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那是1869年仲夏的一個星期六。
南方的空氣經過昨夜雷雨的清洗,依舊溫潤如玉,呼吸也變得自由順暢,但是在阿爾卑斯以北,卻出現了少見的持久晨光。
慕尼黑聖母教堂大彌撒的鐘聲已經響起,這聲音穿過豎立着偉大的巴戈利亞雕像的特瑞西恩廣場。
這裡地處郊區,人迹罕至。
巨大的青銅少女塑像獨自伫立在這荒野之中,手中握着置于頭頂的花環,臉上的表情迷茫而恍惚,仿佛在思索是否應該在此刻走下大理石基座,去城鎮裡閑逛。
如今,這片荒野上修起了塔樓和房屋,就像在一個裸露的綠色平原上修建一片墓園。
時不時會有一隻小鳥從萬神殿後面的小樹林飛過來,拍拍翅膀落在少女的肩膀上,或者在旁邊獅子的鬃毛上小憩一會兒。
這隻獅子緊挨着女主人的膝蓋,懶懶地坐着,似乎在聆聽。
但是在城鎮的遠處,鐘聲依然飄蕩。
空氣的溫度開始持續升高,遠處打鐘的嗡嗡聲引發了空氣的顫動,昨天才剛收割過的牧場飄來一陣濃烈的青草香味,這一切混雜在一起,讓人不覺昏昏欲睡。
最後,鐘聲停止了,所有的聲音也随之消失,隻餘一陣笛聲時斷時續地從外城某條街上的某間房屋中傳來。
吹笛的人仿佛每完成一節都要停下來調整一下呼吸,又或者因為其他思緒的擾亂,忘記了自己正在演奏的曲調。
這間在西郊随處可見的房屋離街道很遠,笛聲從其敞開的二樓窗戶的房屋中傳出,彌散在夏日的空氣之中。
這些像盒子一樣的房屋非常樸素,沒有任何裝飾,隻在北面有一扇窗。
四邊形的窗戶開口很大,想盡了各種辦法讓天上的太陽能夠持續不斷地給屋内供給陽光。
夏天,很少會看到某戶人家自家的爐膛冒煙,在飯點跨進門檻的訪客也不會聞到飯菜的香味,慕尼黑大多數的人家都是這樣。
在敞開的窗戶上飄蕩的隻有光和若隐若現的煙草氣味,混合着清漆、燃油和松節油讓人神清氣爽的芬芳&mdash&mdash這一切都說明了在此地,你能找到的吃食就隻有神聖的藝術火花,而且,此地靜默的聖餐桌[三足畫架和雕刻家的托架。
]上所供奉的祭品,甚至都不能庇佑提供祭品的神父免饑肚餓的折磨。
我們所說的這間房屋沒有窗戶的南面朝着一個小院子,院子裡四處散落着各種尺寸的大理石和砂岩石料。
從北面四扇工作室的窗戶往外看,可以看見一個受到精心照顧的、窄小的花園,為它們遮擋了所有讓人不快的反射光。
花園中間一個狹長的小噴泉,慵懶地噴着水花,環繞在噴泉周圍的是一群熱烈開放的玫瑰。
緊挨着的是幾個花壇,花壇裡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果蔬植物,花壇邊上長了一圈厚厚的木樨草。
花園裡沒有燃油和松節油的味道,尤其是在二樓工作室隻有兩間的窗戶打開的時候,這些味道就完全無法滲透到花園中了。
站在院子裡一堆堆的石料旁邊,可以看到在一樓工作室裡,有一位雕刻家正在趕制他的藝術品。
藝術家的日子通常都過得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工作時有一種無限期的度假情懷,他們也不需要時常忙于安息日的定期慶典。
那些必須參加這些慶典的人,就不得不在一些小生意上花費精力,在一個所謂的&ldquo藝術之城&rdquo中,很少有人願意接手像&ldquo藝術俱樂部&rdquo訂購的圖片這樣的生意。
但是這種小房子裡的居民并不是這樣的人。
在底樓,為了讓盡可能多的溫暖氣流能夠進入這間太陽照射不到的房間,窗戶上所有能夠打開的窗格都打開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吸入更多芬芳的花香或者樓上悠揚的笛聲。
