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靈的胚胎
關燈
小
中
大
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
盡管兒童當時并沒表現出來,而且他也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
在每一個嬰兒誕生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一種神秘的、伴随着肉體的精神降臨于人世間。
所謂的科學,沒有考慮到嬰兒“實體化”,它僅僅簡單地把新生兒看成一個由一些器官和組織混合而成的生命體。
并且即使在這個層面上也帶着一種神秘色彩。
人們仍然十分驚奇,一個如此複雜的生物究竟是怎樣産生的。
成人應該對新生兒的心理活動給予特别的關心。
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活動,那麼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心理将會發生巨大變化。
如果我們把“教育”不僅僅理解為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而且還将它理解為促進他們心理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确信無疑地說,兒童的教育應該始于他們誕生之時。
從嬰兒的意識和潛意識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心理活動已經存在了。
即使我們隻使用較為淺顯、基本的概念來解釋嬰兒的心理生活,我們也必須承認:嬰兒的本能,不僅對他的身體成長和營養吸收起作用,而且對各種心理活動的成熟也起作用。
這種本能在動物身上表現為物種的特性。
就運動而言,嬰兒要比其他動物發展得慢。
嬰兒誕生時,這種能力幾乎沒有發展,盡管他已經能運用感官,并且對光、觸摸、聲音等有所反應。
瞧,新生兒一副惹人憐憫的樣子。
他無法自助,并且這種狀态将持續很長時間。
他不能說話,無法站立,需要别人不斷地照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所能發出的唯一聲音就是哭喊,引得大人立刻跑過去幫助他。
要經曆相當長一段時間,數月、一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才能站立和行走。
要能夠說話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果我們把“實體化”理解為一種神秘的力量,它能給新生兒弱小的身體帶來活力,促進他成長,教他說話,進而使他成熟完善,那麼我就可以把嬰兒的這種心理和生理發展說成是實體化。
嬰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于軟弱無力。
而其他幼小的哺乳動物幾乎一出生或隻需很短的時間就能站立、行走、尋找媽媽,并且學會同類的語言,盡管這種語言并不完美,也幾乎隻能用來表達一種情感。
比如,小貓就已經能發出真正的貓叫聲、羊羔能發出膽怯的咩咩聲、小馬駒也能發出哀怨的嘶鳴聲,不過盡管它們能發出聲音,但它們更喜歡保持沉默。
事實上,這個世界并沒有因為幼崽的哭喊而變得嘈雜不堪。
這些幼崽的成長也毫不費勁兒。
它們的身體本身擁有一種決定它們以後行為的本能。
我們已經知道了幼虎是如何跳躍的,一隻用四肢都還不能站穩的小山羊是怎樣蹦跳的。
所有剛出生的生物都已經擁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将決定它生理器官的功能。
而且這種本能将在活動中表現出來,它比生物自身的形體發展更穩定,更能體現此生物的特性。
在動物中,所有比身體生長功能高級的特征都可以被認為是“心理特征”。
既然這些特征在剛出生的動物身上可以找到,為什麼就不可以在嬰兒身上找到呢? 有一種理論把動物的本能解釋為,從古至今物種不斷積累經驗的結果。
這種本能是代代相傳的。
那為什麼隻有人類在接受他們祖先的遺傳時如此緩慢呢?他們一直直立行走、說話,并且總是願意為他們的後代做些什麼。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在心理生活的豐富性上高于其他一切生物,人應該是唯一沒有心理發展模式的生物。
堅持這種觀點是愚蠢的。
在這種明顯的矛盾背後肯定隐藏着某個真理,人類的心理能夠深深地隐藏而不會像動物的本能那樣表露無遺。
兒童不受固定的和預定的本能束縛。
這一事實表明,他有天生的自由和更大的行動空間。
關于這一點,我們也許可以通過人們生産自己使用的不同物品來加以說明。
