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們初次定居及借用習俗

關燈
我:“可你在這兒不行。

    ” 菲蘭德:“為什麼不行?我們可從來不幹自己覺得太丢面子的事。

    ” 我說:“好像是這樣,可我還要掃屋子,你最好出去躲躲塵土。

    ” 我從牆角抄起一把掃帚,開始掃了起來。

    可我的客人還是無動于衷。

    塵土飛揚,他揉着眼睛,朝着門挪了幾步。

    又掃了一下,他怕掃着自己就站到了木門檻上。

    現在對我非常有利,就幹脆把他掃了出去。

    随即把他關在門外。

     菲蘭德透過窗戶往裡看:“好,我想你得逞了,可要騙我們美國人可不這麼容易。

    ” 時間已夠長了,我的二十蒲式耳蘋果都該曬好了,我派雇來的一個康沃爾小夥子去貝蒂·弗伊家問問她們把東西做好了沒有,我什麼時候可以用車把東西拉回來。

     丹回來了,胳臂上蕩着一串餅,黃黃的,是煙熏幹的。

    想着這些是樣品,我就問什麼時候拿捅把餘下的都拿回來。

     “天啊!夫人,東西全都在這兒。

    ” “不可能!這是二十蒲式耳蘋果做出的全部東西?” “不錯,”那孩子邊說邊咧了一下嘴,“那個老巫婆說你那份剩下的都在這兒。

    她把東西做好之後,為了安全起見,都放在床下了,可是耗子和孩子把它們都吃光了,隻剩下這一串兒了。

    ” 我以後再也沒跟貝蒂·弗伊打過交道。

     還有一個跟我沒完沒了借東西的人。

    她叫老貝蒂。

    與其他借東西的美國佬相比,這個貝蒂可是不大一樣。

    她人長得很漂亮,也非常有教養,總是用坦誠、悅人的方式向我借每件東西,以緻于一時間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絕她。

    後來,我發覺自己失去的東西太多了,就不再借東西給她。

    她自己也不再登門,卻以她的名義派她的孩子來,是個世上長得最好看的小男孩。

    那孩子真不錯,天真無邪,五官端正,笑盈盈的藍眼睛,可愛的金棕色卷發,說起話來溫柔至極。

    他說他媽媽讓他來以表示對英國阿姨的敬意,并借點糖和茶。

    我可以毫不費勁地回絕他的母親,可對這個惹人疼愛的小家夥說不,我真于心不忍。

     這個貝蒂很獨特。

    我還應該大緻介紹一下她。

    ” 她住在村子裡一間人迹罕至的小木屋裡,這屋是多年前一群伐木工人蓋的。

    房子周圍整理出來的土地還不足一畝,不過貝蒂有不少土豆,但既不是她種的,也不是她買的。

    她從不養奶牛,但卻賣黃油和牛奶。

    她有個習慣,這一習慣可真幫了她不少忙,那就是把鄰家的牛群當做寵畜。

    如果我們的牛迷了路,走離了自家的牧場,那準會在貝蒂的小屋附近找到。

    因為她經常給牛吃一點鹽,這就使牛和她之間産生了某種聯系。

    與此同時,作為對她這點小恩惠的回報,奶牛們在回到各自主人那裡之前總要讓她擠走一些奶。

    她用同樣的方法賺取雞蛋與家禽。

    這真是十分劃算的事。

    我們都把她看做一種強盜,靠别人的财産生活。

    她曾經有過三個丈夫,不過現在與她住在一起的那個男人并不是她丈夫,但他是那個打動了我婦道之心的漂亮的小男孩的父親。

    她的第一個丈夫還活着(這種事情在與她同一階層的加拿大人中并不少見),盡管幾年前兩人大吵了一架,然後分了手,可那男人還是不時地來看望他的大女兒——小貝蒂,那是他們倆的孩子。

