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說說赤道的好處

關燈
球上的荒涼地方多着呢,就是選在南極也好哇。

    那兒沒人會打擾我們,甚至連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記者也不會鑽到那裡去。

    為什麼偏偏要挑中這兒?我想知道究竟是根據什麼選中這裡的。

    ” “挑中這裡自有它的道理,”溫克勒爾一本正經地答道。

    “正是這兒具備最有利的起飛條件。

    您想必知道,火箭從地球上起飛必須克服雙重的障礙:一是大氣層的阻力,二是地球的引力。

    引力最大處是兩極。

    最小處是赤道,因為地球略微有些向赤道扁下去。

    所以兩極的離心力最小,而赤道最大。

    因此,障礙最小的地方就是赤道。

    ” “在重量上有什麼區别嗎?” “處在赤道的物體要比處在極地時輕二百分之一。

    ” “才這麼點兒呀?”布洛頓大失所望地說道。

     “對,就這麼點兒。

    由于離心力的作用和地球在赤道的‘突出’,物體在這裡要比在兩極輕百分之零點五。

    但是對于火箭來說,就是減少這麼一點點重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明顯地節約燃料。

    所以百分之零點五對于我們的企業并不是個小數目。

    ” “好吧,就赤道吧。

    我同意。

    但為什麼偏偏是赤道上的這一點呢?” “為了解答這一問題,我們就得談到另一個障礙——大氣層的問題了。

    對于高速運動的物體來說,我們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空氣幾乎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運動速度越高,阻力也就越大。

    對于以非常高的速度運動的物體來說,空氣的阻力大得驚人,空氣好象變成了固體,成了一道鋼鐵般的障礙。

    這并不僅僅隻是一種形象的比喻。

    流星——也就是天上落下的石頭——以宇宙速度楔入大氣層後,流星的體積開始變小,先是白熱化,接着是蒸發,最後落下來化為最細小的塵埃。

    這也就是我們在飛行中将要克服的困難。

     儒勒·凡爾納小說裡的主人公們坐在炮彈裡飛出了炮筒,而實際上在開炮的第一個瞬間他們就會在炮彈底部變成肉餅。

    為了避免這種悲慘命運,我們的火箭是逐步加速的。

     我們應該在地球上選一個大氣層障礙厚度最小的地點。

    空氣的相對密度取決于壓力、溫度和濕度,而所有這一切又取決于它在海平面上的高度。

    離海平面越高,大氣障礙的厚度就越小,穿過它也就越容易,耗費的燃料也就越少。

    在6公裡的高度,空氣的密度就比海平面上減小了二分之一。

    現在,我希望您已經明白,星際飛船越是從高的地方起飛就越有利了吧?最好是在哪一座山上起飛。

     這樣一來我們所需要的是什麼呢?是赤道和它的最高點。

    您拿地球儀來把它轉一下,您就會發現哪些山脈跨越赤道。

    有蘇門答臘群島、婆羅洲群島和南美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脈。

    群島上的山很多,有的高度超過4000米。

    蘇門答臘和婆羅洲也跟安第斯山一樣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星際航班的機場。

    但是在這些島上……人煙過于密集:石油、煤、熱帶香料和水果以及其他誘人的東西把資本和人都吸引去了,這些島嶼成了幾大強國的殖民地。

    此外,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相對來說離生産火箭部件的工廠較遠。

    運費太貴。

    這樣一來就隻剩下安第斯山了。

     這裡所有我們——說得更準确一點兒是你們——所需要的條件都具備:赤道、高山、人迹罕至、沒有道路、荒原、僻野。

    而且地形完全适合。

    發射的方向為偏東12度,也就是和地球旋轉的方向一樣。

    這是為了利用地球旋轉‘免費’提供的加速度。

     您看到了吧,如果設想巧妙,連地球的旋轉都能成為我們的盟友。

     在安第斯山脈和落基山脈之間有一條峽谷。

    在那個安第斯山中斷的地點,非常适合修建一個火箭發射場。

    加速之後,火箭沖出所日離開地球。

    好啦,現在所有的‘為什麼’都解決了吧?” 布洛頓點點頭。

     “謝謝您,全都明白了。

    别埋怨我太笨:我以前沒機會學習這麼高深的學問。

    ” “我們聊了這麼久,差點兒耽擱了着陸,”溫克勒爾說道。

    “已經能看見斯特羅邁耶城——我們的目的地啦。

    為了以防萬一,請大家用皮帶把自己系在椅子上。

    這個同溫層飛機機場還沒徹底完工呢。

    ” 芬格爾一言不發地接受了這一忠告,而布洛頓則一邊系皮帶,一邊像個老手那樣漫不經心地說道: “這麼小心完全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