一群麻雀利用一切機會在這個花園中呼呼地飛進飛出,似乎已經習慣了将這個地方當做自己的家,它們啁啾打罵,在鋪滿了工作室其中一面牆的常青藤叢中撲棱歡跳,踏遍每一個角落,尋找遺漏的面包屑。
然而,所有的這一系列動作似乎都受過良好的教養,它們從不制造任何麻煩,除了喧鬧的叫聲&mdash&mdash它們在半身像和泥塑模型之間穿梭,在房間的地闆上、畫架上、托架上駐足觀望,留下雜亂的拜訪痕迹。
這個大大的房間中間放着一塊濕布,濕布裡面仔細地包裹着一大團新鮮的黏土,這樣做可以讓黏土不緻幹裂。
一隻看起來有些蓬頭厲齒的老麻雀坐在濕布上,以一種相當端莊的姿态靜靜地觀望着他。
顯然,它是這群野軍的頭領。
對它來說,這個座位清爽舒适,惬意非常。
它沒有和那群小輩一起嬉戲打鬧,而是以一種挑剔而嚴肅的眼光注視着這位穿着灰色工裝的雕塑家,他将他的塑模桌移到了窗邊的位置,正忙于從模特兒身上取材,塑造一尊舞動的酒神女祭司塑像。
模特兒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兒,看樣子還不到18歲。
她站在雕塑家對面的一個小闆凳上,她的手臂向上抛出,略微往後,緊緊地抓着一根從天花闆上吊下來的橫杆&mdash&mdash因為女祭司的塑像便是手中握着一隻手鼓,正猛地往上抛出。
這個姿勢完全稱不上舒服。
這個女孩兒已經一動不動地保持這個姿勢整整半個小時了,卻一點兒都沒有抱怨想要休息。
即使她不得不将腦袋盡力往後仰,紅褐色的頭發也已垂到了腰部以下,但是她仍然懷着強烈的好奇心&mdash&mdash她的小眼睛眯成了一條線,這樣一來長長的金色睫毛就會靜靜地蓋在
南方的空氣經過昨夜雷雨的清洗,依舊溫潤如玉,呼吸也變得自由順暢,但是在阿爾卑斯以北,卻出現了少見的持久晨光。
慕尼黑聖母教堂大彌撒的鐘聲已經響起,這聲音穿過豎立着偉大的巴戈利亞雕像的特瑞西恩廣場。
這裡地處郊區,人迹罕至。
巨大的青銅少女塑像獨自伫立在這荒野之中,手中握着置于頭頂的花環,臉上的表情迷茫而恍惚,仿佛在思索是否應該在此刻走下大理石基座,去城鎮裡閑逛。
如今,這片荒野上修起了塔樓和房屋,就像在一個裸露的綠色平原上修建一片墓園。
時不時會有一隻小鳥從萬神殿後面的小樹林飛過來,拍拍翅膀落在少女的肩膀上,或者在旁邊獅子的鬃毛上小憩一會兒。
這隻獅子緊挨着女主人的膝蓋,懶懶地坐着,似乎在聆聽。
但是在城鎮的遠處,鐘聲依然飄蕩。
空氣的溫度開始持續升高,遠處打鐘的嗡嗡聲引發了空氣的顫動,昨天才剛收割過的牧場飄來一陣濃烈的青草香味,這一切混雜在一起,讓人不覺昏昏欲睡。
最後,鐘聲停止了,所有的聲音也随之消失,隻餘一陣笛聲時斷時續地從外城某條街上的某間房屋中傳來。
吹笛的人仿佛每完成一節都要停下來調整一下呼吸,又或者因為其他思緒的擾亂,忘記了自己正在演奏的曲調。
這間在西郊随處可見的房屋離街道很遠,笛聲從其敞開的二樓窗戶的房屋中傳出,彌散在夏日的空氣之中。
這些像盒子一樣的房屋非常樸素,沒有任何裝飾,隻在北面有一扇窗。
四邊形的窗戶開口很大,想盡了各種辦法讓天上的太陽能夠持續不斷地給屋内供給陽光。
夏天,很少會看到某戶人家自家的爐膛冒煙,在飯點跨進門檻的訪客也不會聞到飯菜的香味,慕尼黑大多數的人家都是這樣。
在敞開的窗戶上飄蕩的隻有光和若隐若現的煙草氣味,混合着清漆、燃油和松節油讓人神清氣爽的芬芳&mdash&mdash這一切都說明了在此地,你能找到的吃食就隻有神聖的藝術火花,而且,此地靜默的聖餐桌[三足畫架和雕刻家的托架。
