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往日
關燈
小
中
大
(1953年)
我常常收到青年詩人附上他們處女作的信。
他們所用的意象和音律就是流行的幾種形式,極少有人試試以其他方式寫詩,幾十年來沒有一個青年詩人像四十年前羅伯特·瓦爾澤或特拉克爾年輕時那樣,以自己固執的、獨一無二的新面貌讓我感到驚喜。
當然,收到年輕人詩頁的老人也已不再好奇、不再容易感動了,他一年收到上千首新詩,像個已吃得飽飽感到疲倦的客人,耐心地坐在飯桌上,而一道道的菜還在上。
收到的詩中也有音調不錯、結構完整、思想高尚的,幾乎接近歌德,接近格奧格,接近裡爾克。
其他的則都是一式的幼稚無助:将一個散文句子分成好幾行,每行兩三個字,完全是一種圖示法,藝術上談不上什麼,但對于作者思路所設的限制卻比那些完美詩句少得多。
在這些模仿的詩中我們常可看出被模仿的是哪位詩人,是哪一首詩。
讀着這樣詩的老作家常會搖頭感歎,不明白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直接、如此幼稚地去模仿,他們怎麼不知道人家一下子就能看出來龍去脈。
他們不但從他們崇拜的詩人那兒借用了音律、語氣、詞彙,就連内容和情調也抄襲過來。
我搖着頭認定年輕人真是毫無所知、毫無顧慮,他們被好詩吸引,如此着迷,竟然将人家已寫過的東西盡可能相似地再寫一遍。
當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大搖其頭的時候,他們一般都忘記自己年輕時是什麼模樣。
當我一會兒帶點同情、帶點幽默,一會兒又有點不滿地看着那許多的格奧格們、裡爾克們和特拉克爾們時,我也是這樣。
不過,上了年歲的人有時也還能學。
這是我近幾日出乎意料地經曆到的。
在阿德蕾的遺物中有一張小紙條,上面的一首詩顯出我少年時代的筆迹,他們寄給我了。
這是六十年前的事了,詩是我十六歲時寫了送給我姐姐的。
沒有題目,詩句如下: 海浪複歸平靜, 岸上的鳥兒也都栖隐, 水妖彈起了豎琴, 小舟裡的漁夫正凝神靜聽。
松樹低垂着樹枝, 風已把力氣吹盡, 小鎮漆黑一片,惟有山崖上 聳立着燈塔,孤孤伶伶。
遠海上,船兒悠悠駛行, 載着滿艙的财富寶藏, 多少顆懷鄉的心 安息在霧氣籠罩的船上。
此刻一切是那麼平靜, 可是不久風浪就要蘇醒&mdash&mdash 啊天主,請與流浪的人同在, 請做領我們越過夜的帶路人! 讀到自己的詩,我感到很驚愕。
我曾經帶着感觸和詫異的心情讀過多少少年人的詩,雖然我能夠分辨它們形式上的優劣,我卻無法身曆其境地感受他們的天真和他們模仿的樂興。
現在,我自己少年時代寫的詩就放在眼前,拿它與現在年輕人随便哪首詩相比的話,它至少也一樣沒有創意,沒有自己的特色,也是學來的。
今天的年輕人至少還從他們的崇拜者如格奧格、裡爾克、羅爾克或本恩那兒努力學到一點兒表現上的風格,而我則循着艾興多夫的路子走,他雖是個偉大而虔誠的詩人,卻不講究詩句的構造和措辭。
我的詩整個兒借用他的東西,用他簡單易學的格律,用他的景象和人物&mdash&mdash水手、航行中的船隻,用他虔誠的結尾。
那時我從未見過航行中的船或霧中的大海和海洋的波濤,沒有見過燈塔,沒有聽過水手的琴聲,也不曾想過在夜晚祈求上帝保護漂泊的人。
如果以同樣的眼光來看不相識青少年的詩和我自己當時的詩,那麼我的詩也完完全全是仿制品,既不真實,也沒有創造性,可說是欺人之談。
我必須向無數青少年請求原諒,并且承認,我初時的寫作和他們完全一樣。
把人家講過的話再講一遍,用濫的形式再拿來用,用别人的詞彙,學人家的音調,詩寫得不好,詩裡面也沒有真正的經曆和自己的思想。
拿着那首詩,我既羞愧,又難過。
但是,拿在我手上的畢竟并非僅僅是一首一文不值的詩。
這詩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羞愧和沮喪,它還給我帶來其他更好的東西,帶來心靈的波動,使我似乎又找到少年時的自己。
光是紙張本身就充滿魅力。
它是一種相當牢固堅實的紙,帶點淺紅色,我立刻就認出它,我童年至少年時畫畫寫字,除了不得已時用包裝紙的邊角料和信封的反面,經常用的便是這種紙了,它是當時店裡最便宜的紙張,就是所謂的草稿紙,一分錢可以買兩大對開張,那幾年裡,每當生日和聖誕節,我要的禮物單上總有它。
