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恭介起重機操控室屋頂上靠近公路一側的欄杆處支起了三腳架,架好了相機,并相機上固定好了300毫米的長焦鏡頭。

    從那個位置到達地面的直線距離為十五米,而地面上看則是公路以西三十米處,從操作室屋頂到公路相當于一個三角形的斜邊。

    恭介将鏡頭對準路面,定好了拍攝角度,随即又像是追蹤暴走族那樣,左右轉動着長焦鏡頭。

    中野晉一專心緻志地他背後觀察着他的一舉一動。

     相機、鏡頭基本安裝就緒後,恭介回頭對中野說道:“中野先生,您要不要來看一下?” “可以嗎?那就讓我看一下。

    ” 中野稍稍掀起一點黑色裁判帽的帽檐,将眼睛湊相機的取景器上。

     “看上去很近呀。

    公路好像就眼前一樣。

    ”中野提高嗓門說道。

     “路邊有一隻空啤酒罐,對吧?路燈正照着它呢……” “看見了,看見了。

    連啤酒公司的标識都看得一清二楚。

    ” “我暫時以那個位置為中心來考慮構圖,當然了,根據暴走族來了以後的具體情況,也會左右移動,靈活地改變構圖中心。

    ” “哦,是這樣啊。

    可是山鹿先生,這鏡頭不是變焦的吧?” “對,這不是變焦鏡頭。

    我對眼下流行的變焦鏡頭總是不太适應。

    ”恭介對從取景器處移開了臉的中野說道。

     “可是,變焦鏡頭不是更方便一些嗎?” “嗯,确實很方便。

    因為用一個一般的單反相機拍攝的話,就要準備好多個不同焦距的鏡頭,從超廣角鏡到超長焦鏡之類可更換鏡頭都不能少。

    這些鏡頭都要背身上可就費勁了。

    再說,具體情況發生變化後,就要迅速更換各種鏡頭,這也很麻煩。

    而要想省卻這番手腳,就需要三四個安裝着不同鏡頭的照相機。

    這又加重了負擔。

    可盡管這樣,我還是不能完全相信變焦鏡頭。

    ” “那是為什麼呢?據說變焦鏡頭的性能比過去好多了呀。

    ” “據我以往使用變焦鏡頭的經驗來看,它的分辨率比較差。

    盡管變焦鏡頭的性能最近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已經形成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

    而且,變焦過于方便了,反倒使我對它産生了不信任感。

    而普通鏡頭拍出的圖像清晰銳利,值得信賴。

    盡管麻煩了一點,但還是更換鏡頭更令人放心。

    ” “聽您這麼一說,我覺得您跟專業攝影師真是沒什麼兩樣了。

    ” “哪裡。

    倒是專業攝影師最近也用起了變焦鏡頭。

    不過,像古家先生那樣的大家還是不用變焦鏡頭的。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陳舊迂腐的表現,但如今什麼東西都朝着便捷的方向發展的潮流中,我認為這種堅定不移的職業操守是十分可貴的。

    ” “高見。

    實是令人欽佩啊。

    您是古家先生的門生吧?” “古家先生是不收弟子的,我隻是自認為是他的弟子而已。

    ”緊接着恭介又急忙補充了一句,“可話雖如此,古家先生事關評審的問題上,是絕沒有偏心的,絕對公平。

    ” 這番話當然是為了不讓别人對A報“讀者新聞照片”大獎賽的評選産生誤解。

     “古家先生的作品,我也經常雜志上看到。

    最近,他似乎将拍攝對象轉向日本的古典傳統了。

    拍攝古廟、古神社、古典美術品和考古出土的文物或考古遺迹較多。

    ” 中野又請恭介抽煙。

     “不,我自己有。

    ” 恭介将手伸進放着七星牌香煙的口袋中。

     “哎,您别這麼說。

    ” 中野仍給他敬了煙,并用打火機點着了火。

     暴走族未出現的這段時間裡,他們兩人就這樣輕松地閑聊着。

    本來就喜歡抽煙的恭介馬上抽了起來。

    美國煙的香味立刻彌漫開來。

     “關于您剛才提到的古家先生最近的拍攝主題,”恭介噴出一口煙說道“被古典的東西所吸引,或可謂是古家先生的一個轉折點。

    據說但凡成為大家之後,往往老成持重,會将攝影對象轉向古典藝術。

    但古家先生的作品卻并不屬于所謂的淡泊境界。

    豈止淡泊,他正努力從古典器物上發現新的美感,一種與以往的理解并不相同的嶄新的美感。

    所以說非但不淡泊,反而是充滿了活力,極具進取精神的。

    這一點正是我們年輕一輩應該學習的。

    先生和其他的大家是不一樣的。

    他還去青山、六本木一帶的迪斯科舞廳和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