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死的技術
關燈
小
中
大
以我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靈魂離開自身的肉體,如此我便能進入靈界并與靈人們接觸,我稱這種方法為「死亡的技術」。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如何從肉體中,将靈魂分離出來,并使靈魂去到靈界。人與生俱來并不是僅由肉體組成,還包括了比肉體更為基本且重要的靈魂。肉體隻是靈魂的工作而已,但是,靈魂在肉體之中,因受到肉體的牽絆,而不能完全顯示其大部分靈的性質及功能。
僅有極少的例子,像蓋格及蓋格蘭農村的那位母親一樣,當他們瀕臨死亡邊緣時,能顯現出他們原有靈的能力,這樣的例子,雖然隻是短暫的,但藉此一個人可以進入死亡的狀态,同時使他的靈魂脫離肉體的束縛,而我能以自己的意志使靈魂脫離肉體。
在靈魂脫離肉身初期,我确信自己經曆了一種特殊的感覺;不是睡着了,但也并不十分清醒。之後,我的知覺變得清楚了,我就好象是醒着的――但是絕不是肉身,而是靈的感官的蘇醒。所以連結我的眼睛、耳朵、鼻子的外在肉身感官通通睡着了,而呈現休眠的狀态。另一方面,我的靈的感官,變得更清醒且清楚。我自己也感受到靈的意識中,視覺、觸覺比平常創利五十倍甚至百倍,假如有人此刻看到我,他必定會認為我已死亡。因為我的心跳、呼吸都呈現無知覺的地步。我稱這種狀況為「死亡的狀态」。或者,我可以稱此為「靈的狀态」,我開始感覺我的靈魂既不是在我肉身之内,亦不是在我肉身之外。漸漸地,我開始可以看見靈人也覺得可以聽到并了解他們的語言,甚至感覺可以直接觸摸靈人們。
意即,在靈人與我之間已經沒有牆了。這證明了我能夠與他們直接地接觸。但當我的靈未完全與肉身脫離的階段,我的靈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肉身,且仍具有某種程度支配肉體的力量。
我自己曾經有如此經曆,我的靈魂離開了肉體且懸浮在二十~三十公尺高的空中,當我向下看時,可以看見自己的身體正躺在床上。如你所了解的,我是經由靈的感官來看的,而不是透過肉身的感官。(經由肉身的感官我無法看到自己而且這床是在屋頂底下)
在那時,我身體的頸子是在床的邊緣。我想:像這種姿态,我将很難呼吸,很可能會窒息,我必沖移動我的身體。我的靈魂如此想時,我的肉身便移動,使頸子離開了床緣。那時,在别人的眼裡,我的肉身僅是一個屍體,所以假如有人在那時看見我像屍體般的肉體自己會移動,他一定會吓一跳的。
接下來,當我的靈魂喪失對肉身的意識時,它便完全與肉身分離而能自由地去到靈界和其它的靈人接觸。我能活着且進入靈界經曆了各種見聞就是靠這種方法【注】「在一件有名的文字記載中,提到史威登堡曾經獨自在倫敦旅館的房間裡,也不吃喝,也不準任何人進入,這舉動使旅館的管理員感覺非常奇怪。他如此待在房裡的時間,從二天至十天不等。」日本禅學家鈴木大拙,也在明治末年出版的史威登堡傳中提及此事。
僅有極少的例子,像蓋格及蓋格蘭農村的那位母親一樣,當他們瀕臨死亡邊緣時,能顯現出他們原有靈的能力,這樣的例子,雖然隻是短暫的,但藉此一個人可以進入死亡的狀态,同時使他的靈魂脫離肉體的束縛,而我能以自己的意志使靈魂脫離肉體。
在靈魂脫離肉身初期,我确信自己經曆了一種特殊的感覺;不是睡着了,但也并不十分清醒。之後,我的知覺變得清楚了,我就好象是醒着的――但是絕不是肉身,而是靈的感官的蘇醒。所以連結我的眼睛、耳朵、鼻子的外在肉身感官通通睡着了,而呈現休眠的狀态。另一方面,我的靈的感官,變得更清醒且清楚。我自己也感受到靈的意識中,視覺、觸覺比平常創利五十倍甚至百倍,假如有人此刻看到我,他必定會認為我已死亡。因為我的心跳、呼吸都呈現無知覺的地步。我稱這種狀況為「死亡的狀态」。或者,我可以稱此為「靈的狀态」,我開始感覺我的靈魂既不是在我肉身之内,亦不是在我肉身之外。漸漸地,我開始可以看見靈人也覺得可以聽到并了解他們的語言,甚至感覺可以直接觸摸靈人們。
意即,在靈人與我之間已經沒有牆了。這證明了我能夠與他們直接地接觸。但當我的靈未完全與肉身脫離的階段,我的靈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肉身,且仍具有某種程度支配肉體的力量。
我自己曾經有如此經曆,我的靈魂離開了肉體且懸浮在二十~三十公尺高的空中,當我向下看時,可以看見自己的身體正躺在床上。如你所了解的,我是經由靈的感官來看的,而不是透過肉身的感官。(經由肉身的感官我無法看到自己而且這床是在屋頂底下)
在那時,我身體的頸子是在床的邊緣。我想:像這種姿态,我将很難呼吸,很可能會窒息,我必沖移動我的身體。我的靈魂如此想時,我的肉身便移動,使頸子離開了床緣。那時,在别人的眼裡,我的肉身僅是一個屍體,所以假如有人在那時看見我像屍體般的肉體自己會移動,他一定會吓一跳的。
接下來,當我的靈魂喪失對肉身的意識時,它便完全與肉身分離而能自由地去到靈界和其它的靈人接觸。我能活着且進入靈界經曆了各種見聞就是靠這種方法【注】「在一件有名的文字記載中,提到史威登堡曾經獨自在倫敦旅館的房間裡,也不吃喝,也不準任何人進入,這舉動使旅館的管理員感覺非常奇怪。他如此待在房裡的時間,從二天至十天不等。」日本禅學家鈴木大拙,也在明治末年出版的史威登堡傳中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