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關燈
小
中
大
威廉·戈爾丁于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九日出生于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馬堡中學的高級教師,政治上比較激進,反對宗教,信仰科學;他的母親是個争取婦女參政的女權運動者。
戈爾丁在康沃爾郡的鄉村裡度過了他的童年,生活安适,又有點兒閉塞。
他自小愛好文學,據他自己回憶,七歲時就寫過一首詩。
一九三〇年他遵父命入牛津大學學自然科學,讀了兩年多以後,就像那些難以違逆天性的人一樣,戈爾丁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轉攻他深感興趣的文學。
一九三四年他發表了處女作&mdash&mdash一本包括二十九首小詩的詩集(麥克米倫當代詩叢之一),這本小小的詩集未為評論界見重,但作為一個年方二十三歲的大學生,能有這樣的開端畢竟是令人神往的。
然而,命運之神沒有慷慨無度,戈爾丁在取得決定性的成功之前還注定得走過漫長的路。
一九三五年他畢業于牛津大學,獲文學士學位。
此後曾在倫敦一家小劇團裡當過編導和演員,這段經曆給他的印象并不好,戈爾丁自稱這四年白白浪費了。
其實,生活的磨煉,生活面的開拓,生活經驗的豐富對一個作家而言,倒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一九三九年戈爾丁成了家,接受了英國南部城市索爾茲伯裡一所教會學校的教職,不料安生日子沒過幾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踵而起。
一九四〇年他應征入伍,當了五年海軍,升到中尉銜,他參加過擊沉德國主力艦&ldquo俾斯麥号&rdquo的戰役、大西洋護航和一九四四年諾曼底登陸。
戰後他仍回到那所教會學校執教。
戰争結束了,但在成千上萬善良人們的心靈裡,卻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殘酷烙印。
戈爾丁說道:&ldquo經曆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lsquo惡&rsquo出于人猶如&lsquo蜜&rsquo産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子出了毛病。
&rdquo正是這個基本觀點,像一根紅線似的貫串了他至今為止的全部創作。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近十年之久,戈爾丁邊教書,邊不斷地思考和寫作,他潛心研究希臘的文學和曆史,試圖尋求人生的答案;在此期間完成過四部小說,但都沒能問世,不過,這種練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蠅王》完稿後開始的命運亦不佳,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絕,好不容易才于一九五四年得到出版。
從他發表處女作算起,至此已整整過了二十年。
《蠅王》出版後頗獲好評,英國小說家、批評家福斯特(E.M.Forster)把《蠅王》評作當年最佳小說;英國批評家普裡切特(V.S.Pritchett)當時就稱戈爾丁為&ldquo我們近年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獨創性者之一&rdquo。
尤其到了六十年代,《蠅王》一躍為大學校園裡的暢銷書,在英、美學生中廣泛流傳,并曾搬上銀幕。
現在,《蠅王》已被列為&ldquo英國當代文學的典範&rdquo,成為英美大中學校文學課的必讀書。
戈爾丁一舉成名後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說:《繼承人》(1955),《品徹·馬丁》(1956),《自由墜落》(1960),《教堂尖塔》(1964),《金字塔》(1967),《蠍神》(中短篇小說集,1971),《黑暗昭昭》(1979),《過界儀式》(1980)&mdash&mdash此書獲當年英國最具聲望的布克獎(BookerMcConnellPrize),《紙人》(1984)。
此外,他還寫過劇本和評論等。
戈爾丁一九五五年起為皇家文學會成員;一九六一年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同年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一九七〇年獲布賴頓市薩西克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他到過美、蘇等國。
一九八三年,戈爾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聲稱,這是&ldquo因為他的小說用明晰的現實主義的叙述藝術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rdquo。
綜觀戈爾丁的作品,《蠅王》無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的代表作。
人們不禁要問:《蠅王》究竟是一部什麼内容的小說?它又為什麼會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視呢? 小說的情節并不複雜,它描述了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在一場未來的核戰争中,一架飛機帶着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
飛機被擊落,孩子們乘坐的機艙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
起初這群孩子齊心協力,後來由于害怕所謂&ldquo野獸&rdquo分裂成兩派,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終。
&ldquo蠅王&rdquo即&ldquo蒼蠅之王&rdquo,源出希伯來語&ldquoBaalzebub&rdquo(又有說此詞出自阿拉伯語,見本文參考資料第一種),在《聖經》中,&ldquoBaal&rdquo被當作&ldquo萬惡之首&rdquo,在英語中,&ldquo蠅王&rdquo是糞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醜惡的同義詞。
