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的巡禮 12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八五六年的春夏之交,阿爾蒂爾似乎是在蒙斯跟他的嶽父特魯瓦總督住了幾個月之後,終于帶着太太瑪蒂爾德和他們頭生的女兒小伊薩貝爾到蘇阿雷安家。
瑪蒂爾德又懷孕了,十一月份她在蘇阿雷産下一個男孩,取名費爾迪南,但幼年就夭折了。
按照我兒時仍舊流行的風俗習慣,阿爾蒂爾先生和瑪蒂爾德太太在一個裝飾着青枝綠葉的拱門和表示歡迎的橫幅底下穿過家裡的栅欄門。
一九一〇年左右在佛蘭德法語區,即使才離家三個月也至少要有這麼個儀式。
阿爾蒂爾是個纨绔子弟,如今還有這個時期的一幅華麗的肖像,他身穿大禮服,打着質地貴重的領結。
與他相對的是面容清瘦的瑪蒂爾德,穿着撐開的曳地長裙和大袒胸的禮服,然而這畫像并不能告訴我們更多的東西。
更晚一些時候畫了一幅瑪蒂爾德的很優秀的肖像,不那麼奢華富麗,表現出了一位面色白裡透紅的可愛少婦,長着濃密的微顯紅光的金色秀發,可以看到被我變賣掉的箍發的镯子。
她一臉笑容,又有些調皮。
那天晚上,這對年輕夫婦大概很早就向他們的房間走去,盡管還不到季節,房裡早就生了火,以抵禦長期無人居住的陰冷氣息。
阿爾蒂爾從他母親弗洛爾手裡繼承了蘇阿雷的城堡,大概弗洛爾辦完婚禮以後就不住在這裡,她逝世以後也從來沒有人在這兒住。
搬家時的氣氛往往像要舉行野餐一樣,仆役們大概用了許多時間才打開裝着帽子的紙盒以及裝着卧具和方便食品的箱籠包袱。
小伊薩貝爾睡得正熟。
阿爾蒂爾先生在蘇阿雷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四年,搬來以後的第十七年,瑪蒂爾德生了她的第十個孩子,産後過了十四個月就死在這裡。
蘇阿雷,或者說我的外祖父母在那裡生活了一輩子的博維裡城堡,四分之三世紀以前就不存在了。
從一張褪了色的照片上我可以看到住宅的主體,兩邊的小角樓和排成直角的下房。
從保存到如今的紀念物裡,可以發現阿爾蒂爾和瑪蒂爾德給這所宅子添置了一大批流行的家具。
黃檀木的屏風和紅木的桌椅都帶着繁複的镂空雕飾。
但是,這古老的宅邸還存留着讓人驚異的東西。
十五年以前,我踏上這别墅的水泥樓梯,風格已完全像個海濱浴場,不再有當年紳士宅邸的景象,房東的女兒來接待我,那是個可愛的人兒,哀歎着十九世紀末的俗氣。
她在一個相冊裡找到了老房鼎盛時期的照片,就是要拆房前拍的。
厚實的木材讓人想起天主教堂的房梁。
城堡遺留下來的椽檩像大樹枝條般縱橫交錯,底下有中世紀的豬群在漫步。
當年阿爾蒂爾先生和瑪蒂爾德太太的孩子們,以及在他們以前的德裡雍家的小孩們,穿着綴有花邊的長褲,也一定在這裡玩耍過。
下雨天,他們玩藏貓貓,彼此吓唬,假裝在樹林裡迷了路,他們的叫聲與小鳥的鳴啭相互應答着。
我把相片簿還給那小姐,跟她一起對這麼美麗的房屋被拆毀了表示惋惜。
讓我們盡力回憶一下一八五六年到一八七三年這所房子的情況。
不僅是要取得經驗,這經驗永遠有效,可以說還占據着過去的某一個角落;更重要的是想從穿着大禮服的先生和身系曳地長裙的太太那裡,探索到我們仍然感覺到其後果的那錯綜複雜的原因,在我們的眼裡,他們隻不過是那個時代人類的樣品,我們要從他們身上找出與我們不同的或盡管表面不盡然其實與我們相似的特征。
