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關燈
小
中
大
在《尋歡作樂》最初出版的時候,報紙上沸沸揚揚地出現了不少議論,因為有些人認為我稱作愛德華·德裡菲爾德的那個人物,寫的就是托馬斯·哈代。
雖然我一再否認,但仍無濟于事。
我對那些前來向我打聽的記者指出我小說中主人公的生活和托馬斯·哈代的生活多麼不同,也沒有什麼用處。
的确,兩個人都是農民家庭出身,兩個人都寫有關英國鄉村生活的小說,兩個人都結過兩次婚,兩個人都是到了老年才成名的。
可是相似之處僅限于此。
我隻見過托馬斯·哈代一次,那是在倫敦的一次晚宴上。
當時按照英國的風俗習慣,女子全都離開了飯廳,留下男人們一邊喝着紅葡萄酒、咖啡和白蘭地,一邊談論國家大事。
我發現自己正坐在哈代身旁,我們一起談了一會兒。
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他,他的兩位太太我都不認識。
我想他的頭一位太太是英國聖公會一個職位不高的聖職人員的女兒,而不像本書中的羅西那樣是一個酒店女招待。
我從來沒有到他家拜訪過。
其實,除了從他的作品中知道的那一點兒情況外,我對他一無所知。
我早忘了那次我們談了些什麼,隻記得我離開的時候所得到的印象是他是一個身材矮小、頭發花白的人,看上去神情疲憊,一副落落寡合的樣子。
雖然他在這樣一個場面盛大的宴會上一點都不感到局促不安,但是他也并不怎麼特别關心,好像他隻是在戲院裡看戲的一名觀衆。
女主人可以說是一個專事結交社會名流的人,我猜哈代之所以接受了她的邀請,隻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不失禮節地予以回絕。
他身上當然一點也沒有德裡菲爾德晚年所獨具的那種略微有點兒奇特的、粗俗的生活态度。
我想記者們之所以認為我筆下的這個人物是托馬斯·哈代,隻是因為我寫本書的時候哈代正好剛去世不久。
不然,他們可能同樣輕易地就會想到丁尼生①或梅瑞狄斯②。
我曾經得到機會,看見一些聲名顯赫的老作家如何接受他們的仰慕者所表示的敬意。
我在一旁觀察他們的時候,常常暗自尋思,不知在這種時刻他們心中是否會回想起他們默默無聞、動蕩不定的青年時代,不知他們看到那些帶着崇拜的神色兩眼迷離地瞅着他們的女子,或者神情嚴肅地聽着那些樣子熱切的年輕男子告訴他們說他們的作品對自己産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時,他們是否會暗自好笑,并且饒有興味地琢磨着要是這些仰慕者知道了他們全部的真情實況,究竟會說點兒什麼。
我暗自尋思,不知他們對自己受到的那種尊崇景仰的待遇是否有時會變得很不耐煩。
我也暗自尋思,不知他們對自己被奉若神明是否心裡感到美滋滋的。
有時候,他們顯然确實感到美滋滋的。
有天晚上在拉帕洛③,我和馬克斯·比爾博姆④一起吃飯,他提議我們去見見正在那兒盤桓的格哈特·霍普特曼⑤。
格哈特·霍普特曼是一個如今也許已經被人忘卻的德國劇作家,當時卻享有盛名。
我們發現他高高地坐在那家旅館客廳裡的一把扶手椅上,那是一個一頭白發的老人,生着一張有點發紅、特别光溜的臉。
在人們為了舉辦社交音樂會而租用的一大圈鍍金的小椅子上坐了大約二十個人,大部分是男人,他們正全神貫注地在聽他講話。
我們等着他講完,好闖進圈子去和他打招呼。
等他講完話,傳來了一陣低低的啧啧稱賞的聲音。
我們走上前去,那個大人物揮手和我們打招呼,命人端椅子來請我們坐下。
兩個年輕人連忙去拿椅子;那個圈子擴大了,把我們都包括在内。
我們互相寒暄了幾句,但是顯而易見,我和馬克斯·比爾博姆的到來使周圍的那群人覺得很不自在。
客廳裡一片寂靜。
那些神情熱切的年輕人滿懷期望地注視着那個有名的作家。
寂靜并沒有給打破。
寂靜變得令人局促不安。
最後有個機靈的小夥子向他提了一個問題。
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在扶手椅上坐定,以一種在我看來似乎沒有必要的長度回答了那個問題。
等他講完後,又傳來一陣低低的表示敬意的贊歎聲。
