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另外的道路
關燈
小
中
大
許,在開拓昆蟲分泌物領域中最立即有用的結果是發明了引誘劑,或叫吸引劑。
在這兒,大自然又一次指出了前進的道路。
吉蔔賽蛾是一個特别引人入勝的例子。
這類雌娥由于身體太重而飛不起來,她生活在地面上或近地面的地方,她隻能在低矮的植物之間撲動翅膀或者爬上樹幹。
相反,雄蛾則很善于飛翔,它可以在由雌蛾體内一種特殊腺體釋放出的氣味吸引之下從很遠的距離之外飛來。
昆蟲學家們利用這一現象已很多年了,他們辛辛苦苦地從雌蛾體内提取了這種性引誘劑。
當時它被用于在沿着昆蟲分布地區邊沿地帶進行昆蟲數量的調查時誘捕雄蛾。
不過,這是一種花費極大的辦法。
且不管在東北各州大量公布的蟲害蔓延情況如何,實際上,并沒有足夠多的吉蔔賽蛾來供人們制取這種物質,于是還不得不從歐洲進口手工來來的雌蛹,有時每隻蛹高達半美元的價錢。
然而,在努力多年之後,農業部的化學家們最近成功地分離出了這種性引誘劑,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随着這一發現而來的是成功地從海狐油組分中制備出了一種十分相似的合成物質,這種物質不僅騙過了雄蛾,而且它和天然的性引誘劑具有差不多同樣的引誘能力。
在捕蟲器中放置一毫克(1/1000克)這麼一點點此種物質就足以成為一個有效的誘餌。
這一切遠遠超出了科學研究的意義,因為這種新的、經濟的“吉蔔賽蛾誘餌”不僅可能會應用在昆蟲調查工作中,而且又可應用于昆蟲控制工作。
一些可能具有更強引誘能力的物質現在正在試驗之中。
在這種可能被叫做心理戰實驗的工作中,這種引誘劑是被做成微粒狀物質,并用飛機散布。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迷惑雄蛾,從而改變它的正常行為,在這種具有引誘力的氣味紛擾之下,雄蛾就本法找到能導向雌蛾的真正氣味的蹤迹。
對昆蟲這種襲擊正在開展進一步的實驗,其目的是欺騙雄蛾,讓它去努力與一個假的雌蛾結成配偶。
在實驗室中,雄性吉蔔賽蛾已經企圖與木片的、蟲形物的和其他小的、無生命的物體交配,隻要這些物體适合于灌入吉蔔賽蛾引誘劑就行。
利用昆蟲的求偶本能使其不能繁殖的辦法實際上可用來減少被試驗的種群的殘留?諄是一個很有趣的可能性。
吉蔔賽蛾餌藥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昆蟲性引誘劑,不過可能很快會有其他的出現。
現在正在對一定數量的農業昆蟲受人工仿制的引誘劑的影響情況進行研究。
在海森蠅和煙草鹿角蟲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
現在人們正在試着用引誘劑和毒物的混合物去治理一些種類的昆蟲。
政府科學家曾經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甲基丁子香酚的引誘劑,并發現它對東方果蠅和西瓜蠅是所向無敵的。
在日本南部450英裡的波甯島上的試驗中,這種引誘劑被與一種毒物結合起來。
将許多小片纖維闆浸透這兩種化學物質,然後由空中散布到整個島群上去引誘和殺死那些雄性的飛蠅。
這一“撲滅雄性”計劃開始于1960年一年之後,農業部估算有99%以上的飛蠅被消滅了。
象在這兒應用的這一方法看來已壓倒了殺蟲劑的老調宣傳而顯示出了自己的優越性。
在這種方法中所用的有機磷毒物隻局限存在于纖維闆塊上,這種纖維闆塊是不可能被其它野生物吃進去的況且它的殘留物會很快消逝,因而不會對土壤和水造成潛在的污染。