首先,他們像庇護九世教皇長期治下死心塌地的信衆一樣,都是優秀的天主教徒,在這個國家裡盛行着耶稣會的虔誠和洛可可風,它們的特點就是遵奉死硬的教條,同時又追求反對宗教改革的幾乎是世俗的舒适惬意。
他們常看的報紙是帶有天主教色彩的。
聖誕前四周的将臨期、四旬齋、聖誕節、複活節、諸聖瞻禮節和諸靈節與四季的循環以及家庭的婚喪慶吊,共同構成生活中的節律。
上午做早禱,下午做晚課,晚上還要到村裡的教堂去參加瞻禮。
梳洗打扮得齊齊楚楚到教堂去,占了每個星期日的大部分時間,除非是宣布在那慕爾要舉行大規模的宗教音樂集會。
對于有産階級來說,這種天主教的思想意識,還沒有完全成為團結的信号和後來的進攻武器。
然而,當天主教徒,就是當保守主義者,這兩個詞密不可分。
在這些人身上,畢恭畢敬地完成宗教義務源自對慣有體制的尊敬,然而又滲入了某些冷漠和一種小心翼翼或者模模糊糊的懷疑态度。
死亡的時候自然應當在聖教廷的聖母面前虔誠地忏悔,家裡人聽得清清楚楚,訃告上也寫得明明白白,即便是意外暴卒來不及找神甫或是發生了極為例外的醜聞,死者拒絕接受臨終的聖事。
衆所周知,女人總是特别容易接受祈禱所給予的溫暖。
他們的宗教教育和神學知識都處在極低的水平,對于宗教的了解并不完全來自教士,更多的出自神秘主義的沖動。
阿爾蒂爾先生和瑪蒂爾德太太也許從來沒有和一個新教徒或者猶太人打過交道,這是他們懷着不信任遠遠眺望到的人。
對于具有自由思想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以為那些人比無神論者更為粗俗。
人們猜想,完全沒有信仰的人是不可想象的,這樣的人假充好漢,在死亡面前就會後悔了。
他們不大讀《福音書》,隻糊裡糊塗地在祭壇底下聽過其中的零星段落。
淡而無味的、誘導無限崇拜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幾乎成了瑪蒂爾德唯一的精神食糧。
人們時常談論好心的上帝,卻很少論及作為神的上帝。
這個好心的上帝包括對于兒時房間的記憶,最初家庭的軌迹,上帝就像家長那樣掌握着兒子的生死大權,當他打雷時,就是在威脅警告,他照顧善良的人,責罰兇惡的人。
但往日裡的經曆也證明了相反的情況:家裡遭受了大災小禍,全都是上帝的意志。
上帝按照他的願望創造了世界,打消了這些資産者基督徒推動任何社會進步和改革的意圖。
在孩子們的眼裡,上帝是介于民間故事和神話之間的人物,跟穿着寬袖長袍,戴着教皇的三重冠,長着一部大胡子的聖尼古拉沒有什麼區别。
如果他們很乖,這上帝就會在十二月六号給他們帶來糖果。
大家隻看到耶稣基督的兩種面貌:在馬廄裡的可愛嬰兒和銀質或象牙的基督受難像,但那上面沒有一點中世紀受難像上那種攝人心魄的痛苦迹象。
耶稣是幹幹淨淨地接受了酷刑,沒有淋漓的鮮血,沒有臨終的痙攣。
大家都知道他是為了拯救世界而死的,但隻有幾個具有沉思天分并且出奇虔誠的信徒,或者被聽忏悔的神甫仔細引導的人,才能努力體會到基督犧牲自己的悲劇意義。
人們不斷地提醒孩子,每人都有個守護的天使護衛着他的睡眠,孩子調皮搗蛋,守護天使就要譴責,萬一小男孩兒犯了手淫的罪,天使就哭泣了。