我給馬克斯·比爾博姆遞了個眼色,于是我們起身告辭。
當然,格哈特&
雖然我一再否認,但仍無濟于事。
我對那些前來向我打聽的記者指出我小說中主人公的生活和托馬斯·哈代的生活多麼不同,也沒有什麼用處。
的确,兩個人都是農民家庭出身,兩個人都寫有關英國鄉村生活的小說,兩個人都結過兩次婚,兩個人都是到了老年才成名的。
可是相似之處僅限于此。
我隻見過托馬斯·哈代一次,那是在倫敦的一次晚宴上。
當時按照英國的風俗習慣,女子全都離開了飯廳,留下男人們一邊喝着紅葡萄酒、咖啡和白蘭地,一邊談論國家大事。
我發現自己正坐在哈代身旁,我們一起談了一會兒。
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他,他的兩位太太我都不認識。
我想他的頭一位太太是英國聖公會一個職位不高的聖職人員的女兒,而不像本書中的羅西那樣是一個酒店女招待。
我從來沒有到他家拜訪過。
其實,除了從他的作品中知道的那一點兒情況外,我對他一無所知。
我早忘了那次我們談了些什麼,隻記得我離開的時候所得到的印象是他是一個身材矮小、頭發花白的人,看上去神情疲憊,一副落落寡合的樣子。
雖然他在這樣一個場面盛大的宴會上一點都不感到局促不安,但是他也并不怎麼特别關心,好像他隻是在戲院裡看戲的一名觀衆。
女主人可以說是一個專事結交社會名流的人,我猜哈代之所以接受了她的邀請,隻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不失禮節地予以回絕。
他身上當然一點也沒有德裡菲爾德晚年所獨具的那種略微有點兒奇特的、粗俗的生活态度。
我想記者們之所以認為我筆下的這個人物是托馬斯·哈代,隻是因為我寫本書的時候哈代正好剛去世不久。
不然,他們可能同樣輕易地就會想到丁尼生①或梅瑞狄斯②。
我曾經得到機會,看見一些聲名顯赫的老作家如何接受他們的仰慕者所表示的敬意。
我在一旁觀察他們的時候,常常暗自尋思,不知在這種時刻他們心中是否會回想起他們默默無聞、動蕩不定的青年時代,不知他們看到那些帶着崇拜的神色兩眼迷離地瞅着他們的女子,或者神情嚴肅地聽着那些樣子熱切的年輕男子告訴他們說他們的作品對自己産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時,他們是否會暗自好笑,并且饒有興味地琢磨着要是這些仰慕者知道了他們全部的真情實況,究竟會說點兒什麼。
我暗自尋思,不知他們對自己受到的那種尊崇景仰的待遇是否有時會變得很不耐煩。
我也暗自尋思,不知他們對自己被奉若神明是否心裡感到美滋滋的。
有時候,他們顯然确實感到美滋滋的。
有天晚上在拉帕洛③,我和馬克斯·比爾博姆④一起吃飯,他提議我們去見見正在那兒盤桓的格哈特·霍普特曼⑤。
格哈特·霍普特曼是一個如今也許已經被人忘卻的德國劇作家,當時卻享有盛名。
我們發現他高高地坐在那家旅館客廳裡的一把扶手椅上,那是一個一頭白發的老人,生着一張有點發紅、特别光溜的臉。
在人們為了舉辦社交音樂會而租用的一大圈鍍金的小椅子上坐了大約二十個人,大部分是男人,他們正全神貫注地在聽他講話。
我們等着他講完,好闖進圈子去和他打招呼。
等他講完話,傳來了一陣低低的啧啧稱賞的聲音。
我們走上前去,那個大人物揮手和我們打招呼,命人端椅子來請我們坐下。
兩個年輕人連忙去拿椅子;那個圈子擴大了,把我們都包括在内。
我們互相寒暄了幾句,但是顯而易見,我和馬克斯·比爾博姆的到來使周圍的那群人覺得很不自在。
客廳裡一片寂靜。
那些神情熱切的年輕人滿懷期望地注視着那個有名的作家。
寂靜并沒有給打破。
寂靜變得令人局促不安。
最後有個機靈的小夥子向他提了一個問題。
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在扶手椅上坐定,以一種在我看來似乎沒有必要的長度回答了那個問題。
等他講完後,又傳來一陣低低的表示敬意的贊歎聲。
我給馬克斯·比爾博姆遞了個眼色,于是我們起身告辭。
當然,格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