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骨頭
關燈
小
中
大
[211]即希特勒領導的&ldquo納粹黨&rdquo。
[212]弗利德裡希·艾伯特(1871&mdash1925),德國社會民主黨政治家,魏瑪共和國首任主席。
[213]沃爾夫岡·卡普(1858&mdash1922),德國政治家,嚴謹的民族主義者。
1920年,魏瑪共和國爆發卡普政變,他是政變的名義首腦。
[214]德國曆史悠久的保健礦泉水品牌。
[215]胡戈·施廷内斯(1870&mdash1924),德國實業家、政客和利用通貨膨脹緻富的投機家。
美國《時代》周刊曾稱他為&ldquo德國新皇帝&rdquo。
[216]阿德隆飯店建于1907年,是柏林最豪華的飯店,威廉二世是首位貴客和贊助人,愛因斯坦、卓别林等無數名人曾在那裡下榻。
[217]指瑞典戲劇家、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名劇《朱麗娅小姐》。
[218]施瓦茨·厄頓(1899&mdash1929),詩人,筆名為米哈伊·厄頓。
1916年與馬洛伊結下深厚友情,為1930年馬洛伊創作的長篇小說《反叛者》提供了直接素材。
1931年馬洛伊為他的詩集作序。
[219]喬治·凱賽爾(1878&mdash1945),德國表現主義劇作家,1918年卷入一場官司,1921年刑滿釋放。
[220]&ldquo伯利恒的孩子們&rdquo,指聖誕夜孩子們在屋外遊戲,傳送耶稣誕生的喜訊。
[221]一種用酒、果汁、香料等調和的飲料。
[222]雅利安人在曆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
納粹白人至上種族主義标準就是金發碧眼的雅利安人,他們認為德國人是雅利安人的典範。
[223]戈哈特·豪普特曼(1862&mdash1946),德國劇作家、詩人。
代表作《織工》被看作德國戲劇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224]路易吉·皮蘭德婁(1867&mdash1936),意大利小說家、戲劇家。
[225]柏林的一家老火車站,二戰中遭到毀滅性空襲,現隻存遺址。
[226]海倫·提米格(1889&mdash1974),奧地利著名的戲劇和電影女演員。
[227]原指19世紀上半葉流行的德國中産階級藝術流派,這裡指男人老派、沉穩的紳士派頭。
[228]即特蘭西瓦尼亞,在中世紀曾是一個公國,曆史上歸匈牙利所有,一戰後劃歸羅馬尼亞。
[229]瓦爾哈拉神殿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以東的多瑙河畔,是紀念德國曆史上著名人物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230]兄弟會是1815年在海德堡誕生的學生組織,後來遍及德國各地,是主張德意志統一的民族主義團體。
[231]魯米那是一種鎮靜劑。
[232]伽什帕爾·費倫茨(1861&mdash1923),匈牙利醫生、旅行家。
[233]歐内斯特·沙克爾頓(1874&mdash1922),愛爾蘭南極探險家。
[234]約阿希姆·林格爾納茨(1883&mdash1934),德國作家、詩人、幽默劇演員和畫家。
[235]原文中特指用劣質葡萄酒提純的酒精。
[236]蘇,是一種法國舊銅币。
[237]安德列·德蘭(1880&mdash1954),法國畫家,20世紀初期藝術革命的先驅之一,和馬蒂斯一起創建了野獸派。
[238]喬治·杜亞美(1884&mdash1966),法國作家、醫生、反戰者,法蘭西學院院士。
[239]1923年1月,法國和比利時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産煤區,強迫德國履行一戰後的賠款義務。
1925年占領結束。
[240]摩納哥公國的著名賭城。
[241]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
[242]南美洲的一個港口城市,法屬圭亞那的首府。
在1854至1938年,卡宴是法國的流放處刑地。
[243]指墨索裡尼。
[244]1922年10月28日,墨索裡尼因不滿法西斯黨在1921年國會選舉中的535席隻取得105個議席而号召3萬名支持者進入羅馬。