但這潔白光輝的形象随着乳牙、圍嘴兒和小學生的護巾一起消失了。
而成年人再也不會想到在他們的身旁還有個沉默無言但比他們自己更純潔的天使關注着他們。
瑪蒂爾德的孩子們大概的确是小天使,他們昙花一現又消失了,但如果她誠心誠意地以為孩子們會在天上保護她,從而得到安慰,那她準是個瘋子。
純潔的聖母是最慈悲的,在天上的神靈中人們更多地是對她呼籲。
在那幾年裡,人們對她的無玷受孕談得很多,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徒都不再去論證馬利亞在生理上是不是還有童貞,明智的教士也不再枉費唇舌去解釋這隻意味着聖母決沒有生活本身固有的外來或内部的惡,并無其他含意。
久而久之,心懷好意但卻不知趣的人和死摳字眼的白癡改變了這微言大義的内涵,就好像懷疑論者和開玩笑的人談論起别的問題時那樣。
有些家庭很願意把他們的女兒獻給上帝(并不是每個女兒都嫁得出去),但是如果讓一個兒子進教會當神職人員,大家就會感到是個重大的犧牲。
在小人物看來,家裡出了個教士,是在精神上有了優勢,也帶來社會地位的上升。
在神學院的學生中,農民的兒子比财主的兒子比例大得多。
村子裡的本堂神甫的社會地位勉強比醫生高一點,有的時候連醫生都不如。
每個星期日,人們按時請他吃晚飯,人們是通過他的手來接納上帝,但總帶着某些纡尊降貴的意味,說到底,他爸爸也是他這麼個社會地位的人。
但真正的神靈是人們日日夜夜發自内心去崇拜的,不這樣自己就覺得不行,人們不可能觸犯這種神靈的律法,這樣的神靈甚至也用不着人們去信仰或崇拜。
真正的神靈是掌管錢櫃的神祇普路托斯;羅馬人信奉的守護地界的戴爾默大神;酩酊大醉的普裡阿普斯,新娘子秘密崇拜的神靈,他的職權在于讓一切行動都合理;護衛産房的魯西娜女神,最後,說得盡量遠一些,然而在服喪期間和承繼的系統之内無處不在的送終女神,專管喪葬的利比提娜。
瑪蒂爾德太太是魯西娜的婢女。
您想一想,在這個多子女的家庭裡,在正常分娩中又加上好幾次流産,在那個時期,産後的謝神感恩意味着長長的六個星期休息(隻有農婦才在分娩幾天之後馬上開始幹活,這證明當時平民百姓中的女人是很結實的)。
在十八年的婚姻生活中,有十多年瑪蒂爾德太太在侍奉這位繁衍生殖的女神。
十年的時間她一天天地數着日子,自問是不是“懷上了”,要忍受懷孕這小小的不便,而當時她在俄國的同代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杜麗覺得懷孕比生孩子還要難受。
前面的孩子無論是死是活,她要用他們穿過的舊衣服來為新生兒準備襁褓衣物,更為隐蔽的一件事就是在一個抽屜裡放好她自己死後的穿戴裝裹,惴惴地别上遺囑,防備着這次分娩時上帝把她召回去。
考驗結束後,她又重新等待着看到“某些迹象”,懷着恐懼或者渴望,也許兩者都有的心情期望夫妻重新親密結合,這樣又把她拉到一次新循環的開始。
創造世界的那股力量把這個穿鑲邊長裙打小陽傘的婦人緊緊地攥住,直到把她榨幹了才放開她。
十九世紀的卧房也是個神秘的洞穴。
夜裡點着蠟燭或者油燈,那搖曳的火苗像生活本身一樣飄忽不定,但卻照不亮我們的智慧尚且解釋不清的那些未知的幽暗角落。
