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他贊同“水手在海上風暴中比在陸地上更加安全”的說法,他說“我是大海的一個浪頭”。
他寫了海上劃單人劃子的愛斯基摩人,寫了北極白色世界的凄涼,寫了海灣水域中懸崖直插藍天的恢宏氣勢,寫了他看見愛爾蘭海時淚如泉湧的情景。
“一天早晨,太陽冉冉升起,克萊德灣讨厭的迷霧漸漸散去,輪船駛入了海洋光輝燦爛的部分,在左邊,你能看見蘇格蘭的懸崖峭壁,在右邊,愛爾蘭平坦翠綠的草地上點綴着茅草屋和奶牛。
想象一下吧,就在海邊擁有一間茅草屋!”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怎麼會不讓讀者心馳神往,也想去當一回海員!閱讀他對自己海員生涯的叙述真是别有滋味。
然而,作為“垮掉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凱魯亞克,他的作品也許有許多消極負面的東西:主人公不務正業,不循規蹈矩,不安心就讀名校,不珍惜當記者的機會,今日有酒今日醉,喜歡四處流浪,常常醉倒街頭;熱衷于吸毒嫖妓,無所不為,整天混迹于社會的底層。
不過,在這頹廢之中卻也閃耀着奮進的光芒,他試圖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驅逐西方文明的體系,用極端自由主義的思想挑戰美國傳統的社會制度;可不是嘛,在一次漂泊海上的整個航程中,他醉心于經典作品,說話不到十個字;即便吸毒患病進了醫院,他還念念不忘當作家;他與到處流浪窮困潦倒的乞丐無賴不同,他是有理想、有抱負、有思想的青年,他其實憎恨道德的淪喪,信仰的混雜,不是嗎,他在書中說:“……寫作隻是一種功能,一種日常責任……為的是淨化内裡。
” 當然,凱魯亞克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許是他“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從某種意思上說,他的人生是在路上度過的,因而他的小說也主要寫了他在路上的經曆:《在路上》寫了他與幾個垮掉分子分三次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長期漫遊,浪迹天涯;《達摩流浪者》寫的是他在加州的登山經曆;《孤獨旅者》更是記叙他在路上的種種觀感和思緒,從美國西海岸的聖彼得斯堡碼頭到中西部的印第安領地,從直布羅陀到馬賽、巴黎,混迹社會的底層,尋找生活的原始意義。
《杜洛茲的虛榮》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在路上”的故事:凱魯亞克從家鄉洛厄爾來到廣廈千萬的紐約城,從鄉間小鎮來到世界名校;接着他乘車去美國南方,乘船去英國和北極,即便參加了海軍,也與衆不同,被收押入獄,轉了幾個監獄。
他一直在路上,對社會、對世界一刻不停地進行着孤獨的英雄般的探索,這種生活是落寞的,但也是令不少人向往的,如果不能親自轟轟烈烈地走一番,那麼讀一讀這種生活經曆也讓人大開眼界。
凱魯亞克仗義疏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綠林好漢精神”也是小說的一大看點。
我們無法了解真實生活中的凱魯亞克是怎樣一種人,但至少小說中的杜洛茲确實是這樣一種人。
他當潤滑工時,有個家夥與他的好友打架,他用拳頭猛捶廁所門,吓跑那個歹徒;還有一次,姑娘塞西莉遭到兩名軍官挑逗侮辱,他隻身與他們搏鬥,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頭發也被揪掉一撮。
最典型的就是他為了朋友克勞德,明知他是殺人犯,還幫助他隐藏犯罪證據,結果自己锒铛入獄。
這種舍己助人的行為(我們不應該效仿),不管如何愚忠可笑,但卻也是他獨特個性的充分展露。
《杜洛茲的虛榮》是凱魯亞克創作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思想最成熟時期寫的一部經典作品,因此書中不乏閃耀着哲理光輝的言論。
比如,他說:“成功究竟意味着什麼?容我打個比方,你拼死努力奮鬥,踩着一些人的屍骨,爬到了你那個行業的頂峰,那樣當你人到中年或更年老一些的時候,你就能待在家裡,樂滋滋地在你自己的花園裡種花弄草,但是因為在那之前你發明了某種更有效的橄榄球引誘戰術,這時,亂民們蜂擁而至,從你的花園裡踐踏過去,踩壞了你所有的鮮花。
對此,你感覺如何?”成功意味着什麼?對許多人來說,成功就是一切;然而,凱魯亞克卻已經看破紅塵,他看到了成功背後的殘酷、妒忌和無奈。
因此,說《杜洛茲的虛榮》是凱魯亞克風格和思想的成熟之作也算不過分,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了作者非同尋常的傳奇經曆,作品中還有更多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的剖析;杜洛茲對虛榮的追逐其實就是凱魯亞克對理想的期盼,是他對寫作生涯的探索和追求,是他留給後人對人生的一種獨特見解。