該事件成功地令意大利國王伊曼紐爾三世任命墨索裡尼為首相,同時也向外界展示了法西斯黨的勢力,并使意大利成為第一個由法西斯掌權的國家。
[245]原文為意大利諺語&ldquodolcefarniente&rdquo,直譯為&ldquo甜蜜的無為&rdquo,意思是&ldquo徹底的無為能帶來甜蜜的幸福生活&rdquo。
[246]切利尼(1500&mdash1571),意大利偉大的金匠和雕刻家。
[247]這裡套用布達佩斯人的說法,&ldquo布達&rdquo在多瑙河右岸。
這裡指亞諾河右岸。
[248]梅蒂奇家族的私家花園。
[249]菲耶索萊是距佛羅倫薩八公裡的一個美麗小鎮。
[250]基安蒂是意大利最有名的紅葡萄酒。
[251]羅伯特·勃朗甯(1812&mdash1889),英國詩人。
他與女詩人伊麗莎白·巴蕾特(1806&mdash1861)結婚後于1846年到佛羅倫薩定居,在那裡生活了十五年。
[252]原文為法語&ldquodéjàvu&rdquo,指似曾見過、似曾相識的記憶錯覺或舊事幻現。
[253]指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1773&mdash1850)統治時期(1839&mdash1848),他是奧爾良王朝的創立者。
[254]指巴黎的聖馬丁運河。
[255]安德魯·威廉·梅隆(1855&mdash1937),美國銀行家,曾在三任總統内閣裡任财政部長。
[256]《誰是誰》是創刊于1903年的法國著名的名人錄。
[257]法國塞納省的一個小鎮。
[258]拉馬丁(1790&mdash1869),法國浪漫主義詩人、作家、政治家。
[259]儒勒·米什萊(1798&mdash1874),法國曆史學家,被譽為&ldquo法國史學之父&rdquo。
[260]約瑟夫·卡約(1863&mdash1944),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政治家。
[261]阿裡斯蒂德·白裡安(1862&mdash1931),法國政治家,192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262]雷蒙·普恩加萊(1860&mdash1934),法國總理、政治家。
[263]費爾南德·布伊松(1874&mdash1959),法國政治家,曾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議長、總理。
[264]法國北部的大城市。
[265]查爾斯·林德伯格(1902&mdash1974),美國飛行員、作家、社會活動家。
1927年5月21至22日以三十三個半小時從紐約飛抵巴黎,成為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人。
[266]阿曼努拉(1892&mdash1960),阿富汗君主,于1919年至1929年在位,試圖在英國統治下維護阿富汗獨立。
1929年流亡歐洲,逝世于瑞士。
[267]保羅·杜美(1857&mdash193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十三任總統,遇刺身亡。
[268]塞茜爾·索萊爾(1873&mdash1966),法國著名女演員。
[269]亨利·羅斯柴爾德(1872&mdash1942),法國醫生、劇作家。
[270]盧爾德位于法國西南部,是法國最大的天主教朝聖地。
[271]烏納穆諾(1864&mdash1936),西班牙哲學家、文學家和學者。
[272]弗朗西斯科·馬西亞·魯薩(1859&mdash1933),加泰隆尼亞獨立黨領導人。
1923年被流放,1926年起義失敗,流亡法國。
[273]何塞·安東尼奧·普裡莫·德裡維拉(1903&mdash1936),西班牙政治家,西班牙法西斯主義長槍黨的創始人。
[274]維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1867&mdash1928),西班牙小說家,由于反對保皇黨,大部分時間流亡國外,死在法國蒙頓。
[275]阿方索十三世(1886&mdash1941),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國王。
