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還會有像S教團那樣依靠出版的方式來追求利潤。

    這種情況明顯是以企業的形式進行股份公司經營。

    (無論是運用何種手段,隻要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存在,必定會賺很多錢。

    ) 以龐大的信徒團體的小錢積少成多是一個方法,有的教團還會在教義上鼓勵教徒捐獻自己的房産和土地,比如A教和初期的M教,另外還有像C教團那樣以付息的方式從信徒中借錢的方法。

    總之,教團主要的收入來源是靠會費來确保的,而且這也已經形成了在現代社會中極适用的一種規模效應。

    (摘自高木宏夫氏《新興宗教》) 那麼,普陀洛教團到底會讓信徒繳納多少會費呢?既然它在全國擁有數十萬信徒,那麼總額一定是個相當大的數字。

    正因此,光和銀行才會早早地盯上它去拼命吸儲吧。

    花房行長也曾說過,就是為此才在熱海開設支行的,所以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

     車内打盹兒的乘客多了起來。

    真是好天氣。

    窗外射進來的陽光感覺舒服極了,加上車廂晃動的單調節奏,修二的眼皮越來越沉。

     打了一會兒盹後,他忽然睜眼一看,車窗外正映着柑橘山的梯田。

    真鶴是下一站。

     修二下了車,與其他乘客一起走向出口。

     站前彙集着五六輛等客的出租車。

    修二既不清楚教團的方向也不知道距離的遠近,正要打一輛出租車前去,這時…… “您好……”一名年過三十的男子忽然擋在他前面向他靠近過來,“您是山邊先生嗎?” “我是。

    ” “辛苦了。

    我是從普陀洛教的本部前來接您的。

    ” 修二吃了一驚。

    自己并未告訴教團自己什麼時候去,隻是說大緻在中午前後,沒想到對方竟早就算好了抵達的列車時刻并備好了迎接的車子。

     “你們怎麼知道我會乘坐這趟車來啊?”修二不禁說道。

     “啊,這已經是等的第三班車了。

    ” “有勞了。

    ”修二忍不住謝道。

    不愧是宗教團體,這一點做得還是非常細緻周到的。

     車子雖是國産的,卻是新車。

    修二坐進舒适的座椅。

     “本部離這兒遠嗎?”當車子從國道往南行駛時,修二問司機道。

     “離這兒大約有三十公裡,驅車隻需二十分鐘左右。

    ” 修二點點頭重新坐回座椅上。

    左手邊的相模灣在明媚陽光的映照下愈發蔚藍,右手則是柑橘山,路邊圍着葦席的店裡已經售賣起酸橙來了。

     修二望着司機寬實的後背,逐漸覺得剛才在車站遇到的這張面孔似乎以前曾在哪裡看到過。

    也許是錯覺吧,開車的司機看起來都像長着同一張面孔。

    或許是這職業統一性的緣故吧。

     修二忽然想起一件事,于是他窺向後視鏡想要确認司機的臉。

    可是裡面隻有鼻子以上的半張臉,是自己長發下面隻露出眼睛的半張臉。

     而這鏡子的位置卻使司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臉。

    跟修二一樣,司機也正凝視着他的臉。

    修二幹咳了一下,低下頭掏起煙來。

     就在點上煙的火柴梗落到煙灰缸的那一瞬間,修二忽然朝着他的背後喊了起來:“司機師傅,您不會是勝又先生吧?” 也不知握着方向盤的司機有沒有聽到這聲音,他并沒有立即回答。

