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浪漫情調。
高貴氣質使她與周圍的人構成的社會産生沖突,浪漫情調使她與加拿大的蠻荒自然産生沖突。
她以上等人的眼光看待一切,受到惟利是圖、精明務實的美國移民的嘲笑和愚弄。
養尊處優的習慣使她離不開仆人女傭,沒有絲毫獨立勞作的潑辣精神,甚至因怕牛而得求别人替她擠牛奶(第10章)。
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使她不理解人人平等的&ldquo共和&rdquo精神,對仆人與主子平起平坐深惡痛絕;雖然她對主仆關系的變化有深刻論述(第11章),但她始終放不下淑女的高貴架子,無法變成真正的拓荒人,這也是她認為紳士淑女拓荒隻會失敗不會成功的主要原因。
她對自然的了解是早期浪漫派詩歌中迷人的英國式田園風光,而加拿大的自然帶給她的主要是一系列的災難:瘟疫、瘧疾、火災、芽麥,還有凍得她直哭的嚴冬(第8章)、野熊惡狼造成的恐懼,如此等等,自然對她換上了嚴酷陌生的面孔,甚至屢屢威脅她的生存。
她出于熱愛自然的天性,能欣賞别人不以為然的美景,經常贊歎加拿大自然的壯闊和土地的肥沃,深信加拿大的美好前景,漸漸把加拿大當故鄉一般依戀,可是一到實際生活中,大自然的慘烈往往挫敗她的浪漫,她心灰意冷,不由得感歎她&ldquo對加拿大的愛是一種近乎死囚對監牢的感情。
死囚想逃出牢房,惟一的希望隻能是通過墳墓的門。
&rdquo(第7章) 然而穆迪夫人畢竟是個堅強的女性,拓荒近八年并沒有進入墳墓之門,而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
最後放棄在場,作為拓荒人是失敗了,但作為一種生存過程中的奮鬥者,她還是成功了。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穆迪夫人與周圍人構成的社會沖突為主,第二部分以穆迪夫人同自然的沖突為主,貫穿在兩部分中又有另一層次,即穆迪夫人同自己的沖突。
在這三個層次的沖突中,穆迪夫人在表現英國淑女的高貴架子的同時,又表現出加拿大人特有的寬厚胸襟和盡力适應自然的忍耐精神。
在描寫周圍的人時,穆迪夫人做到了真實、客觀、公正。
她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和态度,尤其不掩飾等級觀念;她筆下的英國移民,如半瘋的湯姆·威爾遜,沉默的獵人兼怪人布賴恩,賴在她家不走的馬爾科姆,都出身高貴,但她真實地記述了他們的怪異之處和失敗的移民經曆,并由此客觀地得出紳士淑女不适合于移民加拿大、更不适合于叢林拓荒的結論。
她受到周圍美國移民的欺騙和嘲弄,讨厭他們,也從意識深處看不起這些下層人,但她對他們的勤勞與智慧給予尊重,對他們移民的辛酸心懷同情,同時認為能适應自然又能苦幹的勞動階級才是未來加拿大的主人。
他們沒有傳統文明的心理沉積,沒有陳規定見的束縛,一切從實際出發,強壯的體格和精明的頭腦足以保證他們的成功。
特别是她和仆人女傭的關系,随着她在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三種沖突中磨練進步,平等意識不斷增強,到後來的約翰和詹妮時,她已經動手幹活,在勞動中與下人結成了朋友。
可見艱苦勞動能一定程度上消除階級障礙和階級偏見,這不僅是加拿大的一個特色,而且也是一條普遍真理。
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實乃解決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諸多沖突的至善良方,當穆迪夫人&ldquo與自己的自尊心狠狠鬥争一場,才勉強答應到地裡幹點小活兒&rdquo時(第14章),她就實現了精神上的實質性飛躍。
勞動是适應自然,鍛煉自己的最好方式。
這個道理對于勞動者來說簡單不過,但對于一個資産階級的高貴淑女來講,無異于脫胎換骨的世界觀改造。
穆迪夫人走出了這一步,雖是迫不得已,但意義相當深遠。
她發明了蒲公英咖啡,學會了耕作捕撈,像男子一樣經營農場,這些不僅是認識自然,适應自然的成果,也是她戰勝原來的自我的成果。
勞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生存環境對她造成的壓力,火災之時她競能奮不顧身力挽危局,暗示着她獲得了一種&ldquo拯救&rdquo能力,不但能解救自然災難,而且能排除心理壓力,解救精神危機。
她沒有在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的三種沖突夾擊下患上精神分裂症,也沒有完全放棄她的文明與浪漫,她通過勞動達到中庸,在紳士淑女的移民與勞動階層的移民之間盡力協調,保持自己的·獨立個性。
可以說《叢林中的艱苦歲月》中有兩個穆迪夫人,一個是對加拿大又愛又恨的雙重性格原型,另一個是通過自身努力。
不斷補救雙重性格的分裂傾向、在各種沖突中力求平衡的加拿大理性原型。