1923年幫助軍事獨裁者普裡莫·德裡維拉上台。
在1931年西班牙革命中被迫退位并逃亡,死于羅馬。
[276]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892&mdash1975),西班牙軍事獨裁者、國家元首、大元帥、&ldquo國民運動&rdquo最高領袖。
[277]讓·科克托(1889&mdash1963),法國先鋒派作家、詩人、戲劇家、藝術家。
[278]莫裡斯·尤特裡羅(1883&mdash1955),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風景畫家。
[279]累範特是個不精确的曆史上的地理名稱,指&ldquo意大利以東的地中海土地&rdquo。
曆史上,累範特在西歐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貿易中擔當重要的經濟角色,是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傳統路線。
[280]即氯仿,一種鎮靜劑和麻醉劑,人在短時間吸入就會産生暈眩、疲倦、頭痛等症狀。
[281]帕斯森(1885&mdash1930),保加利亞人,年輕時曾在維也納學習、工作;後去德國、美國,加入美國國籍。
一戰後去法國,成為20世紀初巴黎畫派畫家,人稱&ldquo蒙帕納斯王子&rdquo。
[282]揚基人指美國人,最早是盎格魯&mdash撒克遜人對北美人的戲稱。
[283]萊昂·都德(1867&mdash1942),法國記者、作家、社會活動家。
[284]指批量生産、價格低廉的大衆時裝。
[285]指用榨汁後剩下的葡萄殘渣兌水後發酵、類似葡萄酒的加糖飲料。
[286]指共濟會會員,&ldquo共濟會&rdquo的英文字面意思為&ldquo自由石匠&rdquo。
[287]法國巴黎西北郊的市鎮,屬于巴黎以西的上塞納省。
[288]法王亨利四世贊美巴黎的一句名言。
[289]西非國家,即象牙海岸。
[290]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它在鼎盛時期在名義上複辟了羅馬帝國,開創了&ldquo神聖羅馬帝國&rdquo,這使卡洛林王朝成為法蘭克王國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
[291]位于法國科多爾省,是勃艮第大區的首府。
[292]法國一座古老城市,目前為安德爾&mdash盧瓦爾省首府。
[293]法國北部的港口城市。
[294]位于諾曼底海岸的度假勝地。
[295]法國菲尼斯泰爾省的一個市鎮。
[296]布列塔尼的安妮(1477&mdash1514)是布列塔尼女公爵及兩任法蘭西王後,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女性。
她大半生為在法蘭西王國的壓迫下保持公國的獨立與和平而努力。
在她死後,法蘭西王國與布列塔尼統一。
[297]帕爾納斯派是法國19世紀文學流派,其作為反對浪漫派的一種新潮流,要求詩歌客觀化、科學化,崇尚理性,重視分析,提倡嚴格的詩律,是自然主義在詩歌方面的表現。
[298]保羅·瓦勒裡(1871&mdash1945),法國作家、詩人。
[299]約瑟夫·霞飛(1852&mdash1931),法國元帥、軍事家。
[300]阿巴貢是莫裡哀喜劇《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這裡意為吝啬鬼或守财奴。
[301]儒勒·昂利·龐加萊(1854&mdash1912),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理論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
[302]法國北部城市,諾曼底大區和卡爾瓦多斯省的首府。
[303]喀土穆是蘇丹首都,來自烏幹達的白尼羅河與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青尼羅河在此交彙,流向埃及。
[304]指英吉利海峽。
