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帕洛馬爾休假 第二章 在庭院裡
關燈
小
中
大
處,使之成為靜谧環境背景的一部分,時而集中注意力區分它,把它分成單個語句,并按其複雜程度将它們順序歸納成以下幾類:單音符啾啾短鳴,一短一長雙音符啁哳顫鳴,嘁嘁喳喳短而顫的啭鳴,咕咕哼鳴,一串音符連續的或急起急停式的啭鳴,變調式的婉鳴,等等。
帕洛馬爾先生隻會進行這種比較概括的分類,不像有些人,隻要聽到一聲鳥鳴,就能指出這是什麼鳥在啭鳴。
他為自己的無知深感内疚。
依靠聲音直接傳授的知識,一旦丢失便不可能重新獲得,也不可能重新傳播,而人類正在征服的新的知識領域卻不能彌補這種損失,因為任何書籍也不傳授人們在孩童時代直接依靠耳朵和眼睛留心鳥兒的啭鳴與飛行獲得的知識。
帕洛馬爾先生決不迷信精确的術語與分類,他甯可不甚準确但始終不渝地去注意聲音的響度、音高以及混成的即不能區分的聲音,現在他也許會做出相反的選擇,因為鳥語在他腦海裡喚醒的思路,使他覺得他這一生失掉了許多良機。
在各種鳥語之中,烏鸫的啭鳴别具一格,不可能與别的鳥鳴混淆。
有兩隻烏鸫傍晚時飛到這裡來,它們一定是夫妻一對,也許去年就是一對,往年也是一對。
每天傍晚,帕洛馬爾先生聽到一聲雙音符的啭鳴,仿佛聽見什麼人來到時發出的信号,總要擡起頭來四處搜尋,看看誰在召喚他;但他會立即想起,該是烏鸫飛臨的時刻了。
他很快就能發現它們在草地上行走。
看它們模仿人走路的樣子,仿佛它們真正的使命就是做陸地上的雙足動物。
烏鸫的啭嗚有個特點,像人打的口哨,像這樣一個人打的口哨:他雖不善于打口哨,卻由于某種充分的理由非要打口哨不可;他過去從未打過口哨,這次打一下以後也不想再打口哨了。
這次打口哨時,他态度堅定、謙恭、和藹可親,深信不會引起聽哨人的反感。
第一聲啭嗚之後又傳來第二聲啭鳴(仍由那隻烏鸫或由它的伴侶發出的啭鳴),仍然像一個第一次想到打口哨的人吹的口哨。
如果這是兩隻鳥兒在對話,那麼它們在每句話之後都要進行很長時間的思索。
它們是在對話呢,還是每隻烏鸫僅僅為自己啭鳴,并非為它的同伴?不論它們是在對話還是在為自己啭鳴,這前後兩句話是一問一答(對夥伴的回答或者對自己的回答)呢,還是重申同一件事情(如我在這裡,我們屬于同一物種、同—性别,來自同一故鄉)?也許這同一句鳥語的涵義在于它是由不同的鳥喙發出的,在于兩次發聲之間持續的那段沉默。
或者說它們對話是向對方說明“我在這裡”,而中間沉默的時間表示“還”的意思,仿佛在說,“我還在這裡,我仍然在這裡。
”如果它們對話的含義不在啭鳴本身而在于中間的停頓,那末停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烏鸫不是通過啭鳴而是通過沉默互相溝通,那麼它們溝通的是什麼呢?啭鳴在這種情形下仿佛成了标點符号,成了玩橋牌時‘一”(不叫)、“二”(止叫)。
沉默從表面上看都是一樣的,其實它可以表達上百個不同的意圖;啭鳴當然也有同樣的功效。
通過沉默講話或通過啭鳴講話,都是可能的,問題在于相互理解。
也可能它們誰也無法理解誰,因為每隻烏鸫都以為自己給自己的啭鳴賦予了某個基本含義,但是這個含義隻有它自己才明白;它的夥伴回答它,夥伴的回答卻與它剛講那句話毫無聯系。
這場對話就像聾子之間的對話,談話的内容既無開頭又無結尾。
人類的對話是否與鳥兒的對話不同呢?帕洛馬爾夫人也在院子裡,在給草坪上的婆婆納澆水。
她說:“喏,在那兒!”假若她的丈夫正在觀察烏鸫,這就是一句多餘的話;假若她的丈夫并未觀看烏 那麼這就是一句令人難以理解的話。
她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确立她先于丈夫而觀察烏這種關系,并重申她多次觀察後得出的結論——它們必定在此時出現(事實上是她首先發現烏鸫,是她首先向丈夫指出烏鸫的這一習慣)。
——噓!——帕洛馬爾先生說,表面上看似乎為了制止夫人大聲講話,驚着烏鸫(其實這也是無意義的,因為這時烏鸫夫婦現在已經習慣帕洛馬爾夫婦的存在與講話聲了),其實是為了抑制夫人的優越感并表明他對烏鸫的關懷遠遠勝過夫人。
