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了一個在鎮上落戶的作家。

    此人雖沒有什麼名氣,但卻是毛姆接觸到的第一個作家,對他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這個作家後來為了躲債而舉家趁着黑夜逃跑的事在鎮上引起了很大的騷動;其人其事日後就成了愛德華·德裡菲爾德的雛形。

    阿爾羅伊·基爾則脫胎于毛姆的同輩作家休·沃爾波爾。

    至于羅西的形象,則是根據作者青年時代的戀人而塑造的。

    毛姆青年時期曾同一個美貌女子有過一段姻緣,後來雖然中斷,但毛姆多年後一直未能忘懷。

    《尋歡作樂》寫成時她已去世。

    這本小說中的角色雖然各有原型,但主要情節卻都是虛構的。

     《尋歡作樂》出版後,不少評論家指責毛姆在書中用愛德華·德裡菲爾德這個人物影射此前不久去世的托馬斯·哈代。

    毛姆否認了這一點。

    他說他筆下的德裡菲爾德與現實生活中的哈代唯一的共同之處隻是兩個人都出身卑微,都曾先後有過兩個妻子而已。

    其實究竟是不是影射哈代這一點并不怎麼重要。

    作者在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原型總來自現實生活,可是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書中的人物與最初給作者提示及啟發的那個人物原型往往已經沒有多少共同之處。

    正如毛姆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ldquo哪個作家都不能憑空創造出一個人物。

    他必須有一個原型作為起點,随後他的想象力就開始發揮作用。

    他把這個人物逐步塑造成形,東一處西一處添上一個他的原型所沒有的特征。

    等他完成以後,他展示在讀者眼前的那個完整的人物形象與最初給他啟發的那個人已無多少相似之處。

    隻有這樣,一個小說家才能賦予他所塑造的人物那種既可信又有說服力的真實性和強度。

    &rdquo 《尋歡作樂》一書通過對&ldquo文壇泰鬥&rdquo德裡菲爾德及其周圍種種人物的描寫揭示了當時英國文學界的種種光怪陸離、可笑可鄙的現象。

    讀者可以從毛姆筆下的作家德裡菲爾德從卑微到顯赫的一生和市儈文人阿爾羅伊·基爾的形象中看到世态的炎涼和某些文人墨客的虛僞、圓滑,但毛姆更加着意刻畫的是書中的女主角羅西。

    羅西是一個性格頗為複雜的女性,她原是一個酒店的女招待,她從不隐晦自己的低微出身,舉止之間毫無矯揉造作的習氣,與僞善世故的德裡菲爾德的第二個妻子和巴頓·特拉福德太太之流形成鮮明的對比。

    她本質純真,心地善良,盡管在男女生活上有些行為不檢,但卻決不是一個驕奢縱欲的人。

    &ldquo她是一個很好的女人。

    我從來沒有見她發過脾氣。

    你想要她把什麼東西給你,隻要開口就行了。

    我從來沒有聽她說過一句對别人不友好的話,她的心地非常善良。

    &rdquo&ldquo她是一個很淳樸的女人。

    她的天性是健康和坦率的。

    她願意讓别人感到快樂。

    &rdquo在整個故事結束前的那一章,阿申登在同阿爾羅伊·基爾和德裡菲爾德的第二個妻子埃米·德裡菲爾德談論羅西時所說的這些話其實也可以給看成是作者對羅西的性格的概括。

    作者通過對她在黑馬廄鎮、倫敦及最後在紐約附近城鎮揚克斯三個時期的描寫使她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從而成為毛姆所有小說中最鮮明生動、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尋歡作樂》也是毛姆藝術上最圓熟完美的作品,整個小說的布局錯落有緻,現實的介紹和過去的回憶相互穿插,叙述線索不時前後往複而不失清晰,在貌似散漫的結構中自有巧妙的安排,口語化的叙述簡潔流暢,文字幹淨利落,其間作者在評論當時文學界的狀況時鋒芒畢露,在模仿茶餘飯後故作正經的客廳談話時更不乏嘲弄挖苦的意味,但是在嘲諷揶揄中卻仍包含着對人的理解和同情,無怪現代英國文學評論家a.c.沃爾德認為《尋歡作樂》是毛姆最出色的小說①,而當代英國女作家和文藝評論家瑪格麗特·德拉布爾也把《尋歡作樂》看作毛姆最才氣橫溢的作品②。

     這個譯本是根據書前冠有作者序言的&ldquo現代叢書&rdquo一九五○年版譯出的,同時也參考了&ldquo企鵝二十世紀經典叢書&rdquo一九七七年的版本。

     葉 尊 二○○三年九月 拙譯自二○○六年初版以來,已有多年。

    現趁重印機會,根據原文重新校讀一過,略微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訂,并将初版時排印方面的脫漏誤植之處悉數改正。

    譯者雖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乖舛訛誤之處恐仍難免,尚祈廣大讀者予以指正。

     葉 尊 二○一一年十月 注釋 ① a.c.沃爾德《二十世紀英國文學:1901&mdash1960》(1964)第59頁。

     ②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主編《牛津英國文學指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