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旅客們組裝溫室和太陽能發動機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第一等級”的旅客來說,不愉快的日子降臨了。
“股票黑市交易”自動停止。
每個旅客都被派了活兒。
工作是有嚴格制度的。
早晨,漢斯、溫克勒爾、普奇、布洛頓和特克爾,甚至還有主教大人,都穿上太空服到飛船外表面,在燦德爾的指導下組裝溫室。
婦女們照看家畜,把部分溫室部件送到出入艙,準備“太空播種”的種子。
溫室有50米長,直徑是兩米。
窗子的長度和溫室本身長度一樣,高度是一米。
窗玻璃是特制的,裡面夾着一層牢固的金屬網,這樣它們就不會因溫室内部的壓力而發生爆炸,盡管将來水汽和其他氣體的壓力微不足道——也就是20毫米水銀柱。
溫室和火箭之間除了有通道聯系外,還有兩根細管相聯。
一條用來把火箭内部的二氧化碳排入溫室,另一條是把植物産生的新鮮氧氣再輸送回飛船。
溫室裡放着一個和它一般長的金屬容器。
裡面盛的是半液體狀的土壤和人的排洩物制造的肥料。
這些排洩物在溫室建成之前是放在空罐頭盒或空燃料箱裡扔到太空之中的。
把它們往外一抛,這些“貨物”就飛到了宇宙空間,可它們想必在一直跟着火箭呢。
自從溫室建成之後,這種“傾倒垃圾”的做法就改變了:排洩物不能白白往無邊無際的空間裡扔,而是通過植物的生物化學作用把它們再還原成食物。
溫室裡長長的金屬管狀容器實際上就等于是“菜畦”。
它的上面有許多小洞,可以把種子和小苗栽到裡邊。
容器的内壁巴滿了液體。
氣體和液體肥料都是用唧筒壓進來的。
因為溫室裡氣體的壓力很小,所以它的玻璃也相當薄——一點兒不比普通的窗玻璃厚。
為了能使“管狀容器裡的土壤”受到均勻的光照,它可以轉動。
溫室裡的水蒸汽壓力很低。
土壤和葉片蒸發出來的氣體馬上就被始終處在溫室陰影裡的低溫附屬設備冷凝成水。
二氧化碳、氧、氮和其他氣體同樣十分稀薄。
因此人在進入溫室之前必須事先穿上密封飛行服。
盡管溫室的骨架和牆壁相對來說都很輕,但總重量還等于地球的20噸。
可是,因為星際飛船上一切東西都是失重的,所以主教在幹活時一次也沒有像《聖經》上說的那樣“汗流滿面”。
然而也正是失重給組裝溫室的工作造成了極大不便。
人好象變成了螞蟻,他們穿着太空服,舉着體積和“重量”都超過自身兩三倍的溫室構件在火箭表面來來往往。
建築工們最擔心的事隻有一件:看好溫室的每個部件,别一不小心把它們碰到太空裡。
稍一不小心,一截管子就會飛走。
為了使堆放在星際飛船表面的溫室部件不被離心力甩走,在整個施工期間燦德爾停止了火箭的轉動。
隻有在“白天”工作結束和“午休時間”把部件或捆或用螺絲固定之後,他才給欣頓和留在星際飛船内部的人一個喘息之機。
夫人現在不能在失重的空間翺翔。
欣頓現在始終待在自己艙裡以防萬一,求個平安無事。
在上面幹活的人卻要冒着不小的“跌到”天上去的風險。
就算他們現在已經學會了使用背包式火箭,可一不小心飛離星際飛船之後再回來,還是得費不短的時間和好大的力氣。
“利用背包式火箭駕駛自己——這是門地球上無人知曉的大學問。
必須學會精确地判斷距離目标的路程,然而在虛空之中這又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
得靠火箭的噴發力來判斷。
自然還得确定正确的方向——必須瞄得準準的,”漢斯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埃倫、阿米莉亞、瑪爾塔·特克爾和德爾科羅在漢斯的領導下開始了栽種工作。
漢斯在栽培學方面已經相當有經驗——他在玻璃球裡沒有白待那麼長的時間。
大家都穿上了輕便的密封飛行服,出發到溫室裡工作。
溫克勒爾開動了自動控制機,在太陽光線的壓力作用下,它一直使溫室和太陽保持固定的角度。
燦德爾在這一段時間之内正在組裝太陽能發電站。
電站的工作原理極其簡單。
“我的構思源自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思想,”燦德爾指着自己的發電機說道。
“齊奧爾科夫斯基事無巨細什麼都預見到了,就好象他到過太空多次後給我們做講解一樣。
” 在太空之中甚至不用聚光鏡就能接收到溫度達到攝氏200度的陽光,與此同時,僅在一米之外,溫度就已經接近絕對零度①。
利用這一溫差就可獲取能量。
發電機有兩個相互隔熱的相同容器,一個正對着陽光,而後者則位于前者的陰影之中。
容器的前半部是能很好吸收光線的黑色表面。
這樣一來,盛在它裡面的水就被陽光加熱到攝氏200度。
水蒸汽在進入第二個容器,也就是處在陰影裡的冷凝器之前,首先通過特殊的汽輪機。