—這時帕洛馬爾夫人說:“打昨天起就幹了。
”她是指正在澆水的草坪土壤幹了。
這句話也是多餘的。
她通過改變話題繼續講話
帕洛馬爾先生隻會進行這種比較概括的分類,不像有些人,隻要聽到一聲鳥鳴,就能指出這是什麼鳥在啭鳴。
他為自己的無知深感内疚。
依靠聲音直接傳授的知識,一旦丢失便不可能重新獲得,也不可能重新傳播,而人類正在征服的新的知識領域卻不能彌補這種損失,因為任何書籍也不傳授人們在孩童時代直接依靠耳朵和眼睛留心鳥兒的啭鳴與飛行獲得的知識。
帕洛馬爾先生決不迷信精确的術語與分類,他甯可不甚準确但始終不渝地去注意聲音的響度、音高以及混成的即不能區分的聲音,現在他也許會做出相反的選擇,因為鳥語在他腦海裡喚醒的思路,使他覺得他這一生失掉了許多良機。
在各種鳥語之中,烏鸫的啭鳴别具一格,不可能與别的鳥鳴混淆。
有兩隻烏鸫傍晚時飛到這裡來,它們一定是夫妻一對,也許去年就是一對,往年也是一對。
每天傍晚,帕洛馬爾先生聽到一聲雙音符的啭鳴,仿佛聽見什麼人來到時發出的信号,總要擡起頭來四處搜尋,看看誰在召喚他;但他會立即想起,該是烏鸫飛臨的時刻了。
他很快就能發現它們在草地上行走。
看它們模仿人走路的樣子,仿佛它們真正的使命就是做陸地上的雙足動物。
烏鸫的啭嗚有個特點,像人打的口哨,像這樣一個人打的口哨:他雖不善于打口哨,卻由于某種充分的理由非要打口哨不可;他過去從未打過口哨,這次打一下以後也不想再打口哨了。
這次打口哨時,他态度堅定、謙恭、和藹可親,深信不會引起聽哨人的反感。
第一聲啭嗚之後又傳來第二聲啭鳴(仍由那隻烏鸫或由它的伴侶發出的啭鳴),仍然像一個第一次想到打口哨的人吹的口哨。
如果這是兩隻鳥兒在對話,那麼它們在每句話之後都要進行很長時間的思索。
它們是在對話呢,還是每隻烏鸫僅僅為自己啭鳴,并非為它的同伴?不論它們是在對話還是在為自己啭鳴,這前後兩句話是一問一答(對夥伴的回答或者對自己的回答)呢,還是重申同一件事情(如我在這裡,我們屬于同一物種、同—性别,來自同一故鄉)?也許這同一句鳥語的涵義在于它是由不同的鳥喙發出的,在于兩次發聲之間持續的那段沉默。
或者說它們對話是向對方說明“我在這裡”,而中間沉默的時間表示“還”的意思,仿佛在說,“我還在這裡,我仍然在這裡。
”如果它們對話的含義不在啭鳴本身而在于中間的停頓,那末停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烏鸫不是通過啭鳴而是通過沉默互相溝通,那麼它們溝通的是什麼呢?啭鳴在這種情形下仿佛成了标點符号,成了玩橋牌時‘一”(不叫)、“二”(止叫)。
沉默從表面上看都是一樣的,其實它可以表達上百個不同的意圖;啭鳴當然也有同樣的功效。
通過沉默講話或通過啭鳴講話,都是可能的,問題在于相互理解。
也可能它們誰也無法理解誰,因為每隻烏鸫都以為自己給自己的啭鳴賦予了某個基本含義,但是這個含義隻有它自己才明白;它的夥伴回答它,夥伴的回答卻與它剛講那句話毫無聯系。
這場對話就像聾子之間的對話,談話的内容既無開頭又無結尾。
人類的對話是否與鳥兒的對話不同呢?帕洛馬爾夫人也在院子裡,在給草坪上的婆婆納澆水。
她說:“喏,在那兒!”假若她的丈夫正在觀察烏鸫,這就是一句多餘的話;假若她的丈夫并未觀看烏 那麼這就是一句令人難以理解的話。
她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确立她先于丈夫而觀察烏這種關系,并重申她多次觀察後得出的結論——它們必定在此時出現(事實上是她首先發現烏鸫,是她首先向丈夫指出烏鸫的這一習慣)。
——噓!——帕洛馬爾先生說,表面上看似乎為了制止夫人大聲講話,驚着烏鸫(其實這也是無意義的,因為這時烏鸫夫婦現在已經習慣帕洛馬爾夫婦的存在與講話聲了),其實是為了抑制夫人的優越感并表明他對烏鸫的關懷遠遠勝過夫人。
—這時帕洛馬爾夫人說:“打昨天起就幹了。
”她是指正在澆水的草坪土壤幹了。
這句話也是多餘的。
她通過改變話題繼續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