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代助的父親叫作長井得,這位老先生在明治維新時上過戰場,至今身體仍然十分健朗。
老先生從官場退下來之後,轉而經營企業,也嘗試過各種買賣,所以很自然地積存了一些資金,最近這十四五年來,已成為頗有積蓄的資産家。
代助有個哥哥叫作誠吾,從學校畢業後,他立刻就進了父親出資成立的企業,目前已在公司擔任舉足輕重的職務。
哥哥的太太叫作梅子,她生了兩個小孩,先生的兒子名叫誠太郎,今年已經十五歲,後生的女兒叫作縫,跟她哥哥相差三歲。
除了誠吾之外,代助還有個已經出嫁的姐姐,她丈夫是外交官,現在跟随夫君定居在西方國家。
誠吾和這個姐姐之間,還有姐姐和代助之間,曾經各有一位兄弟,但是兩人都已早夭,代助的母親也不在人世。
以上就是代助全家的成員,其中的兩人不住在家裡,一個是前往西方國家的姐姐,還有一個就是最近出來自立門戶的代助,所以目前住在老家的成員共有老小五人。
代助每個月必定回老家領一次生活費。
這筆錢跟他父兄都沒關系,既不是父親給的,也不是哥哥的錢。
除了每月回去領錢之外,代助無聊煩悶時,也會回到老家逗弄孩子一陣,或跟家裡的書生下一盤五子棋,有時也在嫂子面前發表些觀劇的感想。
代助對他這位嫂嫂非常欣賞。
嫂子是個能把天保遺風(1)和明治現代氣息融合得天衣無縫的女人。
譬如她曾特地拜托住在法國的小姑子訂購過一種名字很難念、價格又十分昂貴的綢緞。
等到衣料寄回日本後,她又找人把綢緞裁制成四五條和服腰帶,送給親朋好友,讓大家穿戴。
誰知後來聽說,那種布料竟是日本輸出到法國去的,結果惹得衆人捧腹大笑。
當時還是代助跑到三越陳列所(2)探查一番才發現。
除了穿戴之外,嫂子也喜歡西洋音樂,經常找代助一起聽音樂會。
此外,嫂子對算命也抱有興趣。
譬如有個叫作石龍子,還有個叫作尾島某的算命師,嫂子對他們倆崇拜極了。
代助還陪着嫂子一起坐人力車去過兩三回算命館呢。
哥哥家那個叫誠太郎的男孩最近熱衷棒球,代助每次回去,總要當投手陪他練球。
這孩子想做的事總是跟别人不一樣。
每年夏季才剛開始,許多烤紅薯店一下子改為冷飲店,誠太郎這時就算身上沒出汗,也要領先别人,跑進店裡吃一份冰激淩。
如果店家還沒準備好冰激淩,他就隻好喝杯冷飲,然後得意揚揚地回到家來。
最近他又嚷着說,如果相撲常設館(3)建好了,他一定要第一個進去看表演,還向代助打聽道:&ldquo叔叔有沒有朋友對相撲内行的呀?&rdquo 而哥哥家那個叫縫的女孩,則整天都将&ldquo不要啦&rdquo&ldquo我不管&rdquo挂在嘴上。
一天當中不知要把系在頭上的絲帶換上多少次。
女孩最近開始學小提琴,每天下課回來,總要拉出一連串鋸齒刮物般刺耳的聲音。
但在别人面前,她絕對不會表演。
每次總是躲進房裡,緊閉房門,叽裡呱啦亂拉一陣。
而父母的耳裡聽到這聲音,卻以為自己的女兒拉得很不錯,隻有代助常偷偷打開房門聆聽。
這時縫就會對她叔叔抗議道:&ldquo不要啦!&rdquo&ldquo我不管!&rdquo 代助的哥哥通常不在家。
有時一忙起來,隻在家裡吃早飯,其餘時間究竟都在做些什麼,兩個孩子一概不知。
代助也跟孩子們一樣,完全無法掌握哥哥的行動,而他也覺得自己最好不知道,所以除非出于必要,代助絕不會去研究哥哥在外面幹些什麼。
代助在兩個孩子心中頗有人望,嫂嫂對他也很贊許,哥哥心裡對他怎麼想,代助就不清楚了。
兄弟倆偶爾碰了面,談話内容也隻限于日常雜談,兩人臉上的表情都是淡淡的,态度都盡量保持平靜,而且對彼此毫無新意的表現也非常習慣了。
代助心裡最在意的人,還是父親。