不過,并不是昆蟲世界中的全部通訊聯系都是借助于産生吸引或排斥效果的氣味來實現的。
聲音也可以成為報警或吸引的手段。
由飛行中的蝙蝠所發出的連續不斷的超聲波(就象一個雷達系統一樣地引導它穿過黑暗)可被某些蛾聽到,從而使它們能夠免于被捕捉。
寄生蠅飛臨的振翅聲對鋸齒蠅的幼蟲是一個警告,使它們聚集起來進行自衛。
另一方面,在樹木上生長的昆蟲所發出的聲音能使它們的寄生生物發現它們同樣,對于雄蚊子來說,雌蚊子的振翅聲就象海妖的歌聲一樣動聽。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是什麼東西使得昆蟲具有這種對聲音分辨和作出反應的能力?這一研究雖然還處于實驗階段,但已是很有趣的了,通過播放雌蚊飛行聲音的錄音而在引誘雄蟻方面得到了初步成功,雄蚊被引誘到了一個充電的電網上被殺死。
在加拿大進行試驗用突然爆發的超聲波的驅趕效果來對付谷物穿孔蟲和夜盜蛾。
研究動物聲音的兩個權威,夏威夷大學的修伯特·弗令斯和馬波爾·弗令斯教授相信,隻要能發現一把适當的鑰匙來打開現有的關于昆蟲聲音的産生與接收的大量知識寶庫,就可以建立起用聲音來影響昆蟲行為的野外方法。
他們兩人因他們的發現而聞名于世,他們發現燕八哥在聽到它們的一個同類的驚叫聲的錄音時,便驚慌地飛散了也許在這一事實中存在一些可能應用于昆蟲的重要道理。
這種可能性對于熟悉工業的老手來說看來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至少有一家主要的電子公司正準備為進行昆蟲實驗提供一個實驗室。
聲音也被作為一個直接有毀滅力的因素在進行試驗。
在一個實驗池塘中,超聲波将會殺死所有蚊子的幼蟲然而它也同樣殺死了其他水生有機體。
在另一個實驗中,綠頭大蒼蠅、麥蠕蟲和黃熱病蚊子在幾秒鐘内可以被由空氣産生的超聲波殺死。
所有這些實驗都隻是向着一個控制昆蟲的全新概念邁進的第一步,電子學的奇迹有一天會使這些方法變成現實。
對付昆蟲的新的生物控制方法并不隻是與電子學、伽瑪射線和其他人類發明智慧的産物有關的事情。
這樣的方法中有一些已是源遠流長,這些方法的根據是認為昆蟲象人一樣是要害病的。
象古時候的鼠疫對人一樣,細菌的傳染也能毀滅昆蟲的種群在病毒發作的時候,昆蟲的群落就患病和死亡。
在亞裡斯多德時代以前,人們就知道在昆蟲中也有疾病發生蠶病曾出現在中世紀的詩文中并且通過對蠶的這種昆蟲疾病的研究使巴斯德第一次發現了傳染性疾病原理。
昆蟲不僅受到病毒和細菌的侵擾,而且也受到真菌、原生動物、極微的蠕蟲和其他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命世界中的小生物的侵害,這些微小生命全面地援助着人類,因為這些微生物不僅包括着緻病的有機體,頁且也包括有那些能使垃圾消除、使土壤肥沃、并參與象發酵和消化這樣的無數生物學過程的有機體。
為什麼它們不能在控制昆蟲方面助我們一臂之力呢? 第一個設想這樣利用微生物的人是十九世紀的一個動物學家伊裡.梅契尼柯夫。
在十九世紀的後幾十年和二十世紀前年期的整個期間内,關于微生物控制的想法在慢慢地形成。
向一種昆蟲的環境中引入一種疾病而使這種昆蟲可以得到控制的第一個證據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當時在日本甲蟲中發現并利用了牛奶病,牛奶病是一種屬于杆菌類的孢子所引起的。
正如我在第七章中已指出過的,在美國東部已在長期利用這一細菌控制的經典例子。
現在,人們把很大希望寄托在另一種細菌——薩林吉亞杆菌的試驗上,這種細菌最初在1911年被發現于德國薩林吉亞省,在那兒人