從糊着羅紗遮着天鵝絨簾子的窗戶裡,隻能透進來星星點點的天光,卻吹不進一絲清風和夜氣。
英國人習慣夜裡把窗戶開着,這裡認為是有礙健康的,也許
瑪蒂爾德又懷孕了,十一月份她在蘇阿雷産下一個男孩,取名費爾迪南,但幼年就夭折了。
按照我兒時仍舊流行的風俗習慣,阿爾蒂爾先生和瑪蒂爾德太太在一個裝飾着青枝綠葉的拱門和表示歡迎的橫幅底下穿過家裡的栅欄門。
一九一〇年左右在佛蘭德法語區,即使才離家三個月也至少要有這麼個儀式。
阿爾蒂爾是個纨绔子弟,如今還有這個時期的一幅華麗的肖像,他身穿大禮服,打着質地貴重的領結。
與他相對的是面容清瘦的瑪蒂爾德,穿着撐開的曳地長裙和大袒胸的禮服,然而這畫像并不能告訴我們更多的東西。
更晚一些時候畫了一幅瑪蒂爾德的很優秀的肖像,不那麼奢華富麗,表現出了一位面色白裡透紅的可愛少婦,長着濃密的微顯紅光的金色秀發,可以看到被我變賣掉的箍發的镯子。
她一臉笑容,又有些調皮。
那天晚上,這對年輕夫婦大概很早就向他們的房間走去,盡管還不到季節,房裡早就生了火,以抵禦長期無人居住的陰冷氣息。
阿爾蒂爾從他母親弗洛爾手裡繼承了蘇阿雷的城堡,大概弗洛爾辦完婚禮以後就不住在這裡,她逝世以後也從來沒有人在這兒住。
搬家時的氣氛往往像要舉行野餐一樣,仆役們大概用了許多時間才打開裝着帽子的紙盒以及裝着卧具和方便食品的箱籠包袱。
小伊薩貝爾睡得正熟。
阿爾蒂爾先生在蘇阿雷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四年,搬來以後的第十七年,瑪蒂爾德生了她的第十個孩子,産後過了十四個月就死在這裡。
蘇阿雷,或者說我的外祖父母在那裡生活了一輩子的博維裡城堡,四分之三世紀以前就不存在了。
從一張褪了色的照片上我可以看到住宅的主體,兩邊的小角樓和排成直角的下房。
從保存到如今的紀念物裡,可以發現阿爾蒂爾和瑪蒂爾德給這所宅子添置了一大批流行的家具。
黃檀木的屏風和紅木的桌椅都帶着繁複的镂空雕飾。
但是,這古老的宅邸還存留着讓人驚異的東西。
十五年以前,我踏上這别墅的水泥樓梯,風格已完全像個海濱浴場,不再有當年紳士宅邸的景象,房東的女兒來接待我,那是個可愛的人兒,哀歎着十九世紀末的俗氣。
她在一個相冊裡找到了老房鼎盛時期的照片,就是要拆房前拍的。
厚實的木材讓人想起天主教堂的房梁。
城堡遺留下來的椽檩像大樹枝條般縱橫交錯,底下有中世紀的豬群在漫步。
當年阿爾蒂爾先生和瑪蒂爾德太太的孩子們,以及在他們以前的德裡雍家的小孩們,穿着綴有花邊的長褲,也一定在這裡玩耍過。
下雨天,他們玩藏貓貓,彼此吓唬,假裝在樹林裡迷了路,他們的叫聲與小鳥的鳴啭相互應答着。
我把相片簿還給那小姐,跟她一起對這麼美麗的房屋被拆毀了表示惋惜。
讓我們盡力回憶一下一八五六年到一八七三年這所房子的情況。
不僅是要取得經驗,這經驗永遠有效,可以說還占據着過去的某一個角落;更重要的是想從穿着大禮服的先生和身系曳地長裙的太太那裡,探索到我們仍然感覺到其後果的那錯綜複雜的原因,在我們的眼裡,他們隻不過是那個時代人類的樣品,我們要從他們身上找出與我們不同的或盡管表面不盡然其實與我們相似的特征。
首先,他們像庇護九世教皇長期治下死心塌地的信衆一樣,都是優秀的天主教徒,在這個國家裡盛行着耶稣會的虔誠和洛可可風,它們的特點就是遵奉死硬的教條,同時又追求反對宗教改革的幾乎是世俗的舒适惬意。