老先生的年紀一大把,還娶了年輕小妾。
不過在代助看來,這根本不算什麼。
反而應該說,他其實是贊成父親娶妾的。
隻有那些沒能力讨小老婆還要納妾的人,才應該受到抨擊。
老先生是個對子女要求嚴格的父親,代助小時候看到父親就會全身發抖,但他現在已經長大成人,覺得自己在父親面前不必再那麼畏畏縮縮。
隻是令他感到頭痛的是,父親老是把自己的青春時代和代助活着的這個時代混為一談,老先生堅信兩個時代并沒有多大差别。
正因為父親擁有這種想法,才會總是用自己從前處世的角度來衡量代助,如果代助的做法跟自己不同,老先生就認為他在欺騙。
不過代助從沒反問過父親:&ldquo我究竟哪裡欺騙了?&rdquo所以父子倆倒也從不曾争吵過。
代助小時候脾氣很不好,到了十八九歲,還跟父親打過一兩次架。
後來日漸成長,從學校畢業後過了沒多久,他那愛發脾氣的毛病竟突然變好了。
從那以後,代助再也沒發過脾氣。
而父親看到兒子這般模樣,還暗自得意,以為是自己熏陶有方,得到了成效。
其實父親所謂的熏陶,不過是讓原本纏繞在父子間的溫暖情意逐漸冷卻罷了。
至少代助心裡是這樣覺得。
而老先生心裡想的,卻跟代助完全相反。
他認為,既然代助跟自己是親生骨肉,不論父親采取什麼方式教育子女,子女對父親的天賦之情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即使為了教育而對子女施加高壓手段,最終也不可能影響到父子之間天生的親情。
老先生受過儒家的教誨,對這一點堅信不疑。
不論父子間遇到任何不快或痛苦,就憑他生了代助這項單純的事實,肯定就能保證他們的親情永不改變。
老先生就憑着這種信念,始終固執己見,專斷獨行,結果就養出一個對待自己态度冷淡的兒子。
幸而從代助畢業之後的那段時間起,老先生對待兒子的态度自然也改變了不少,從某些角度看來,甚至寬容得令人驚訝,但這種改變也隻是身為父親的他,在代助出生後立刻安排的部分計劃,他隻是照本宣科罷了,并不是因為看透代助的心意而采取了适當處置。
老先生至今都還沒發現,代助身上出現的惡果,全都是自己實行的教育方式而造成的。
老先生上過戰場,這件事令他深感自豪,動不動就愛譏笑周圍的人說:&ldquo你們這些人,就是沒打過仗,膽量不夠,所以不行。
&rdquo聽他話中的意思似乎是說,膽量乃是人類至高無上的能力。
代助每次聽到父親說這種話,心底總會升起厭惡。
像父親年輕時那種你死我活的野蠻時代,
老先生從官場退下來之後,轉而經營企業,也嘗試過各種買賣,所以很自然地積存了一些資金,最近這十四五年來,已成為頗有積蓄的資産家。
代助有個哥哥叫作誠吾,從學校畢業後,他立刻就進了父親出資成立的企業,目前已在公司擔任舉足輕重的職務。
哥哥的太太叫作梅子,她生了兩個小孩,先生的兒子名叫誠太郎,今年已經十五歲,後生的女兒叫作縫,跟她哥哥相差三歲。
除了誠吾之外,代助還有個已經出嫁的姐姐,她丈夫是外交官,現在跟随夫君定居在西方國家。
誠吾和這個姐姐之間,還有姐姐和代助之間,曾經各有一位兄弟,但是兩人都已早夭,代助的母親也不在人世。
以上就是代助全家的成員,其中的兩人不住在家裡,一個是前往西方國家的姐姐,還有一個就是最近出來自立門戶的代助,所以目前住在老家的成員共有老小五人。
代助每個月必定回老家領一次生活費。
這筆錢跟他父兄都沒關系,既不是父親給的,也不是哥哥的錢。
除了每月回去領錢之外,代助無聊煩悶時,也會回到老家逗弄孩子一陣,或跟家裡的書生下一盤五子棋,有時也在嫂子面前發表些觀劇的感想。
代助對他這位嫂嫂非常欣賞。
嫂子是個能把天保遺風(1)和明治現代氣息融合得天衣無縫的女人。