《叢林中的艱苦歲月》出版距今将近一個半世紀,在加拿大文學史上素享經典名作之譽,在整個英語文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也有人經常批評該書沒有固定的形式,大部分内容是互不相關的零散轶事。
全書是存在這一類的問題,不過如今讀來應當理解穆迪夫人當年寫作的背景。
她雖有很長的寫作經曆,但她主要是加拿大的拓荒移民,是賢妻良母,家庭主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專業作家。
更為重要的是,她寫作是出于經濟原因,要用筆掙錢貼補家用,那麼拉大篇幅,插入離題之論也在情理之中。
仔細考察,穆迪夫人算得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好手筆,在《叢林中的艱苦歲月》中述事寫人客觀公允,寫景抒情奇特浪漫,表達個人的看法真實坦直,毫不掩飾。
即興而來又略帶幽默的筆下湧淌着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真性格彙成的涓涓細流,觀之平淡,品之有味,這大概是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
該書的翻譯得到加拿大駐華大使館文化處的大力支持,出版得到敦煌文藝出版社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深表謝忱。
1997年2月于蘭州大學 第一版作者原序 在多數情況下,移民是環境所迫,而非自願選擇。
尤其對有相當社會背景的人來說,或者對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來說,移居他國更是不得已之事。
對習慣了歐洲社會高雅和優裕生活的人來說,除非迫于當務之急,是很少有人會自願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遠走他鄉,置身在故國悠久傳統的呵護之外。
的确,移民一般被認為是迫不得已的行為,實施起來要以個人快樂為代價,還要犧牲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我們在故鄉生,故鄉長,一草一木印在心頭,永難割舍啊。
那些古老卻已衰落的家庭,子女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貧困使他們身處逆境,高傲而受傷的心靈備受折磨,這時候他們才會痛下決心;用不屈不撓的毅力武裝起自己,準備勇敢地迎接令人心酸的磨難。
這類人移民的一般動機可以簡單
高貴氣質使她與周圍的人構成的社會産生沖突,浪漫情調使她與加拿大的蠻荒自然産生沖突。
她以上等人的眼光看待一切,受到惟利是圖、精明務實的美國移民的嘲笑和愚弄。
養尊處優的習慣使她離不開仆人女傭,沒有絲毫獨立勞作的潑辣精神,甚至因怕牛而得求别人替她擠牛奶(第10章)。
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使她不理解人人平等的&ldquo共和&rdquo精神,對仆人與主子平起平坐深惡痛絕;雖然她對主仆關系的變化有深刻論述(第11章),但她始終放不下淑女的高貴架子,無法變成真正的拓荒人,這也是她認為紳士淑女拓荒隻會失敗不會成功的主要原因。
她對自然的了解是早期浪漫派詩歌中迷人的英國式田園風光,而加拿大的自然帶給她的主要是一系列的災難:瘟疫、瘧疾、火災、芽麥,還有凍得她直哭的嚴冬(第8章)、野熊惡狼造成的恐懼,如此等等,自然對她換上了嚴酷陌生的面孔,甚至屢屢威脅她的生存。
她出于熱愛自然的天性,能欣賞别人不以為然的美景,經常贊歎加拿大自然的壯闊和土地的肥沃,深信加拿大的美好前景,漸漸把加拿大當故鄉一般依戀,可是一到實際生活中,大自然的慘烈往往挫敗她的浪漫,她心灰意冷,不由得感歎她&ldquo對加拿大的愛是一種近乎死囚對監牢的感情。
死囚想逃出牢房,惟一的希望隻能是通過墳墓的門。
&rdquo(第7章) 然而穆迪夫人畢竟是個堅強的女性,拓荒近八年并沒有進入墳墓之門,而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
最後放棄在場,作為拓荒人是失敗了,但作為一種生存過程中的奮鬥者,她還是成功了。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穆迪夫人與周圍人構成的社會沖突為主,第二部分以穆迪夫人同自然的沖突為主,貫穿在兩部分中又有另一層次,即穆迪夫人同自己的沖突。
在這三個層次的沖突中,穆迪夫人在表現英國淑女的高貴架子的同時,又表現出加拿大人特有的寬厚胸襟和盡力适應自然的忍耐精神。
在描寫周圍的人時,穆迪夫人做到了真實、客觀、公正。
她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和态度,尤其不掩飾等級觀念;她筆下的英國移民,如半瘋的湯姆·威爾遜,沉默的獵人兼怪人布賴恩,賴在她家不走的馬爾科姆,都出身高貴,但她真實地記述了他們的怪異之處和失敗的移民經曆,并由此客觀地得出紳士淑女不适合于移民加拿大、更不适合于叢林拓荒的結論。