]上所供奉的祭品,甚至都不能庇佑提供祭品的神父免饑肚餓的折磨。
我們所說的這間房屋沒有窗戶的南面朝着一個小院子,院子裡四處散落着各種尺寸的大理石和砂岩石料。
從北面四扇工作室的窗戶往外看,可以看見一個受到精心照顧的、窄小的花園,為它們遮擋了所有讓人不快的反射光。
花園中間一個狹長的小噴泉,慵懶地噴着水花,環繞在噴泉周圍的是一群熱烈開放的玫瑰。
緊挨着的是幾個花壇,花壇裡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果蔬植物,花壇邊上長了一圈厚厚的木樨草。
花園裡沒有燃油和松節油的味道,尤其是在二樓工作室隻有兩間的窗戶打開的時候,這些味道就完全無法滲透到花園中了。
站在院子裡一堆堆的石料旁邊,可以看到在一樓工作室裡,有一位雕刻家正在趕制他的藝術品。
藝術家的日子通常都過得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工作時有一種無限期的度假情懷,他們也不需要時常忙于安息日的定期慶典。
那些必須參加這些慶典的人,就不得不在一些小生意上花費精力,在一個所謂的&ldquo藝術之城&rdquo中,很少有人願意接手像&ldquo藝術俱樂部&rdquo訂購的圖片這樣的生意。
但是這種小房子裡的居民并不是這樣的人。
在底樓,為了讓盡可能多的溫暖氣流能夠進入這間太陽照射不到的房間,窗戶上所有能夠打開的窗格都打開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吸入更多芬芳的花香或者樓上悠揚的笛聲。
一群麻雀利用一切機會在這個花園中呼呼地飛進飛出,似乎已經習慣了将這個地方當做自己的家,它們啁啾打罵,在鋪滿了工作室其中一面牆的常青藤叢中撲棱歡跳,踏遍每一個角落,尋找遺漏的面包屑。
然而,所有的這一系列動作似乎都受過良好的教養,它們從不制造任何麻煩,除了喧鬧的叫聲&mdash&mdash它們在半身像和泥塑模型之間穿梭,在房間的地闆上、畫架上、托架上駐足觀望,留下雜亂的拜訪痕迹。
這個大大的房間中間放着一塊濕布,濕布裡面仔細地包裹着一大團新鮮的黏土,這樣做可以讓黏土不緻幹裂。
一隻看起來有些蓬頭厲齒的老麻雀坐在濕布上,以一種相當端莊的姿态靜靜地觀望着他。
顯然,它是這群野軍的頭領。
對它來說,這個座位清爽舒适,惬意非常。
它沒有和那群小輩一起嬉戲打鬧,而是以一種挑剔而嚴肅的眼光注視着這位穿着灰色工裝的雕塑家,他将他的塑模桌移到了窗邊的位置,正忙于從模特兒身上取材,塑造一尊舞動的酒神女祭司塑像。
模特兒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兒,看樣子還不到18歲。
她站在雕塑家對面的一個小闆凳上,她的手臂向上抛出,略微往後,緊緊地抓着一根從天花闆上吊下來的橫杆&mdash&mdash因為女祭司的塑像便是手中握着一隻手鼓,正猛地往上抛出。
這個姿勢完全稱不上舒服。
這個女孩兒已經一動不動地保持這個姿勢整整半個小時了,卻一點兒都沒有抱怨想要休息。
即使她不得不将腦袋盡力往後仰,紅褐色的頭發也已垂到了腰部以下,但是她仍然懷着強烈的好奇心&mdash&mdash她的小眼睛眯成了一條線,這樣一來長長的金色睫毛就會靜靜地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