許多産品是“成批生産”的,即它們由機器迅速生産出來,并且都十分相像。
而另一些産品則是“手工制作”的
盡管兒童當時并沒表現出來,而且他也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
在每一個嬰兒誕生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一種神秘的、伴随着肉體的精神降臨于人世間。
所謂的科學,沒有考慮到嬰兒“實體化”,它僅僅簡單地把新生兒看成一個由一些器官和組織混合而成的生命體。
并且即使在這個層面上也帶着一種神秘色彩。
人們仍然十分驚奇,一個如此複雜的生物究竟是怎樣産生的。
成人應該對新生兒的心理活動給予特别的關心。
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活動,那麼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心理将會發生巨大變化。
如果我們把“教育”不僅僅理解為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而且還将它理解為促進他們心理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确信無疑地說,兒童的教育應該始于他們誕生之時。
從嬰兒的意識和潛意識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心理活動已經存在了。
即使我們隻使用較為淺顯、基本的概念來解釋嬰兒的心理生活,我們也必須承認:嬰兒的本能,不僅對他的身體成長和營養吸收起作用,而且對各種心理活動的成熟也起作用。
這種本能在動物身上表現為物種的特性。
就運動而言,嬰兒要比其他動物發展得慢。
嬰兒誕生時,這種能力幾乎沒有發展,盡管他已經能運用感官,并且對光、觸摸、聲音等有所反應。
瞧,新生兒一副惹人憐憫的樣子。
他無法自助,并且這種狀态将持續很長時間。
他不能說話,無法站立,需要别人不斷地照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所能發出的唯一聲音就是哭喊,引得大人立刻跑過去幫助他。
要經曆相當長一段時間,數月、一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才能站立和行走。
要能夠說話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果我們把“實體化”理解為一種神秘的力量,它能給新生兒弱小的身體帶來活力,促進他成長,教他說話,進而使他成熟完善,那麼我就可以把嬰兒的這種心理和生理發展說成是實體化。
嬰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于軟弱無力。
而其他幼小的哺乳動物幾乎一出生或隻需很短的時間就能站立、行走、尋找媽媽,并且學會同類的語言,盡管這種語言并不完美,也幾乎隻能用來表達一種情感。
比如,小貓就已經能發出真正的貓叫聲、羊羔能發出膽怯的咩咩聲、小馬駒也能發出哀怨的嘶鳴聲,不過盡管它們能發出聲音,但它們更喜歡保持沉默。
事實上,這個世界并沒有因為幼崽的哭喊而變得嘈雜不堪。
這些幼崽的成長也毫不費勁兒。
它們的身體本身擁有一種決定它們以後行為的本能。
我們已經知道了幼虎是如何跳躍的,一隻用四肢都還不能站穩的小山羊是怎樣蹦跳的。
所有剛出生的生物都已經擁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将決定它生理器官的功能。
而且這種本能将在活動中表現出來,它比生物自身的形體發展更穩定,更能體現此生物的特性。
在動物中,所有比身體生長功能高級的特征都可以被認為是“心理特征”。
既然這些特征在剛出生的動物身上可以找到,為什麼就不可以在嬰兒身上找到呢? 有一種理論把動物的本能解釋為,從古至今物種不斷積累經驗的結果。
這種本能是代代相傳的。
那為什麼隻有人類在接受他們祖先的遺傳時如此緩慢呢?他們一直直立行走、說話,并且總是願意為他們的後代做些什麼。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在心理生活的豐富性上高于其他一切生物,人應該是唯一沒有心理發展模式的生物。
堅持這種觀點是愚蠢的。
在這種明顯的矛盾背後肯定隐藏着某個真理,人類的心理能夠深深地隐藏而不會像動物的本能那樣表露無遺。
兒童不受固定的和預定的本能束縛。
這一事實表明,他有天生的自由和更大的行動空間。
關于這一點,我們也許可以通過人們生産自己使用的不同物品來加以說明。
許多産品是“成批生産”的,即它們由機器迅速生産出來,并且都十分相像。
而另一些産品則是“手工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