在這兒,大自然又一次指出了前進的道路。
吉蔔賽蛾是一個特别引人入勝的例子。
這類雌娥由于身體太重而飛不起來,她生活在地面上或近地面的地方,她隻能在低矮的植物之間撲動翅膀或者爬上樹幹。
相反,雄蛾則很善于飛翔,它可以在由雌蛾體内一種特殊腺體釋放出的氣味吸引之下從很遠的距離之外飛來。
昆蟲學家們利用這一現象已很多年了,他們辛辛苦苦地從雌蛾體内提取了這種性引誘劑。
當時它被用于在沿着昆蟲分布地區邊沿地帶進行昆蟲數量的調查時誘捕雄蛾。
不過,這是一種花費極大的辦法。
且不管在東北各州大量公布的蟲害蔓延情況如何,實際上,并沒有足夠多的吉蔔賽蛾來供人們制取這種物質,于是還不得不從歐洲進口手工來來的雌蛹,有時每隻蛹高達半美元的價錢。
然而,在努力多年之後,農業部的化學家們最近成功地分離出了這種性引誘劑,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随着這一發現而來的是成功地從海狐油組分中制備出了一種十分相似的合成物質,這種物質不僅騙過了雄蛾,而且它和天然的性引誘劑具有差不多同樣的引誘能力。
在捕蟲器中放置一毫克(1/1000克)這麼一點點此種物質就足以成為一個有效的誘餌。
這一切遠遠超出了科學研究的意義,因為這種新的、經濟的“吉蔔賽蛾誘餌”不僅可能會應用在昆蟲調查工作中,而且又可應用于昆蟲控制工作。
一些可能具有更強引誘能力的物質現在正在試驗之中。
在這種可能被叫做心理戰實驗的工作中,這種引誘劑是被做成微粒狀物質,并用飛機散布。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迷惑雄蛾,從而改變它的正常行為,在這種具有引誘力的氣味紛擾之下,雄蛾就本法找到能導向雌蛾的真正氣味的蹤迹。
對昆蟲這種襲擊正在開展進一步的實驗,其目的是欺騙雄蛾,讓它去努力與一個假的雌蛾結成配偶。
在實驗室中,雄性吉蔔賽蛾已經企圖與木片的、蟲形物的和其他小的、無生命的物體交配,隻要這些物體适合于灌入吉蔔賽蛾引誘劑就行。
利用昆蟲的求偶本能使其不能繁殖的辦法實際上可用來減少被試驗的種群的殘留?諄是一個很有趣的可能性。
吉蔔賽蛾餌藥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昆蟲性引誘劑,不過可能很快會有其他的出現。
現在正在對一定數量的農業昆蟲受人工仿制的引誘劑的影響情況進行研究。
在海森蠅和煙草鹿角蟲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
現在人們正在試着用引誘劑和毒物的混合物去治理一些種類的昆蟲。
政府科學家曾經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甲基丁子香酚的引誘劑,并發現它對東方果蠅和西瓜蠅是所向無敵的。
在日本南部450英裡的波甯島上的試驗中,這種引誘劑被與一種毒物結合起來。
将許多小片纖維闆浸透這兩種化學物質,然後由空中散布到整個島群上去引誘和殺死那些雄性的飛蠅。
這一“撲滅雄性”計劃開始于1960年一年之後,農業部估算有99%以上的飛蠅被消滅了。
象在這兒應用的這一方法看來已壓倒了殺蟲劑的老調宣傳而顯示出了自己的優越性。
在這種方法中所用的有機磷毒物隻局限存在于纖維闆塊上,這種纖維闆塊是不可能被其它野生物吃進去的況且它的殘留物會很快消逝,因而不會對土壤和水造成潛在的污染。
不過,并不是昆蟲世界中的全部通訊聯系都是借助于産生吸引或排斥效果的氣味來實現的。
聲音也可以成為報警或吸引的手段。