他們常看的報紙是帶有天主教色彩的。
聖誕前四周的将臨期、四旬齋、聖誕節、複活節、諸聖瞻禮節和諸靈節與四季的循環以及家庭的婚喪慶吊,共同構成生活中的節律。
上午做早禱,下午做晚課,晚上還要到村裡的教堂去參加瞻禮。
梳洗打扮得齊齊楚楚到教堂去,占了每個星期日的大部分時間,除非是宣布在那慕爾要舉行大規模的宗教音樂集會。
對于有産階級來說,這種天主教的思想意識,還沒有完全成為團結的信号和後來的進攻武器。
然而,當天主教徒,就是當保守主義者,這兩個詞密不可分。
在這些人身上,畢恭畢敬地完成宗教義務源自對慣有體制的尊敬,然而又滲入了某些冷漠和一種小心翼翼或者模模糊糊的懷疑态度。
死亡的時候自然應當在聖教廷的聖母面前虔誠地忏悔,家裡人聽得清清楚楚,訃告上也寫得明明白白,即便是意外暴卒來不及找神甫或是發生了極為例外的醜聞,死者拒絕接受臨終的聖事。
衆所周知,女人總是特别容易接受祈禱所給予的溫暖。
他們的宗教教育和神學知識都處在極低的水平,對于宗教的了解并不完全來自教士,更多的出自神秘主義的沖動。
阿爾蒂爾先生和瑪蒂爾德太太也許從來沒有和一個新教徒或者猶太人打過交道,這是他們懷着不信任遠遠眺望到的人。
對于具有自由思想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以為那些人比無神論者更為粗俗。
人們猜想,完全沒有信仰的人是不可想象的,這樣的人假充好漢,在死亡面前就會後悔了。
他們不大讀《福音書》,隻糊裡糊塗地在祭壇底下聽過其中的零星段落。
淡而無味的、誘導無限崇拜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幾乎成了瑪蒂爾德唯一的精神食糧。
人們時常談論好心的上帝,卻很少論及作為神的上帝。
這個好心的上帝包括對于兒時房間的記憶,最初家庭的軌迹,上帝就像家長那樣掌握着兒子的生死大權,當他打雷時,就是在威脅警告,他照顧善良的人,責罰兇惡的人。
但往日裡的經曆也證明了相反的情況:家裡遭受了大災小禍,全都是上帝的意志。
上帝按照他的願望創造了世界,打消了這些資産者基督徒推動任何社會進步和改革的意圖。
在孩子們的眼裡,上帝是介于民間故事和神話之間的人物,跟穿着寬袖長袍,戴着教皇的三重冠,長着一部大胡子的聖尼古拉沒有什麼區别。
如果他們很乖,這上帝就會在十二月六号給他們帶來糖果。
大家隻看到耶稣基督的兩種面貌:在馬廄裡的可愛嬰兒和銀質或象牙的基督受難像,但那上面沒有一點中世紀受難像上那種攝人心魄的痛苦迹象。
耶稣是幹幹淨淨地接受了酷刑,沒有淋漓的鮮血,沒有臨終的痙攣。
大家都知道他是為了拯救世界而死的,但隻有幾個具有沉思天分并且出奇虔誠的信徒,或者被聽忏悔的神甫仔細引導的人,才能努力體會到基督犧牲自己的悲劇意義。
人們不斷地提醒孩子,每人都有個守護的天使護衛着他的睡眠,孩子調皮搗蛋,守護天使就要譴責,萬一小男孩兒犯了手淫的罪,天使就哭泣了。
但這潔白光輝的形象随着乳牙、圍嘴兒和小學生的護巾一起消失了。
而成年人再也不會想到在他們的身旁還有個沉默無言但比他們自己更純潔的天使關注着他們。