①絕對零度,熱力學溫标的起點,即攝氏零下273.15度,絕對零度是不可能達到的。
“股票黑市交易”自動停止。
每個旅客都被派了活兒。
工作是有嚴格制度的。
早晨,漢斯、溫克勒爾、普奇、布洛頓和特克爾,甚至還有主教大人,都穿上太空服到飛船外表面,在燦德爾的指導下組裝溫室。
婦女們照看家畜,把部分溫室部件送到出入艙,準備“太空播種”的種子。
溫室有50米長,直徑是兩米。
窗子的長度和溫室本身長度一樣,高度是一米。
窗玻璃是特制的,裡面夾着一層牢固的金屬網,這樣它們就不會因溫室内部的壓力而發生爆炸,盡管将來水汽和其他氣體的壓力微不足道——也就是20毫米水銀柱。
溫室和火箭之間除了有通道聯系外,還有兩根細管相聯。
一條用來把火箭内部的二氧化碳排入溫室,另一條是把植物産生的新鮮氧氣再輸送回飛船。
溫室裡放着一個和它一般長的金屬容器。
裡面盛的是半液體狀的土壤和人的排洩物制造的肥料。
這些排洩物在溫室建成之前是放在空罐頭盒或空燃料箱裡扔到太空之中的。
把它們往外一抛,這些“貨物”就飛到了宇宙空間,可它們想必在一直跟着火箭呢。
自從溫室建成之後,這種“傾倒垃圾”的做法就改變了:排洩物不能白白往無邊無際的空間裡扔,而是通過植物的生物化學作用把它們再還原成食物。
溫室裡長長的金屬管狀容器實際上就等于是“菜畦”。
它的上面有許多小洞,可以把種子和小苗栽到裡邊。
容器的内壁巴滿了液體。
氣體和液體肥料都是用唧筒壓進來的。
因為溫室裡氣體的壓力很小,所以它的玻璃也相當薄——一點兒不比普通的窗玻璃厚。
為了能使“管狀容器裡的土壤”受到均勻的光照,它可以轉動。
溫室裡的水蒸汽壓力很低。
土壤和葉片蒸發出來的氣體馬上就被始終處在溫室陰影裡的低溫附屬設備冷凝成水。
二氧化碳、氧、氮和其他氣體同樣十分稀薄。
因此人在進入溫室之前必須事先穿上密封飛行服。
盡管溫室的骨架和牆壁相對來說都很輕,但總重量還等于地球的20噸。
可是,因為星際飛船上一切東西都是失重的,所以主教在幹活時一次也沒有像《聖經》上說的那樣“汗流滿面”。
然而也正是失重給組裝溫室的工作造成了極大不便。
人好象變成了螞蟻,他們穿着太空服,舉着體積和“重量”都超過自身兩三倍的溫室構件在火箭表面來來往往。
建築工們最擔心的事隻有一件:看好溫室的每個部件,别一不小心把它們碰到太空裡。
稍一不小心,一截管子就會飛走。
為了使堆放在星際飛船表面的溫室部件不被離心力甩走,在整個施工期間燦德爾停止了火箭的轉動。
隻有在“白天”工作結束和“午休時間”把部件或捆或用螺絲固定之後,他才給欣頓和留在星際飛船内部的人一個喘息之機。
夫人現在不能在失重的空間翺翔。
欣頓現在始終待在自己艙裡以防萬一,求個平安無事。
在上面幹活的人卻要冒着不小的“跌到”天上去的風險。
就算他們現在已經學會了使用背包式火箭,可一不小心飛離星際飛船之後再回來,還是得費不短的時間和好大的力氣。
“利用背包式火箭駕駛自己——這是門地球上無人知曉的大學問。
必須學會精确地判斷距離目标的路程,然而在虛空之中這又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
得靠火箭的噴發力來判斷。
自然還得确定正确的方向——必須瞄得準準的,”漢斯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埃倫、阿米莉亞、瑪爾塔·特克爾和德爾科羅在漢斯的領導下開始了栽種工作。
漢斯在栽培學方面已經相當有經驗——他在玻璃球裡沒有白待那麼長的時間。
大家都穿上了輕便的密封飛行服,出發到溫室裡工作。
溫克勒爾開動了自動控制機,在太陽光線的壓力作用下,它一直使溫室和太陽保持固定的角度。
燦德爾在這一段時間之内正在組裝太陽能發電站。
電站的工作原理極其簡單。
“我的構思源自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思想,”燦德爾指着自己的發電機說道。
“齊奧爾科夫斯基事無巨細什麼都預見到了,就好象他到過太空多次後給我們做講解一樣。
” 在太空之中甚至不用聚光鏡就能接收到溫度達到攝氏200度的陽光,與此同時,僅在一米之外,溫度就已經接近絕對零度①。
利用這一溫差就可獲取能量。
發電機有兩個相互隔熱的相同容器,一個正對着陽光,而後者則位于前者的陰影之中。
容器的前半部是能很好吸收光線的黑色表面。
這樣一來,盛在它裡面的水就被陽光加熱到攝氏200度。
水蒸汽在進入第二個容器,也就是處在陰影裡的冷凝器之前,首先通過特殊的汽輪機。
①絕對零度,熱力學溫标的起點,即攝氏零下273.15度,絕對零度是不可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