由飛行中的蝙蝠所發出的連續不斷的超聲波(就象一個雷達系統一樣地引導它穿過黑暗)可被某些蛾聽到,從而使它們能夠免于被捕捉。
寄生蠅飛臨的振翅聲對鋸齒蠅的幼蟲是一個警告,使它們聚集起來進行自衛。
另一方面,在樹木上生長的昆蟲所發出的聲音能使它們的寄生生物發現它們同樣,對于雄蚊子來說,雌蚊子的振翅聲就象海妖的歌聲一樣動聽。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是什麼東西使得昆蟲具有這種對聲音分辨和作出反應的能力?這一研究雖然還處于實驗階段,但已是很有趣的了,通過播放雌蚊飛行聲音的錄音而在引誘雄蟻方面得到了初步成功,雄蚊被引誘到了一個充電的電網上被殺死。
在加拿大進行試驗用突然爆發的超聲波的驅趕效果來對付谷物穿孔蟲和夜盜蛾。
研究動物聲音的兩個權威,夏威夷大學的修伯特·弗令斯和馬波爾·弗令斯教授相信,隻要能發現一把适當的鑰匙來打開現有的關于昆蟲聲音的産生與接收的大量知識寶庫,就可以建立起用聲音來影響昆蟲行為的野外方法。
他們兩人因他們的發現而聞名于世,他們發現燕八哥在聽到它們的一個同類的驚叫聲的錄音時,便驚慌地飛散了也許在這一事實中存在一些可能應用于昆蟲的重要道理。
這種可能性對于熟悉工業的老手來說看來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至少有一家主要的電子公司正準備為進行昆蟲實驗提供一個實驗室。
聲音也被作為一個直接有毀滅力的因素在進行試驗。
在一個實驗池塘中,超聲波将會殺死所有蚊子的幼蟲然而它也同樣殺死了其他水生有機體。
在另一個實驗中,綠頭大蒼蠅、麥蠕蟲和黃熱病蚊子在幾秒鐘内可以被由空氣産生的超聲波殺死。
所有這些實驗都隻是向着一個控制昆蟲的全新概念邁進的第一步,電子學的奇迹有一天會使這些方法變成現實。
對付昆蟲的新的生物控制方法并不隻是與電子學、伽瑪射線和其他人類發明智慧的産物有關的事情。
這樣的方法中有一些已是源遠流長,這些方法的根據是認為昆蟲象人一樣是要害病的。
象古時候的鼠疫對人一樣,細菌的傳染也能毀滅昆蟲的種群在病毒發作的時候,昆蟲的群落就患病和死亡。
在亞裡斯多德時代以前,人們就知道在昆蟲中也有疾病發生蠶病曾出現在中世紀的詩文中并且通過對蠶的這種昆蟲疾病的研究使巴斯德第一次發現了傳染性疾病原理。
昆蟲不僅受到病毒和細菌的侵擾,而且也受到真菌、原生動物、極微的蠕蟲和其他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命世界中的小生物的侵害,這些微小生命全面地援助着人類,因為這些微生物不僅包括着緻病的有機體,頁且也包括有那些能使垃圾消除、使土壤肥沃、并參與象發酵和消化這樣的無數生物學過程的有機體。
為什麼它們不能在控制昆蟲方面助我們一臂之力呢? 第一個設想這樣利用微生物的人是十九世紀的一個動物學家伊裡.梅契尼柯夫。
在十九世紀的後幾十年和二十世紀前年期的整個期間内,關于微生物控制的想法在慢慢地形成。
向一種昆蟲的環境中引入一種疾病而使這種昆蟲可以得到控制的第一個證據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當時在日本甲蟲中發現并利用了牛奶病,牛奶病是一種屬于杆菌類的孢子所引起的。
正如我在第七章中已指出過的,在美國東部已在長期利用這一細菌控制的經典例子。
現在,人們把很大希望寄托在另一種細菌——薩林吉亞杆菌的試驗上,這種細菌最初在1911年被發現于德國薩林吉亞省,在那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