小說命名,似取意獸性戰勝了人性,孩子們害怕莫須有的野獸,到頭來真正的&
戈爾丁在康沃爾郡的鄉村裡度過了他的童年,生活安适,又有點兒閉塞。
他自小愛好文學,據他自己回憶,七歲時就寫過一首詩。
一九三〇年他遵父命入牛津大學學自然科學,讀了兩年多以後,就像那些難以違逆天性的人一樣,戈爾丁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轉攻他深感興趣的文學。
一九三四年他發表了處女作&mdash&mdash一本包括二十九首小詩的詩集(麥克米倫當代詩叢之一),這本小小的詩集未為評論界見重,但作為一個年方二十三歲的大學生,能有這樣的開端畢竟是令人神往的。
然而,命運之神沒有慷慨無度,戈爾丁在取得決定性的成功之前還注定得走過漫長的路。
一九三五年他畢業于牛津大學,獲文學士學位。
此後曾在倫敦一家小劇團裡當過編導和演員,這段經曆給他的印象并不好,戈爾丁自稱這四年白白浪費了。
其實,生活的磨煉,生活面的開拓,生活經驗的豐富對一個作家而言,倒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一九三九年戈爾丁成了家,接受了英國南部城市索爾茲伯裡一所教會學校的教職,不料安生日子沒過幾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踵而起。
一九四〇年他應征入伍,當了五年海軍,升到中尉銜,他參加過擊沉德國主力艦&ldquo俾斯麥号&rdquo的戰役、大西洋護航和一九四四年諾曼底登陸。
戰後他仍回到那所教會學校執教。
戰争結束了,但在成千上萬善良人們的心靈裡,卻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殘酷烙印。
戈爾丁說道:&ldquo經曆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lsquo惡&rsquo出于人猶如&lsquo蜜&rsquo産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子出了毛病。
&rdquo正是這個基本觀點,像一根紅線似的貫串了他至今為止的全部創作。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近十年之久,戈爾丁邊教書,邊不斷地思考和寫作,他潛心研究希臘的文學和曆史,試圖尋求人生的答案;在此期間完成過四部小說,但都沒能問世,不過,這種練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蠅王》完稿後開始的命運亦不佳,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絕,好不容易才于一九五四年得到出版。
從他發表處女作算起,至此已整整過了二十年。
《蠅王》出版後頗獲好評,英國小說家、批評家福斯特(E.M.Forster)把《蠅王》評作當年最佳小說;英國批評家普裡切特(V.S.Pritchett)當時就稱戈爾丁為&ldquo我們近年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獨創性者之一&rdquo。
尤其到了六十年代,《蠅王》一躍為大學校園裡的暢銷書,在英、美學生中廣泛流傳,并曾搬上銀幕。
現在,《蠅王》已被列為&ldquo英國當代文學的典範&rdquo,成為英美大中學校文學課的必讀書。
戈爾丁一舉成名後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說:《繼承人》(1955),《品徹·馬丁》(1956),《自由墜落》(1960),《教堂尖塔》(1964),《金字塔》(1967),《蠍神》(中短篇小說集,1971),《黑暗昭昭》(1979),《過界儀式》(1980)&mdash&mdash此書獲當年英國最具聲望的布克獎(BookerMcConnellPrize),《紙人》(1984)。
此外,他還寫過劇本和評論等。
戈爾丁一九五五年起為皇家文學會成員;一九六一年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同年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一九七〇年獲布賴頓市薩西克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他到過美、蘇等國。
一九八三年,戈爾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聲稱,這是&ldquo因為他的小說用明晰的現實主義的叙述藝術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rdquo。
綜觀戈爾丁的作品,《蠅王》無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的代表作。
人們不禁要問:《蠅王》究竟是一部什麼内容的小說?它又為什麼會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視呢? 小說的情節并不複雜,它描述了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在一場未來的核戰争中,一架飛機帶着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
飛機被擊落,孩子們乘坐的機艙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
起初這群孩子齊心協力,後來由于害怕所謂&ldquo野獸&rdquo分裂成兩派,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終。
&ldquo蠅王&rdquo即&ldquo蒼蠅之王&rdquo,源出希伯來語&ldquoBaalzebub&rdquo(又有說此詞出自阿拉伯語,見本文參考資料第一種),在《聖經》中,&ldquoBaal&rdquo被當作&ldquo萬惡之首&rdquo,在英語中,&ldquo蠅王&rdquo是糞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醜惡的同義詞。
小說命名,似取意獸性戰勝了人性,孩子們害怕莫須有的野獸,到頭來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