[305]開普殖民地曾是19世紀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現為南非共和國開普敦市。
[306]法國北部臨英吉利海峽的港口城市。
[307]英國東南端一個小鎮,與法國加萊港隻有四十公裡航程。
[308]英國南部蘇塞克斯郡的港口城市。
[309]凡爾納科幻小說《環遊地球八十天》中的主人公。
[310]指行會聚集的倫敦财政中心區。
[311]按照當時的習俗,出車前在車輪的外緣塗一圈白漆,用這種整潔的裝飾效果表示講究和隆重。
[312]埃塞克斯是英格蘭東南部的郡。
[313]萊萬特指西班牙地中海海岸。
[314]即倫敦的SOHO區,由牛津街、查理十字街、沙夫茨伯裡街和攝政街共同包圍着的一個方形區域。
[315]托馬斯·德·昆西(1785&mdash1859),英國浪漫主義散文家。
這裡指的書是他寫于1821年的《一個英國鴉片瘾君子的自白》。
[316]白教堂是倫敦東區塔村區的一個區域。
[317]阿波尼·阿爾伯特(1846&mdash1933),匈牙利政治家,曾任匈牙利王國的宗教與公共事務部長。
1920年巴黎和平會議上,他擔任匈牙利方談判代表;1924年9月9日在日内瓦發表講演。
[318]尼古萊·蒂杜萊斯庫(1882&mdash1941),羅馬尼亞外交家,曾任财政部長、外交部長。
[319]亞瑟·内維爾·張伯倫(1869&mdash1940),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37至1940年任英國首相。
[320]日本代表團負責人。
[321]位于日内瓦湖畔的瑞士小鎮。
[322]薩伯爾奇卡·米哈伊(1861&mdash1930),匈牙利詩人,民間民族詩歌的代表,追求簡潔、有旋律、抒情的田園牧歌風格。
[323]霍爾托巴吉是匈牙利東部的平川草原。
[324]查爾達是傳統的、有現場樂隊演奏的匈牙利鄉村飯莊。
[325]當時這個原屬于匈牙利王國的地區已于一戰後被劃給了捷克斯洛伐克。
[326]恩裡科·卡魯索(1873&mdash1921),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劇唱家和錄音先鋒,有&ldquo一代歌王&rdquo美譽,1907年曾在布達佩斯演出。
馬洛伊曾在1930年3月3日的報紙上提到卡魯索在歌劇《毀滅》中的表演。
[327]位于奧匈邊境的匈牙利小鎮。
[328]布達佩斯市郊的一個小站。
[329]佩斯的主要街道大緻分為&ldquo環路&rdquo和&ldquo放射路&rdquo兩種,前者的走向呈與多瑙河切割的圓弧形,後者與河岸垂直呈放射狀。
[330]桔槔井是匈牙利大平原上的标志性風景,遠遠就能看到高高的木架和長長的汲水吊杆。
[331]匈牙利人稱大學新生為&ldquo仙鶴&rdquo。
[332]法國作家、哲學家、美學家埃米爾·奧古斯特·提耶(1868&mdash1951)的筆名。
[333]格倫瓦爾德·貝拉(1839&mdash1891),匈牙利政治家、曆史學家、作家。
[334]&ldquo血原&rdquo是位于布達佩斯一區的一座公園。
1795年5月20日,匈牙利神學家、科學家、政治冒險家馬丁諾維奇·伊格納茨和他的同伴因領導匈牙利的雅各賓運動而在此被斬首。
[335]貝爾熱尼·丹尼爾(1776&mdash1836),匈牙利詩人。
[336]帕納塞斯山是位于希臘中部的山脈,在希臘神話中,它是太陽神阿波羅和文藝女神們的靈地,缪斯的家鄉。
[337]聖伊什特萬是匈牙利王國的第一任國王。
[338]格拉茨是奧地利第二大城市,施蒂利亞州州府。
[339]維拉格·貝奈代克(1752&mdash1830),匈牙利詩人、翻譯家、曆史學者。
[340]P.薩特馬利·卡洛伊(1831&mdash1891),匈牙利作家,裴多菲團體成員。
[341]坦噶尼喀是坦桑尼亞的兩個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桑給巴爾。
[342]多瑙河在布達佩斯穿城而過,佩斯在左岸,布達在右岸。
[343]歐什瓦特·埃爾諾(1876&mdash1929),匈牙利著名文學雜志《西方》雜志編輯和精神領袖。
去世後,馬洛伊曾為他寫了兩篇悼文。
[344]作者将寫作與上帝造人作比。
《聖經》裡說,上帝用泥土捏了亞當,将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使他成了有靈的活人。
