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前言

關燈
在一九九六年春末夏初的馬德裡,伴随着國際出版家協會年會,國際圖書節及西班牙文學成就展的盛況,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師泰鬥,像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美國詩人約翰·喬爾諾、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等等。

    正是在此次會議上,他們之中有人預測并确認:本世紀末的世界文學走向是向&ldquo古典&rdquo回歸。

    與此同時,将時間回溯半年至一九九五年歲末,地處中國西部的敦煌文藝出版社正式制定了&ldquo世界傑出女作家經典叢書&rdquo的出版計劃。

    叢書主題為。

    回歸古典、回歸傳統二這或許能稱之為一種契合。

    一種彙合于世紀末的契合。

     當時間的巨手即将把二十世紀的百年之頁輕輕翻掠而過之際,我們要做的很多,這其中包括思索、追溯、建構、重塑&hellip&hellip等等。

    有關人士将這次世界性的回歸的原因歸結為:對本世紀喧嚣飛揚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厭棄和反撥。

    由于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過分崇尚形式的創新和文學的哲學内涵,從而使文學越來越抽象,越來越艱澀,也越來越背離或遠離讀者。

    至此,曾經給二十世紀文學帶來鮮活生機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卻給文學造成深刻的障礙。

    長此以往,文學将有生存之憂。

    再者,二十世紀是創造主義的世紀二各種思潮,各種理論五花人們層出不窮,有一定的傾覆與瓦解作用。

    大破之後未必就有大立。

    文化的運動機制也越來越偏離文學的本原。

    世紀末的情緒彌漫着濃濃的失落與悲哀。

    随着家庭與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西方作家普遍感到前途渺茫,他們在慨歎與彷徨中向古典、向傳統讨回失去的依托,便有了幾分必然的意味。

    &ldquo世界傑出女作家經典叢書&rdquo正是在文學本身的回複,社會觀、價值觀、婚姻觀及道德觀的修複上顯示出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ldquo世界傑出女作家經典叢書&rdquo所選作家作品分别是:簡·奧斯丁的《曼斯菲爾德莊園》,安妮·勃朗特的《懷爾德菲爾山莊的房客》,蘇珊娜·穆迪的《叢林中的艱苦歲月》,伊迪絲·華頓的《紐約舊事》和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歲月》。

    這五位作家雖然所處時代、國家各不相同但在以上五部作品中都采用了傳統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直接描寫社會,如實反映人生,程度不同地洋溢着一種純理性的道德醒世力量。

     簡·奧斯丁(1775&mdash1817)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

    她一生擁有不少的桂冠,其中極為主要的就是&ldquo道德教育家&rdquo的桂冠。

    與其同時代的英國大作家司各特對奧斯丁的創作曾不斷地予以贊譽:&ldquo這位年輕女士擅長描寫平凡生活的各種糾葛,感受及人物,她這種才于我以為最是出色,為我前所未見。

    &hellip&hellip那種細膩的筆觸,由于描寫真實,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

    我就做不到。

    &rdquo同時還被認為在&ldquo世界上再沒有比她更不妥協、勇無情的小說家了。

    &rdquo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這部小說中,她寫的是傳統德行的重要性。

    一她極為推崇她的教養賦予她的那些基本德行,充分肯定那些在道德問題上持有正确見解的人。

    她把自己與那些人們經常遇到而又容易分辨的美德聯系起來。

    這也是《曼斯菲爾德莊園》獲得相當好評的原因之一。

    作者本人曾寫道:&lsquo赫登先生正在第一次讀《曼斯菲爾德莊園》,他認為這本小說比《傲慢與偏見》好。

    &rdquo 在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創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還有,&ldquo勃朗特三姐妹&rdquo中的安妮·勃朗特(1820&mdash1849)。

    在她的力作《懷爾德菲爾山莊的房客》中,顯現出作者深刻和非凡的洞察力。

    她像一個客觀的解剖學家向人們指出:自我放縱、邪惡和放蕩會對人的品質起腐蝕作用,對社會同樣會起腐蝕作用。

    作為本書魅力主要載體的海倫這個人物的性格,她的不同品質的奇特混合,是她的許多苦惱的根源,在她身上,安妮以無畏的誠實反映出一個急切的完美的性格,暴烈的脾氣,洶湧的熱情和正直不阿&mdash&mdash這也正是安妮&lsquo勃朗特自己的性格。

    由于這部小說滿含着對世人自鳴得意情緒的挑戰,所以素來不太為世人接受。

    但它不僅僅真切地描繪了一群蕩子的浪形,還真實真切地反映了一個放蕩的社會側影。

    也正因此,它才會長久地響徹着真實的聲音。

    &mdash&mdash 伊迪絲·華頓(1862&mdash1937),在創作上沿襲了簡·奧斯丁的創作風格,是本世紀初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家。

    書中收錄的像反映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紐約生活的《老處女》及反映底層人們生活的《班納姐妹》,都是傳世的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 蘇珊娜·穆迪(1803&mdash1885),是加拿大文學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這部在加拿大文學史上享有&ldquo經典之作&rdquo之稱的《叢林中的艱苦歲月》是她最出色也是最真切的作品。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文學的主要傾向是尋找一種現代藝術。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mdash1941),正是一個嶄新的文學時代的開拓者,是&ldquo意識流&ldquo小說理論的極重要的闡述者和成就者。

    然而正是這位。

    意識大師&rdquo卻在1937年所著的《歲月》中峰回路轉,轉向了現實主義的創作。

    她在日記中寫道:它将包羅萬象、囊括兩性、教育、人生諸方面的問題&hellip&hellip我發現自己已轉換口味,對于事實極感興趣,對于擁有難以勝數的大量事實極感興趣。

    我想,我開始抓住了整體,在此書的結尾,日常的正常生活中的那種壓力,将會繼續存在。

    它并不是說教,但是,它将包含不可勝數的思想觀念&mdash&mdash曆史、政治,女權,運動、藝術、文學&mdash&mdash一言以敝之,它将概括我所知道、感受的、嘲笑的、鄙視的、喜歡的、贊美的、僧恨的等等方面。

    《歲月》中伍爾夫把大量的事實和觀念。

    納入一部中産階級家庭的生活中,表現了帕吉特家族從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