她受到周圍美國移民的欺騙和嘲弄,讨厭他們,也從意識深處看不起這些下層人,但她對他們的勤勞與智慧給予尊重,對他們移民的辛酸心懷同情,同時認為能适應自然又能苦幹的勞動階級才是未來加拿大的主人。
他們沒有傳統文明的心理沉積,沒有陳規定見的束縛,一切從實際出發,強壯的體格和精明的頭腦足以保證他們的成功。
特别是她和仆人女傭的關系,随着她在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三種沖突中磨練進步,平等意識不斷增強,到後來的約翰和詹妮時,她已經動手幹活,在勞動中與下人結成了朋友。
可見艱苦勞動能一定程度上消除階級障礙和階級偏見,這不僅是加拿大的一個特色,而且也是一條普遍真理。
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實乃解決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諸多沖突的至善良方,當穆迪夫人&ldquo與自己的自尊心狠狠鬥争一場,才勉強答應到地裡幹點小活兒&rdquo時(第14章),她就實現了精神上的實質性飛躍。
勞動是适應自然,鍛煉自己的最好方式。
這個道理對于勞動者來說簡單不過,但對于一個資産階級的高貴淑女來講,無異于脫胎換骨的世界觀改造。
穆迪夫人走出了這一步,雖是迫不得已,但意義相當深遠。
她發明了蒲公英咖啡,學會了耕作捕撈,像男子一樣經營農場,這些不僅是認識自然,适應自然的成果,也是她戰勝原來的自我的成果。
勞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生存環境對她造成的壓力,火災之時她競能奮不顧身力挽危局,暗示着她獲得了一種&ldquo拯救&rdquo能力,不但能解救自然災難,而且能排除心理壓力,解救精神危機。
她沒有在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的三種沖突夾擊下患上精神分裂症,也沒有完全放棄她的文明與浪漫,她通過勞動達到中庸,在紳士淑女的移民與勞動階層的移民之間盡力協調,保持自己的·獨立個性。
可以說《叢林中的艱苦歲月》中有兩個穆迪夫人,一個是對加拿大又愛又恨的雙重性格原型,另一個是通過自身努力。
不斷補救雙重性格的分裂傾向、在各種沖突中力求平衡的加拿大理性原型。
《叢林中的艱苦歲月》出版距今将近一個半世紀,在加拿大文學史上素享經典名作之譽,在整個英語文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也有人經常批評該書沒有固定的形式,大部分内容是互不相關的零散轶事。
全書是存在這一類的問題,不過如今讀來應當理解穆迪夫人當年寫作的背景。
她雖有很長的寫作經曆,但她主要是加拿大的拓荒移民,是賢妻良母,家庭主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專業作家。
更為重要的是,她寫作是出于經濟原因,要用筆掙錢貼補家用,那麼拉大篇幅,插入離題之論也在情理之中。
仔細考察,穆迪夫人算得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好手筆,在《叢林中的艱苦歲月》中述事寫人客觀公允,寫景抒情奇特浪漫,表達個人的看法真實坦直,毫不掩飾。
即興而來又略帶幽默的筆下湧淌着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真性格彙成的涓涓細流,觀之平淡,品之有味,這大概是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
該書的翻譯得到加拿大駐華大使館文化處的大力支持,出版得到敦煌文藝出版社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深表謝忱。
1997年2月于蘭州大學 第一版作者原序 在多數情況下,移民是環境所迫,而非自願選擇。
尤其對有相當社會背景的人來說,或者對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來說,移居他國更是不得已之事。
對習慣了歐洲社會高雅和優裕生活的人來說,除非迫于當務之急,是很少有人會自願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遠走他鄉,置身在故國悠久傳統的呵護之外。
的确,移民一般被認為是迫不得已的行為,實施起來要以個人快樂為代價,還要犧牲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我們在故鄉生,故鄉長,一草一木印在心頭,永難割舍啊。
那些古老卻已衰落的家庭,子女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貧困使他們身處逆境,高傲而受傷的心靈備受折磨,這時候他們才會痛下決心;用不屈不撓的毅力武裝起自己,準備勇敢地迎接令人心酸的磨難。
這類人移民的一般動機可以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