     “喂,你,你不是勝又嗎?”修二又問了一次。

     “不,我不是。

    ”這一次,司機明明白白地回答道。

     “是嗎?不好意思。

    ” 聽他這麼一說,修二似乎又覺得的确與傳聞中勝又的形象不一樣。

     我的腦子是怎麼了?修二輕輕地晃晃頭。

    自從姐夫被錯殺以來,自己總感覺所有零亂的現象都在連成一條線,而最近似乎越發明顯了。

    他甚至有些不安起來:自己不會是不知不覺患上妄想症了吧? 車子駛離國道,拐向右側的山腳沿線,開上一條白色鋪就的道路。

    兩側開鑿的山路邊是柑橘田。

    這條道路像是專為去普陀洛教本部而建。

    不過眼下仍未看見建築物,前面的丘陵依然是柑橘梯田。

     當車子在丘陵間繞來繞去之際,有五六輛出租車從對面駛來。

    會車時修二注意到,每輛車裡都沒有乘客。

     “剛才的出租車是送信徒去普陀洛教本部的回程車嗎?”修二又向司機問道。

     “是的。

    大概是去總部參拜的信徒所搭乘的車輛吧。

    ”這一次,司機的回答倒是很快。

     “也有一些團體參拜者會來總部吧?” “哎,多的是。

    有時還會有十幾台巴士一齊湧進來。

    ” 司機的迅速回答讓修二覺得納悶。

    剛才他像是沒聽見一樣回答得那麼慢,而這一次自己也并未刻意大聲提問,他卻回答得如此快。

    這麼說,前一次回答得慢,是因為司機在猶豫的緣故? 于是,修二再次懷疑起這名司機會不會是勝又來。

    不過一旦問多了恐怕會引起對方的警惕,所以他閉了口。

     在車子繞過第二個山腳後,正面忽然現出一片巨大的建築群。

    建築群背靠着青山,是現代建築與江戶時代寺院建築的奇妙組合。

    現代建築的白牆與玻璃在太陽下光輝奪目,而寺院大屋頂上的瓦片則顯得比較暗淡。

    複雜的建築群中間聳立着水煙裝飾的尖塔。

     “那是多寶塔。

    ”這一次,還沒等修二詢問,司機就主動解說起來。

     “很古老嗎?” “是啊,聽說是鐮倉時代的東西。

    ” “那可真是寶貝。

    以前就在這兒了嗎?” “不是,是前教主從别處移來的。

    ” “太了不起了。

    前教主很偉大吧?” “是的,一位偉大的人。

    ”司機沒有停頓地答道。

     修二還想接着問。

    他想知道現在的教主是什麼樣的人,教團的内容如何,不過他更想問宗務局宗務主任玉野文雄的種種事情。

    但這很危險。

    這名司機是教團的一員,萬萬不可亂說。

     與其說是出于這種考慮,倒不如說是那壓迫着視野的宏偉建築群讓修二閉了口。

    随着車子的靠近,教團的建築群更加恢宏地展現在了眼前,完全是變形的西洋建築與日本傳統建築的奇妙混合。

    在畫家眼裡,這種複合産生了一種神奇的統一。

    這統一性究竟是來自哪裡呢?疑問立刻解開了。

    原來,西洋建築的“變形”來自上部的形狀。

    其上部呈舒緩的波形,而正是這種有韻律的波狀屋頂,在現代建築為背景的襯托下,與寺院大屋頂那翹曲的飛檐相映成趣。

    神奇的理由就在這兒。

    那玻璃與白色預制闆組成的牆體,跟瓦片與木結構帶來的黑色效果自然地形成了一種明快的對照。

     修二感歎不已。

    這無疑是卓越建築設計師的偉大創意。

    既然是上一代教主建造的,當時一定是找一流的建築設計師設計的吧。

    決定建造木結構的寺院,是因為作為佛教的教團,木結構象征着傳統的信仰。

    若是采用最近流行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無論怎麼模仿寺院的形式,也無法産生出莊重的氛圍來。

    這兒的建築并非全部根據現代建築方式建造,尤其是寺院,這無疑體現了初代教主的匠心之處。

    而聳立在中央深處的多寶塔,是整個建築群的重要标志。

     建築群的背景是剛披上新綠的山巒。

    黝黑的寺院檐柱上則是古樸的朱漆,整體追求自然效果的配色也無可挑剔。

    若隻是白、黑、綠的話會缺少豪華感,而适當的朱色與周圍的自然融合得天衣無縫。

     院内鋪着白色的沙礫,到處都種着松樹群,給人一種恬然的感覺。

     車子停在了剛才并未看見的複式建築的正門前。

    此建築需要仰視才能看清全貌,勾欄和柱子是朱色的。

     當修二有些怯生生地從停下的車子裡走下來時,站在正門前的一名身穿西裝的男子立刻彎着腰靠近過來。

     “您是山邊先生吧?恭候您多時了。

    ” 修二向這名男子點點頭。

     “宗務主任正在等您呢。

    我來給您引路。

    ”對方嚴肅地說道。

    他之所以不苟言笑,或許是為了展現教團的威嚴吧。

     “宗務主任是玉野文雄先生吧?”修二追問了一下。

     “是的。

    請。

    ” 當走進屋内時,修二聽到了身後的車子行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