[212]弗利德裡希·艾伯特(1871&mdash1925),德國社會民主黨政治家,魏瑪共和國首任主席。
[213]沃爾夫岡·卡普(1858&mdash1922),德國政治家,嚴謹的民族主義者。
1920年,魏瑪共和國爆發卡普政變,他是政變的名義首腦。
[214]德國曆史悠久的保健礦泉水品牌。
[215]胡戈·施廷内斯(1870&mdash1924),德國實業家、政客和利用通貨膨脹緻富的投機家。
美國《時代》周刊曾稱他為&ldquo德國新皇帝&rdquo。
[216]阿德隆飯店建于1907年,是柏林最豪華的飯店,威廉二世是首位貴客和贊助人,愛因斯坦、卓别林等無數名人曾在那裡下榻。
[217]指瑞典戲劇家、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名劇《朱麗娅小姐》。
[218]施瓦茨·厄頓(1899&mdash1929),詩人,筆名為米哈伊·厄頓。
1916年與馬洛伊結下深厚友情,為1930年馬洛伊創作的長篇小說《反叛者》提供了直接素材。
1931年馬洛伊為他的詩集作序。
[219]喬治·凱賽爾(1878&mdash1945),德國表現主義劇作家,1918年卷入一場官司,1921年刑滿釋放。
[220]&ldquo伯利恒的孩子們&rdquo,指聖誕夜孩子們在屋外遊戲,傳送耶稣誕生的喜訊。
[221]一種用酒、果汁、香料等調和的飲料。
[222]雅利安人在曆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
納粹白人至上種族主義标準就是金發碧眼的雅利安人,他們認為德國人是雅利安人的典範。
[223]戈哈特·豪普特曼(1862&mdash1946),德國劇作家、詩人。
代表作《織工》被看作德國戲劇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224]路易吉·皮蘭德婁(1867&mdash1936),意大利小說家、戲劇家。
[225]柏林的一家老火車站,二戰中遭到毀滅性空襲,現隻存遺址。
[226]海倫·提米格(1889&mdash1974),奧地利著名的戲劇和電影女演員。
[227]原指19世紀上半葉流行的德國中産階級藝術流派,這裡指男人老派、沉穩的紳士派頭。
[228]即特蘭西瓦尼亞,在中世紀曾是一個公國,曆史上歸匈牙利所有,一戰後劃歸羅馬尼亞。
[229]瓦爾哈拉神殿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以東的多瑙河畔,是紀念德國曆史上著名人物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230]兄弟會是1815年在海德堡誕生的學生組織,後來遍及德國各地,是主張德意志統一的民族主義團體。
[231]魯米那是一種鎮靜劑。
[232]伽什帕爾·費倫茨(1861&mdash1923),匈牙利醫生、旅行家。
[233]歐内斯特·沙克爾頓(1874&mdash1922),愛爾蘭南極探險家。
[234]約阿希姆·林格爾納茨(1883&mdash1934),德國作家、詩人、幽默劇演員和畫家。
[235]原文中特指用劣質葡萄酒提純的酒精。
[236]蘇,是一種法國舊銅币。
[237]安德列·德蘭(1880&mdash1954),法國畫家,20世紀初期藝術革命的先驅之一,和馬蒂斯一起創建了野獸派。
[238]喬治·杜亞美(1884&mdash1966),法國作家、醫生、反戰者,法蘭西學院院士。
[239]1923年1月,法國和比利時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産煤區,強迫德國履行一戰後的賠款義務。
1925年占領結束。
[240]摩納哥公國的著名賭城。
[241]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
[242]南美洲的一個港口城市,法屬圭亞那的首府。
在1854至1938年,卡宴是法國的流放處刑地。
[243]指墨索裡尼。
[244]1922年10月28日,墨索裡尼因不滿法西斯黨在1921年國會選舉中的535席隻取得105個議席而号召3萬名支持者進入羅馬。
該事件成功地令意大利國王伊曼紐爾三世任命墨索裡尼為首相,同時也向外界展示了法西斯黨的勢力,并使意大利成為第一個由法西斯掌權的國家。