黃勇民 2009年5月10日
他寫了海上劃單人劃子的愛斯基摩人,寫了北極白色世界的凄涼,寫了海灣水域中懸崖直插藍天的恢宏氣勢,寫了他看見愛爾蘭海時淚如泉湧的情景。
“一天早晨,太陽冉冉升起,克萊德灣讨厭的迷霧漸漸散去,輪船駛入了海洋光輝燦爛的部分,在左邊,你能看見蘇格蘭的懸崖峭壁,在右邊,愛爾蘭平坦翠綠的草地上點綴着茅草屋和奶牛。
想象一下吧,就在海邊擁有一間茅草屋!”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怎麼會不讓讀者心馳神往,也想去當一回海員!閱讀他對自己海員生涯的叙述真是别有滋味。
然而,作為“垮掉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凱魯亞克,他的作品也許有許多消極負面的東西:主人公不務正業,不循規蹈矩,不安心就讀名校,不珍惜當記者的機會,今日有酒今日醉,喜歡四處流浪,常常醉倒街頭;熱衷于吸毒嫖妓,無所不為,整天混迹于社會的底層。
不過,在這頹廢之中卻也閃耀着奮進的光芒,他試圖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驅逐西方文明的體系,用極端自由主義的思想挑戰美國傳統的社會制度;可不是嘛,在一次漂泊海上的整個航程中,他醉心于經典作品,說話不到十個字;即便吸毒患病進了醫院,他還念念不忘當作家;他與到處流浪窮困潦倒的乞丐無賴不同,他是有理想、有抱負、有思想的青年,他其實憎恨道德的淪喪,信仰的混雜,不是嗎,他在書中說:“……寫作隻是一種功能,一種日常責任……為的是淨化内裡。
” 當然,凱魯亞克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許是他“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從某種意思上說,他的人生是在路上度過的,因而他的小說也主要寫了他在路上的經曆:《在路上》寫了他與幾個垮掉分子分三次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長期漫遊,浪迹天涯;《達摩流浪者》寫的是他在加州的登山經曆;《孤獨旅者》更是記叙他在路上的種種觀感和思緒,從美國西海岸的聖彼得斯堡碼頭到中西部的印第安領地,從直布羅陀到馬賽、巴黎,混迹社會的底層,尋找生活的原始意義。
《杜洛茲的虛榮》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在路上”的故事:凱魯亞克從家鄉洛厄爾來到廣廈千萬的紐約城,從鄉間小鎮來到世界名校;接着他乘車去美國南方,乘船去英國和北極,即便參加了海軍,也與衆不同,被收押入獄,轉了幾個監獄。
他一直在路上,對社會、對世界一刻不停地進行着孤獨的英雄般的探索,這種生活是落寞的,但也是令不少人向往的,如果不能親自轟轟烈烈地走一番,那麼讀一讀這種生活經曆也讓人大開眼界。
凱魯亞克仗義疏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綠林好漢精神”也是小說的一大看點。
我們無法了解真實生活中的凱魯亞克是怎樣一種人,但至少小說中的杜洛茲确實是這樣一種人。
他當潤滑工時,有個家夥與他的好友打架,他用拳頭猛捶廁所門,吓跑那個歹徒;還有一次,姑娘塞西莉遭到兩名軍官挑逗侮辱,他隻身與他們搏鬥,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頭發也被揪掉一撮。
最典型的就是他為了朋友克勞德,明知他是殺人犯,還幫助他隐藏犯罪證據,結果自己锒铛入獄。
這種舍己助人的行為(我們不應該效仿),不管如何愚忠可笑,但卻也是他獨特個性的充分展露。
《杜洛茲的虛榮》是凱魯亞克創作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思想最成熟時期寫的一部經典作品,因此書中不乏閃耀着哲理光輝的言論。
比如,他說:“成功究竟意味着什麼?容我打個比方,你拼死努力奮鬥,踩着一些人的屍骨,爬到了你那個行業的頂峰,那樣當你人到中年或更年老一些的時候,你就能待在家裡,樂滋滋地在你自己的花園裡種花弄草,但是因為在那之前你發明了某種更有效的橄榄球引誘戰術,這時,亂民們蜂擁而至,從你的花園裡踐踏過去,踩壞了你所有的鮮花。
對此,你感覺如何?”成功意味着什麼?對許多人來說,成功就是一切;然而,凱魯亞克卻已經看破紅塵,他看到了成功背後的殘酷、妒忌和無奈。
因此,說《杜洛茲的虛榮》是凱魯亞克風格和思想的成熟之作也算不過分,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了作者非同尋常的傳奇經曆,作品中還有更多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的剖析;杜洛茲對虛榮的追逐其實就是凱魯亞克對理想的期盼,是他對寫作生涯的探索和追求,是他留給後人對人生的一種獨特見解。
黃勇民 200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