是這個博物館的理事之一,”亨甯解釋說,“而且也是捐贈者。
我喜歡收集稀世的《聖經》,你知道嗎?我有一本現存的一種42行《聖經》。
如果把它賣掉,其價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給海嘉買什麼東西都夠了。
不過,我不願那麼做,喂,看看這兒。
” 他把蘭德爾帶到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圖前,地圖的下面是一塊有7個按鈕的木闆,每個按鈕标有年份。
1450、1470、1500、1600、1700、1800、1973。
“你可以按上面任何一個年份的按鈕。
”亨甯說,“地圖上就會顯示出來世界上那一年有多少印刷工廠。
”他按了一下“1450”年的按鈕,地圖上隻亮了一個燈。
“你看隻有美因茨。
”他按了下“1470”的按鈕,有好幾個燈亮了起來。
“印刷業進步得很快,”他帶着滿足的口吻說,“現在我來按一下今年,你看。
”地圖上閃亮的燈光像是一棵裝飾了過多燈光的聖誕樹一樣。
“印刷術之所以發展較遲的原因之一是文盲太多。
但是自從文藝複興以來,需要便成了印刷術的發明之母。
一旦有了印刷術,書籍便源源不絕地發行。
首先,是印《聖經》,然後是字典和曆史。
這樣比用手抄寫描繪便宜得多了,同時可賺一些錢。
不過,在他開始印書以後卻總是債台高築。
” 亨甯朝四周看了一下。
“在這層樓上還有其他的展覽品可以看一下。
那邊是古滕伯格老式手搖印刷機的模型。
不過,我們還不知道它是否正确。
他原來的印刷廠和印刷機都沒有留下來,我想那個我們就不必去看了。
我們不能再耽擱時間,現在就上樓去浏覽一下。
樓上有樣東西你必須看,錄音機别開。
” 他們沿寬闊的樓梯登上了二樓。
亨甯上樓以後在樓梯口和一名德國警衛談了幾句話,并得到了他的許可。
“好的,”他說,“那裡現在正有一些遊客在參觀,而且有導遊小姐在講解,我想讓你看看。
” 蘭德爾跟着這位印刷商走進一個昏暗但卻相當寬敞的拱廊。
一面牆壁上嵌着4個窗戶,通過它們蘭德爾可以看見陳列着手抄本的《聖經》,那是在1450年以前由教士們一筆一劃地用手寫成的。
亨甯壓低了聲音說:“那需要兩個抄寫員,花上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的四本聖經。
可是,用古滕伯格印刷術的一位早期印刷商,則能以兩個月的時間印好2.4萬冊《新約全書》。
” 亨甯頭前帶路向拱廊内的深處走去。
在他們的前頭,蘭德爾隻見一個矮胖的年輕女士正在一座玻璃櫃前向一批大約有十來個人的遊客講解。
走近以後,蘭德爾才知道,那是古滕伯格所印刷的《聖經》。
這時,那個年輕的女士已經用德文介紹完了。
接下去,她看着蘭德爾,又用有闆有眼的英語開始介紹: “諸位通過玻璃窗看到的這種豪華版的《聖經》,如果用人工抄寫的話,要花上三、四年的時間,可古滕伯格用3年就印刷了210本。
目前,全世界共有這種《聖經》47本,分散在紐約、倫敦、維也納、巴黎、華盛頓特區、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
你在這兒見到的這本古滕伯格《聖經》,是用羊皮紙做的《聖經》的第二部分,這大約值100萬德國馬克或25萬美元。
這可是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啊。
一部完整的、用羊皮紙做的這種《聖經》,大約值400萬德國馬克或100萬美元。
這本《聖經》的每一章節有42行,而且這種《聖經》每一頁大約有兩節,即84行。
古滕伯格曾經還打算寫一部每節36行的《聖經》,但他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
還值得提一下的是,在1460年,古滕伯格生産出了世界上第一本印刷出來的字典,這本字典是用拉丁文印刷出來的。
” 她這時又開始換用法語進行講解,而蘭德爾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别處去了,他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起淺藍色的天花闆和胡桃木牆壁,同時,他感覺到亨甯不耐煩地跺起了腳。
蘭德爾在這位德國印刷商的陪同下走出了大廳,來到博物館明亮的一樓。
“很有意思。
”蘭德爾說道。
“是一派胡說八道,”亨甯咬牙切齒地說道,“就像我們了解到的那樣,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地找出确鑿的事實來證明是古滕伯格或其他什麼人發明了印刷術。
在一些不甚可靠的消息中,我們可以猜測,古滕伯格也許是從一些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這種印刷術。
我也不是不相信這種說法,隻是無法證明這種說法。
從古滕伯格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有證實性質的文件大約有30多份,而這些材料中隻有三份涉及到他與這種印刷術有關。
而這些材料又會告訴我們什麼呢?你的錄音機還在錄音嗎?” “當然在錄着。
” “太好了,因為這些信息對你有用。
這些資料表明,古滕伯格出身于一名門望族。
他父親名叫金斯弗萊奇,他是按照習慣随母親的姓。
起初,古滕伯格是一名金匠,他從美因茨來到施特拉斯堡,并在那兒住了10年。
在那期間,古滕伯格曾訂購了印刷器材。
然後,他又回到了美因茨,在那兒借到了2000盾來實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