[245]原文為意大利諺語&ldquodolcefarniente&rdquo,直譯為&ldquo甜蜜的無為&rdquo,意思是&ldquo徹底的無為能帶來甜蜜的幸福生活&rdquo。
[246]切利尼(1500&mdash1571),意大利偉大的金匠和雕刻家。
[247]這裡套用布達佩斯人的說法,&ldquo布達&rdquo在多瑙河右岸。
這裡指亞諾河右岸。
[248]梅蒂奇家族的私家花園。
[249]菲耶索萊是距佛羅倫薩八公裡的一個美麗小鎮。
[250]基安蒂是意大利最有名的紅葡萄酒。
[251]羅伯特·勃朗甯(1812&mdash1889),英國詩人。
他與女詩人伊麗莎白·巴蕾特(1806&mdash1861)結婚後于1846年到佛羅倫薩定居,在那裡生活了十五年。
[252]原文為法語&ldquodéjàvu&rdquo,指似曾見過、似曾相識的記憶錯覺或舊事幻現。
[253]指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1773&mdash1850)統治時期(1839&mdash1848),他是奧爾良王朝的創立者。
[254]指巴黎的聖馬丁運河。
[255]安德魯·威廉·梅隆(1855&mdash1937),美國銀行家,曾在三任總統内閣裡任财政部長。
[256]《誰是誰》是創刊于1903年的法國著名的名人錄。
[257]法國塞納省的一個小鎮。
[258]拉馬丁(1790&mdash1869),法國浪漫主義詩人、作家、政治家。
[259]儒勒·米什萊(1798&mdash1874),法國曆史學家,被譽為&ldquo法國史學之父&rdquo。
[260]約瑟夫·卡約(1863&mdash1944),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政治家。
[261]阿裡斯蒂德·白裡安(1862&mdash1931),法國政治家,192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262]雷蒙·普恩加萊(1860&mdash1934),法國總理、政治家。
[263]費爾南德·布伊松(1874&mdash1959),法國政治家,曾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議長、總理。
[264]法國北部的大城市。
[265]查爾斯·林德伯格(1902&mdash1974),美國飛行員、作家、社會活動家。
1927年5月21至22日以三十三個半小時從紐約飛抵巴黎,成為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人。
[266]阿曼努拉(1892&mdash1960),阿富汗君主,于1919年至1929年在位,試圖在英國統治下維護阿富汗獨立。
1929年流亡歐洲,逝世于瑞士。
[267]保羅·杜美(1857&mdash193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十三任總統,遇刺身亡。
[268]塞茜爾·索萊爾(1873&mdash1966),法國著名女演員。
[269]亨利·羅斯柴爾德(1872&mdash1942),法國醫生、劇作家。
[270]盧爾德位于法國西南部,是法國最大的天主教朝聖地。
[271]烏納穆諾(1864&mdash1936),西班牙哲學家、文學家和學者。
[272]弗朗西斯科·馬西亞·魯薩(1859&mdash1933),加泰隆尼亞獨立黨領導人。
1923年被流放,1926年起義失敗,流亡法國。
[273]何塞·安東尼奧·普裡莫·德裡維拉(1903&mdash1936),西班牙政治家,西班牙法西斯主義長槍黨的創始人。
[274]維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1867&mdash1928),西班牙小說家,由于反對保皇黨,大部分時間流亡國外,死在法國蒙頓。
[275]阿方索十三世(1886&mdash1941),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國王。
1923年幫助軍事獨裁者普裡莫·德裡維拉上台。
在1931年西班牙革命中被迫退位并逃亡,死于羅馬。