    小貝蒂如今已是十六歲的大姑娘了,和她的小弟弟一樣漂亮。

    貝蒂的第二個丈夫就死在我們的一塊地裡,是在一棵樹下犁田時被倒下來的樹砸死的。

    人們在原地把他埋了。

    那半截漆黑的樹樁成了他的紀念碑。

    說實話,貝蒂的人品算不上是最好的,而且許多受人尊敬的農場主的老婆總用提防的眼光看待她。

     一天我和一個近鄰坐在一起幹活。

    “我很不放心那個下流的貝蒂,”她對我說。

    這位鄰居的丈夫是個愛爾蘭人,在軍隊是個上尉。

    這婦人是西印度群島人,母親是個黑人。

    她是個混血兒,長得挺漂亮,非同一般,特别受沖動,對丈夫的一言一行都看得很緊。

     “讓穆迪上尉接近那女人的房子你不害怕嗎?” “一點也不,如果我犯起了糊塗要嫉妒的話,倒不是老貝蒂而應是她女兒,漂亮的小貝蒂。

    ”也許我這麼說不合适。

    這可憐的黑美人走了;妒火中燒,不過這回不是沖老貝蒂了。

     另一個擅自占地的美國人經常派人來借細齒梳。

    她管這東西叫“害蟲殺手”,就是這人有一次管我借毛巾。

    因為她的一個朋友從美國來這兒拜訪她,而她惟一的一條毛巾又已經用來給孩子做了條不錯的圍嘴。

    她還想照一下鏡子,試一下新帽子、看看合适不合适。

    與她肮髒的鄰人相比這女人真可謂是整潔幹淨的典範。

     一天夜裡,因為有人要借杆秤。

    把我從床上給吵了起來。

    借秤幹什麼用,親愛的讀者你想得到嗎?要給一個新生兒稱一下體重。

    整個過程是這樣。

    先用塊小圍巾把這個可憐的、哭個不停的小家夥裹上,然後挂在一個秤鈎上。

    小男孩很結實,有十磅重。

    這使他那個美國佬父親高興得不得了。

     關于我所知道的借東西這方面的事最可笑的一件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

    有個下午,一個女仆讓她家女主人出去别在家,因為她想借用一下客廳,與朋友們開個聯歡會。

     要是像上面一樣,把我們的損失一一說清,那可就真是沒有窮盡了。

    可我們算幸運,從英國來了一家人在我們很近的地方定居下來。

    他們的到來吸引了鄰居們的注意力,這使我們有時擺脫掉他們的糾纏,稍加喘息。

     這種借東西習俗可并非完全局限在窮人和無賴中,它彌漫于社會各階層。

    不管在哪個小村子裡,如果要開個晚會,他們就會派個小孩挨家挨戶收集像樣的盤子、碟子、刀、叉、茶匙還有燭台,以備晚會來賓使用。

     自從搬到叢林定居以後,遇到許多不幸,不僅使我們收入無幾,而且還陷入了極度的貧困。

    實際上,我們初來乍到,詭計多端的人诓騙我們。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與艱難困苦做鬥争。

    這些困難會把比我們更堅強的心摧垮,可我們相信蔔帝的偉大。

    就在那衆多的困苦中,他從不曾把我們徹底遺棄。

     動亂時期我丈夫去了前線。

    那時,我的小兒子病得很重,這就需要我不分晝夜精心照料他。

    為了能好好照顧他,必須整夜點根蠟燭。

    最後一根蠟燭用完了,我既沒錢買,又找不到油脂來做一支。

    我讨厭向别人借東西,可為了親愛的孩子,我克服了思想上的顧慮,從一個好鄰居那裡借了支蠟燭。

    不過她嚴厲要求一旦夜裡不用蠟燭,就必須還給她(因為這也是她最後一根蠟燭了)。

     我回了家,為這意外的收獲而高興。

    那天晚上月朗星稀,我親愛的孩子也好了點。

    所以我讓愛爾蘭女仆珍妮去睡了,而我和衣睡在孩子身邊。

    如果他情況不妙,我就起來點上蠟燭。

    非常巧,窗框上的一塊玻璃脫落了,我就在上面裝了塊木塊、我的朋友愛米莉亞有隻大公貓總是乘主人不在時跑到我這兒連拿帶拖,而且它總是從那塊木闆那兒鑽進來,好無法無天地洗劫一番。

    我把這事給忘了,把蠟燭放在窗下桌子的正中間,做夢都沒想到這貓會看中這麼個小東西。

     就在半睡半醒之間,我聽到木闆輕輕地被推了進來。

    是那隻貓,這念頭一下子沖到我腦子裡,而且它可能會偷走我那根寶貴的蠟燭,因為找不到什麼更好的東西。

     我一下子從床上蹦了起來,正好看見那貓從破窗戶竄出,拖着那根長長的白蠟燭。

    我飛快地沖向門口追了它半路,可已經無濟于事。

    我能不時看到它驚惶逃竄,身後就拖着戰利品,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像一條銀色的尾巴,閃閃發亮。

     啊!我從未像那天晚上一樣領悟到那句諺語的真谛:“越借越傷心。

    ”我可憐的孩子醒了,還病着,發着燒。

    可沒有亮,我不能照料他,甚至也不能看看他那可愛的小臉。

    看不出,也不敢估計第二天黎明的曙光會給他帶來多少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