越多越好,當我逐漸少畫而多寫時,我就更加節
他們所用的意象和音律就是流行的幾種形式,極少有人試試以其他方式寫詩,幾十年來沒有一個青年詩人像四十年前羅伯特·瓦爾澤或特拉克爾年輕時那樣,以自己固執的、獨一無二的新面貌讓我感到驚喜。
當然,收到年輕人詩頁的老人也已不再好奇、不再容易感動了,他一年收到上千首新詩,像個已吃得飽飽感到疲倦的客人,耐心地坐在飯桌上,而一道道的菜還在上。
收到的詩中也有音調不錯、結構完整、思想高尚的,幾乎接近歌德,接近格奧格,接近裡爾克。
其他的則都是一式的幼稚無助:将一個散文句子分成好幾行,每行兩三個字,完全是一種圖示法,藝術上談不上什麼,但對于作者思路所設的限制卻比那些完美詩句少得多。
在這些模仿的詩中我們常可看出被模仿的是哪位詩人,是哪一首詩。
讀着這樣詩的老作家常會搖頭感歎,不明白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直接、如此幼稚地去模仿,他們怎麼不知道人家一下子就能看出來龍去脈。
他們不但從他們崇拜的詩人那兒借用了音律、語氣、詞彙,就連内容和情調也抄襲過來。
我搖着頭認定年輕人真是毫無所知、毫無顧慮,他們被好詩吸引,如此着迷,竟然将人家已寫過的東西盡可能相似地再寫一遍。
當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大搖其頭的時候,他們一般都忘記自己年輕時是什麼模樣。
當我一會兒帶點同情、帶點幽默,一會兒又有點不滿地看着那許多的格奧格們、裡爾克們和特拉克爾們時,我也是這樣。
不過,上了年歲的人有時也還能學。
這是我近幾日出乎意料地經曆到的。
在阿德蕾的遺物中有一張小紙條,上面的一首詩顯出我少年時代的筆迹,他們寄給我了。
這是六十年前的事了,詩是我十六歲時寫了送給我姐姐的。
沒有題目,詩句如下: 海浪複歸平靜, 岸上的鳥兒也都栖隐, 水妖彈起了豎琴, 小舟裡的漁夫正凝神靜聽。
松樹低垂着樹枝, 風已把力氣吹盡, 小鎮漆黑一片,惟有山崖上 聳立着燈塔,孤孤伶伶。
遠海上,船兒悠悠駛行, 載着滿艙的财富寶藏, 多少顆懷鄉的心 安息在霧氣籠罩的船上。
此刻一切是那麼平靜, 可是不久風浪就要蘇醒&mdash&mdash 啊天主,請與流浪的人同在, 請做領我們越過夜的帶路人! 讀到自己的詩,我感到很驚愕。
我曾經帶着感觸和詫異的心情讀過多少少年人的詩,雖然我能夠分辨它們形式上的優劣,我卻無法身曆其境地感受他們的天真和他們模仿的樂興。
現在,我自己少年時代寫的詩就放在眼前,拿它與現在年輕人随便哪首詩相比的話,它至少也一樣沒有創意,沒有自己的特色,也是學來的。
今天的年輕人至少還從他們的崇拜者如格奧格、裡爾克、羅爾克或本恩那兒努力學到一點兒表現上的風格,而我則循着艾興多夫的路子走,他雖是個偉大而虔誠的詩人,卻不講究詩句的構造和措辭。
我的詩整個兒借用他的東西,用他簡單易學的格律,用他的景象和人物&mdash&mdash水手、航行中的船隻,用他虔誠的結尾。
那時我從未見過航行中的船或霧中的大海和海洋的波濤,沒有見過燈塔,沒有聽過水手的琴聲,也不曾想過在夜晚祈求上帝保護漂泊的人。
如果以同樣的眼光來看不相識青少年的詩和我自己當時的詩,那麼我的詩也完完全全是仿制品,既不真實,也沒有創造性,可說是欺人之談。
我必須向無數青少年請求原諒,并且承認,我初時的寫作和他們完全一樣。
把人家講過的話再講一遍,用濫的形式再拿來用,用别人的詞彙,學人家的音調,詩寫得不好,詩裡面也沒有真正的經曆和自己的思想。
拿着那首詩,我既羞愧,又難過。
但是,拿在我手上的畢竟并非僅僅是一首一文不值的詩。
這詩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羞愧和沮喪,它還給我帶來其他更好的東西,帶來心靈的波動,使我似乎又找到少年時的自己。
光是紙張本身就充滿魅力。
它是一種相當牢固堅實的紙,帶點淺紅色,我立刻就認出它,我童年至少年時畫畫寫字,除了不得已時用包裝紙的邊角料和信封的反面,經常用的便是這種紙了,它是當時店裡最便宜的紙張,就是所謂的草稿紙,一分錢可以買兩大對開張,那幾年裡,每當生日和聖誕節,我要的禮物單上總有它。
越多越好,當我逐漸少畫而多寫時,我就更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