[276]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892&mdash1975),西班牙軍事獨裁者、國家元首、大元帥、&ldquo國民運動&rdquo最高領袖。
[277]讓·科克托(1889&mdash1963),法國先鋒派作家、詩人、戲劇家、藝術家。
[278]莫裡斯·尤特裡羅(1883&mdash1955),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風景畫家。
[279]累範特是個不精确的曆史上的地理名稱,指&ldquo意大利以東的地中海土地&rdquo。
曆史上,累範特在西歐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貿易中擔當重要的經濟角色,是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傳統路線。
[280]即氯仿,一種鎮靜劑和麻醉劑,人在短時間吸入就會産生暈眩、疲倦、頭痛等症狀。
[281]帕斯森(1885&mdash1930),保加利亞人,年輕時曾在維也納學習、工作;後去德國、美國,加入美國國籍。
一戰後去法國,成為20世紀初巴黎畫派畫家,人稱&ldquo蒙帕納斯王子&rdquo。
[282]揚基人指美國人,最早是盎格魯&mdash撒克遜人對北美人的戲稱。
[283]萊昂·都德(1867&mdash1942),法國記者、作家、社會活動家。
[284]指批量生産、價格低廉的大衆時裝。
[285]指用榨汁後剩下的葡萄殘渣兌水後發酵、類似葡萄酒的加糖飲料。
[286]指共濟會會員,&ldquo共濟會&rdquo的英文字面意思為&ldquo自由石匠&rdquo。
[287]法國巴黎西北郊的市鎮,屬于巴黎以西的上塞納省。
[288]法王亨利四世贊美巴黎的一句名言。
[289]西非國家,即象牙海岸。
[290]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它在鼎盛時期在名義上複辟了羅馬帝國,開創了&ldquo神聖羅馬帝國&rdquo,這使卡洛林王朝成為法蘭克王國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
[291]位于法國科多爾省,是勃艮第大區的首府。
[292]法國一座古老城市,目前為安德爾&mdash盧瓦爾省首府。
[293]法國北部的港口城市。
[294]位于諾曼底海岸的度假勝地。
[295]法國菲尼斯泰爾省的一個市鎮。
[296]布列塔尼的安妮(1477&mdash1514)是布列塔尼女公爵及兩任法蘭西王後,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女性。
她大半生為在法蘭西王國的壓迫下保持公國的獨立與和平而努力。
在她死後,法蘭西王國與布列塔尼統一。
[297]帕爾納斯派是法國19世紀文學流派,其作為反對浪漫派的一種新潮流,要求詩歌客觀化、科學化,崇尚理性,重視分析,提倡嚴格的詩律,是自然主義在詩歌方面的表現。
[298]保羅·瓦勒裡(1871&mdash1945),法國作家、詩人。
[299]約瑟夫·霞飛(1852&mdash1931),法國元帥、軍事家。
[300]阿巴貢是莫裡哀喜劇《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這裡意為吝啬鬼或守财奴。
[301]儒勒·昂利·龐加萊(1854&mdash1912),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理論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
[302]法國北部城市,諾曼底大區和卡爾瓦多斯省的首府。
[303]喀土穆是蘇丹首都,來自烏幹達的白尼羅河與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青尼羅河在此交彙,流向埃及。
[304]指英吉利海峽。
[305]開普殖民地曾是19世紀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現為南非共和國開普敦市。
[306]法國北部臨英吉利海峽的港口城市。