瑪蒂爾德的孩子們大概的确是小天使,他們昙花一現又消失了,但如果她誠心誠意地以為孩子們會在天上保護她,從而得到安慰,那她準是個瘋子。
純潔的聖母是最慈悲的,在天上的神靈中人們更多地是對她呼籲。
在那幾年裡,人們對她的無玷受孕談得很多,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徒都不再去論證馬利亞在生理上是不是還有童貞,明智的教士也不再枉費唇舌去解釋這隻意味着聖母決沒有生活本身固有的外來或内部的惡,并無其他含意。
久而久之,心懷好意但卻不知趣的人和死摳字眼的白癡改變了這微言大義的内涵,就好像懷疑論者和開玩笑的人談論起别的問題時那樣。
有些家庭很願意把他們的女兒獻給上帝(并不是每個女兒都嫁得出去),但是如果讓一個兒子進教會當神職人員,大家就會感到是個重大的犧牲。
在小人物看來,家裡出了個教士,是在精神上有了優勢,也帶來社會地位的上升。
在神學院的學生中,農民的兒子比财主的兒子比例大得多。
村子裡的本堂神甫的社會地位勉強比醫生高一點,有的時候連醫生都不如。
每個星期日,人們按時請他吃晚飯,人們是通過他的手來接納上帝,但總帶着某些纡尊降貴的意味,說到底,他爸爸也是他這麼個社會地位的人。
但真正的神靈是人們日日夜夜發自内心去崇拜的,不這樣自己就覺得不行,人們不可能觸犯這種神靈的律法,這樣的神靈甚至也用不着人們去信仰或崇拜。
真正的神靈是掌管錢櫃的神祇普路托斯;羅馬人信奉的守護地界的戴爾默大神;酩酊大醉的普裡阿普斯,新娘子秘密崇拜的神靈,他的職權在于讓一切行動都合理;護衛産房的魯西娜女神,最後,說得盡量遠一些,然而在服喪期間和承繼的系統之内無處不在的送終女神,專管喪葬的利比提娜。
瑪蒂爾德太太是魯西娜的婢女。
您想一想,在這個多子女的家庭裡,在正常分娩中又加上好幾次流産,在那個時期,産後的謝神感恩意味着長長的六個星期休息(隻有農婦才在分娩幾天之後馬上開始幹活,這證明當時平民百姓中的女人是很結實的)。
在十八年的婚姻生活中,有十多年瑪蒂爾德太太在侍奉這位繁衍生殖的女神。
十年的時間她一天天地數着日子,自問是不是“懷上了”,要忍受懷孕這小小的不便,而當時她在俄國的同代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杜麗覺得懷孕比生孩子還要難受。
前面的孩子無論是死是活,她要用他們穿過的舊衣服來為新生兒準備襁褓衣物,更為隐蔽的一件事就是在一個抽屜裡放好她自己死後的穿戴裝裹,惴惴地别上遺囑,防備着這次分娩時上帝把她召回去。
考驗結束後,她又重新等待着看到“某些迹象”,懷着恐懼或者渴望,也許兩者都有的心情期望夫妻重新親密結合,這樣又把她拉到一次新循環的開始。
創造世界的那股力量把這個穿鑲邊長裙打小陽傘的婦人緊緊地攥住,直到把她榨幹了才放開她。
十九世紀的卧房也是個神秘的洞穴。
夜裡點着蠟燭或者油燈,那搖曳的火苗像生活本身一樣飄忽不定,但卻照不亮我們的智慧尚且解釋不清的那些未知的幽暗角落。
從糊着羅紗遮着天鵝絨簾子的窗戶裡,隻能透進來星星點點的天光,卻吹不進一絲清風和夜氣。
英國人習慣夜裡把窗戶開着,這裡認為是有礙健康的,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