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新生兒的降生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對新生兒的态度不應是憐憫,而應是懷着一種對造物之神的崇敬,把這個小生命的心靈看成一個我們無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新生兒出生時所面對的環境并不是一個自然的環境,而是一個已經被人們徹底改造了的環境。
是人們為了自己更方便地索取,為了更安逸的生活方式,而建立的一個與自然環境相去甚遠的環境。
當這些弱小的生命從一種環境進入到另一種環境時,他們不得不為此做最艱難的掙紮。
但是人們又為新生兒做了些什麼呢?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一個時期像在出生時那樣經曆如此劇烈的沖突和掙紮,并承受那樣大的痛苦。
這個時期理所應當值得人們進行認真的研究,但至今仍沒有人這樣嘗試過。
許多人認為如今的世界已十分關心新生兒了,但我們究竟是怎樣關心的呢? 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都隻關心他的母親。
她确實受苦了,但是新生兒就沒受苦嗎?人們隻關心母親是否受到了強光和噪音的幹擾,但是對來自毫無光亮和聲音之處的嬰兒又有什麼保護措施呢?他也需要靜谧和幽暗的環境。
他本來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幹擾、恒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一瞬間,他原來靜谧、幽暗的環境改變了,變得處處都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
他嬌嫩的身體觸到的是粗糙的硬物,并且還受到粗心大意的成年人的生硬對待。
在他出生之後,滿屋的人都不敢碰這個新生兒,因為他實在太嬌小脆弱了,于是他們把他托付給有經驗的人照看。
可是他們已有的陳舊經驗并不适合做如此精細的工作。
隻用一雙強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嬰兒是不夠的,他必須被正确地托抱,這就如同一個護士受托付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之前,必須學會用正确的方法移動病人,學會紮繃帶或敷藥而不引起病人過度疼痛一樣。
但對新生兒卻沒有如此精心的照料。
醫生并沒有為他們做特殊的考慮。
當嬰兒拼命哭泣時,也沒有人把那當回事兒,聽到他哭的那些人還認為,眼淚能清洗眼睛、抽泣能增加肺活量呢! 嬰兒一出生以後就立刻被全身包裹。
出生不久,他就被緊緊地包在襁褓中。
從前在母親子宮裡蜷曲着的幼小身體現在被拉直了,就像上了石膏一樣動彈不得。
事實上,新生兒無需穿任何衣服,即使是剛剛出生的第一個月也不需要。
好在人們在這方面的認識已有所提高。
緊裹的襁褓已經見不着了,取而代之的是輕薄的衣服。
照此發展下去,讓嬰兒不穿衣服最為合适。
嬰兒應該像畫中描繪的那樣裸露着。
當然,由于胎兒一直生活在母親體内,當他出生後顯然需要保暖。
但這種溫暖主要應該來自外界的環境而不是他的衣服。
實際上這些衣服不能為他提供熱量,隻是保存他體内已有的溫度而已。
我們可以在動物是如何照顧它們的幼崽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即使這些幼崽身上已經長出了絨毛,它們的母親仍然在孵化着它們,用身體溫暖着它們。
其實我也沒有必要堅持認為人們對嬰兒缺乏關心。
我敢斷定,如果美國的父母能夠與我對話,他們一定會告訴我美國人是如何關心自己嬰兒的。
德國和英國的父母也會說這樣的話。
聽了她們的話,我肯定為我沒能了解他們在照料兒童方面取得的進展感到十分驚訝。
事實上我也知道很多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我仍然堅持要說,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充分重視新生兒的真正需要。
如果說進步,它表現為人們發現了從前沒有被發現的東西,完成了從前認為沒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們必須承認,盡管我們已經為兒童做了不少的事情,但還有更多的事要做。
而且這裡我還要提及一點:無論我們多麼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剛一降生起,我們就本能地開始對他提防。
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财欲,我們趕緊保護我們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
新生兒出生時所面對的環境并不是一個自然的環境,而是一個已經被人們徹底改造了的環境。
是人們為了自己更方便地索取,為了更安逸的生活方式,而建立的一個與自然環境相去甚遠的環境。
當這些弱小的生命從一種環境進入到另一種環境時,他們不得不為此做最艱難的掙紮。
但是人們又為新生兒做了些什麼呢?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一個時期像在出生時那樣經曆如此劇烈的沖突和掙紮,并承受那樣大的痛苦。
這個時期理所應當值得人們進行認真的研究,但至今仍沒有人這樣嘗試過。
許多人認為如今的世界已十分關心新生兒了,但我們究竟是怎樣關心的呢? 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都隻關心他的母親。
她确實受苦了,但是新生兒就沒受苦嗎?人們隻關心母親是否受到了強光和噪音的幹擾,但是對來自毫無光亮和聲音之處的嬰兒又有什麼保護措施呢?他也需要靜谧和幽暗的環境。
他本來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幹擾、恒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一瞬間,他原來靜谧、幽暗的環境改變了,變得處處都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
他嬌嫩的身體觸到的是粗糙的硬物,并且還受到粗心大意的成年人的生硬對待。
在他出生之後,滿屋的人都不敢碰這個新生兒,因為他實在太嬌小脆弱了,于是他們把他托付給有經驗的人照看。
可是他們已有的陳舊經驗并不适合做如此精細的工作。
隻用一雙強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嬰兒是不夠的,他必須被正确地托抱,這就如同一個護士受托付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之前,必須學會用正确的方法移動病人,學會紮繃帶或敷藥而不引起病人過度疼痛一樣。
但對新生兒卻沒有如此精心的照料。
醫生并沒有為他們做特殊的考慮。
當嬰兒拼命哭泣時,也沒有人把那當回事兒,聽到他哭的那些人還認為,眼淚能清洗眼睛、抽泣能增加肺活量呢! 嬰兒一出生以後就立刻被全身包裹。
出生不久,他就被緊緊地包在襁褓中。
從前在母親子宮裡蜷曲着的幼小身體現在被拉直了,就像上了石膏一樣動彈不得。
事實上,新生兒無需穿任何衣服,即使是剛剛出生的第一個月也不需要。
好在人們在這方面的認識已有所提高。
緊裹的襁褓已經見不着了,取而代之的是輕薄的衣服。
照此發展下去,讓嬰兒不穿衣服最為合适。
嬰兒應該像畫中描繪的那樣裸露着。
當然,由于胎兒一直生活在母親體内,當他出生後顯然需要保暖。
但這種溫暖主要應該來自外界的環境而不是他的衣服。
實際上這些衣服不能為他提供熱量,隻是保存他體内已有的溫度而已。
我們可以在動物是如何照顧它們的幼崽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即使這些幼崽身上已經長出了絨毛,它們的母親仍然在孵化着它們,用身體溫暖着它們。
其實我也沒有必要堅持認為人們對嬰兒缺乏關心。
我敢斷定,如果美國的父母能夠與我對話,他們一定會告訴我美國人是如何關心自己嬰兒的。
德國和英國的父母也會說這樣的話。
聽了她們的話,我肯定為我沒能了解他們在照料兒童方面取得的進展感到十分驚訝。
事實上我也知道很多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我仍然堅持要說,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充分重視新生兒的真正需要。
如果說進步,它表現為人們發現了從前沒有被發現的東西,完成了從前認為沒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們必須承認,盡管我們已經為兒童做了不少的事情,但還有更多的事要做。
而且這裡我還要提及一點:無論我們多麼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剛一降生起,我們就本能地開始對他提防。
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财欲,我們趕緊保護我們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