[307]英國東南端一個小鎮,與法國加萊港隻有四十公裡航程。
[308]英國南部蘇塞克斯郡的港口城市。
[309]凡爾納科幻小說《環遊地球八十天》中的主人公。
[310]指行會聚集的倫敦财政中心區。
[311]按照當時的習俗,出車前在車輪的外緣塗一圈白漆,用這種整潔的裝飾效果表示講究和隆重。
[312]埃塞克斯是英格蘭東南部的郡。
[313]萊萬特指西班牙地中海海岸。
[314]即倫敦的SOHO區,由牛津街、查理十字街、沙夫茨伯裡街和攝政街共同包圍着的一個方形區域。
[315]托馬斯·德·昆西(1785&mdash1859),英國浪漫主義散文家。
這裡指的書是他寫于1821年的《一個英國鴉片瘾君子的自白》。
[316]白教堂是倫敦東區塔村區的一個區域。
[317]阿波尼·阿爾伯特(1846&mdash1933),匈牙利政治家,曾任匈牙利王國的宗教與公共事務部長。
1920年巴黎和平會議上,他擔任匈牙利方談判代表;1924年9月9日在日内瓦發表講演。
[318]尼古萊·蒂杜萊斯庫(1882&mdash1941),羅馬尼亞外交家,曾任财政部長、外交部長。
[319]亞瑟·内維爾·張伯倫(1869&mdash1940),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37至1940年任英國首相。
[320]日本代表團負責人。
[321]位于日内瓦湖畔的瑞士小鎮。
[322]薩伯爾奇卡·米哈伊(1861&mdash1930),匈牙利詩人,民間民族詩歌的代表,追求簡潔、有旋律、抒情的田園牧歌風格。
[323]霍爾托巴吉是匈牙利東部的平川草原。
[324]查爾達是傳統的、有現場樂隊演奏的匈牙利鄉村飯莊。
[325]當時這個原屬于匈牙利王國的地區已于一戰後被劃給了捷克斯洛伐克。
[326]恩裡科·卡魯索(1873&mdash1921),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劇唱家和錄音先鋒,有&ldquo一代歌王&rdquo美譽,1907年曾在布達佩斯演出。
馬洛伊曾在1930年3月3日的報紙上提到卡魯索在歌劇《毀滅》中的表演。
[327]位于奧匈邊境的匈牙利小鎮。
[328]布達佩斯市郊的一個小站。
[329]佩斯的主要街道大緻分為&ldquo環路&rdquo和&ldquo放射路&rdquo兩種,前者的走向呈與多瑙河切割的圓弧形,後者與河岸垂直呈放射狀。
[330]桔槔井是匈牙利大平原上的标志性風景,遠遠就能看到高高的木架和長長的汲水吊杆。
[331]匈牙利人稱大學新生為&ldquo仙鶴&rdquo。
[332]法國作家、哲學家、美學家埃米爾·奧古斯特·提耶(1868&mdash1951)的筆名。
[333]格倫瓦爾德·貝拉(1839&mdash1891),匈牙利政治家、曆史學家、作家。
[334]&ldquo血原&rdquo是位于布達佩斯一區的一座公園。
1795年5月20日,匈牙利神學家、科學家、政治冒險家馬丁諾維奇·伊格納茨和他的同伴因領導匈牙利的雅各賓運動而在此被斬首。
[335]貝爾熱尼·丹尼爾(1776&mdash1836),匈牙利詩人。
[336]帕納塞斯山是位于希臘中部的山脈,在希臘神話中,它是太陽神阿波羅和文藝女神們的靈地,缪斯的家鄉。
[337]聖伊什特萬是匈牙利王國的第一任國王。
[338]格拉茨是奧地利第二大城市,施蒂利亞州州府。
[339]維拉格·貝奈代克(1752&mdash1830),匈牙利詩人、翻譯家、曆史學者。
[340]P.薩特馬利·卡洛伊(1831&mdash1891),匈牙利作家,裴多菲團體成員。
[341]坦噶尼喀是坦桑尼亞的兩個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桑給巴爾。
[342]多瑙河在布達佩斯穿城而過,佩斯在左岸,布達在右岸。
[343]歐什瓦特·埃爾諾(1876&mdash1929),匈牙利著名文學雜志《西方》雜志編輯和精神領袖。
去世後,馬洛伊曾為他寫了兩篇悼文。
[344]作者将寫作與上帝造人作比。
《聖經》裡說,上帝用泥土捏了亞當,将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使他成了有靈的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