譬如她曾特地拜托住在法國的小姑子訂購過一種名字很難念、價格又十分昂貴的綢緞。
等到衣料寄回日本後,她又找人把綢緞裁制成四五條和服腰帶,送給親朋好友,讓大家穿戴。
誰知後來聽說,那種布料竟是日本輸出到法國去的,結果惹得衆人捧腹大笑。
當時還是代助跑到三越陳列所(2)探查一番才發現。
除了穿戴之外,嫂子也喜歡西洋音樂,經常找代助一起聽音樂會。
此外,嫂子對算命也抱有興趣。
譬如有個叫作石龍子,還有個叫作尾島某的算命師,嫂子對他們倆崇拜極了。
代助還陪着嫂子一起坐人力車去過兩三回算命館呢。
哥哥家那個叫誠太郎的男孩最近熱衷棒球,代助每次回去,總要當投手陪他練球。
這孩子想做的事總是跟别人不一樣。
每年夏季才剛開始,許多烤紅薯店一下子改為冷飲店,誠太郎這時就算身上沒出汗,也要領先别人,跑進店裡吃一份冰激淩。
如果店家還沒準備好冰激淩,他就隻好喝杯冷飲,然後得意揚揚地回到家來。
最近他又嚷着說,如果相撲常設館(3)建好了,他一定要第一個進去看表演,還向代助打聽道:&ldquo叔叔有沒有朋友對相撲内行的呀?&rdquo 而哥哥家那個叫縫的女孩,則整天都将&ldquo不要啦&rdquo&ldquo我不管&rdquo挂在嘴上。
一天當中不知要把系在頭上的絲帶換上多少次。
女孩最近開始學小提琴,每天下課回來,總要拉出一連串鋸齒刮物般刺耳的聲音。
但在别人面前,她絕對不會表演。
每次總是躲進房裡,緊閉房門,叽裡呱啦亂拉一陣。
而父母的耳裡聽到這聲音,卻以為自己的女兒拉得很不錯,隻有代助常偷偷打開房門聆聽。
這時縫就會對她叔叔抗議道:&ldquo不要啦!&rdquo&ldquo我不管!&rdquo 代助的哥哥通常不在家。
有時一忙起來,隻在家裡吃早飯,其餘時間究竟都在做些什麼,兩個孩子一概不知。
代助也跟孩子們一樣,完全無法掌握哥哥的行動,而他也覺得自己最好不知道,所以除非出于必要,代助絕不會去研究哥哥在外面幹些什麼。
代助在兩個孩子心中頗有人望,嫂嫂對他也很贊許,哥哥心裡對他怎麼想,代助就不清楚了。
兄弟倆偶爾碰了面,談話内容也隻限于日常雜談,兩人臉上的表情都是淡淡的,态度都盡量保持平靜,而且對彼此毫無新意的表現也非常習慣了。
代助心裡最在意的人,還是父親。
老先生的年紀一大把,還娶了年輕小妾。
不過在代助看來,這根本不算什麼。
反而應該說,他其實是贊成父親娶妾的。
隻有那些沒能力讨小老婆還要納妾的人,才應該受到抨擊。
老先生是個對子女要求嚴格的父親,代助小時候看到父親就會全身發抖,但他現在已經長大成人,覺得自己在父親面前不必再那麼畏畏縮縮。
隻是令他感到頭痛的是,父親老是把自己的青春時代和代助活着的這個時代混為一談,老先生堅信兩個時代并沒有多大差别。
正因為父親擁有這種想法,才會總是用自己從前處世的角度來衡量代助,如果代助的做法跟自己不同,老先生就認為他在欺騙。
不過代助從沒反問過父親:&ldquo我究竟哪裡欺騙了?&rdquo所以父子倆倒也從不曾争吵過。
代助小時候脾氣很不好,到了十八九歲,還跟父親打過一兩次架。
後來日漸成長,從學校畢業後過了沒多久,他那愛發脾氣的毛病竟突然變好了。
從那以後,代助再也沒發過脾氣。
而父親看到兒子這般模樣,還暗自得意,以為是自己熏陶有方,得到了成效。
其實父親所謂的熏陶,不過是讓原本纏繞在父子間的溫暖情意逐漸冷卻罷了。
至少代助心裡是這樣覺得。
而老先生心裡想的,卻跟代助完全相反。
他認為,既然代助跟自己是親生骨肉,不論父親采取什麼方式教育子女,子女對父親的天賦之情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即使為了教育而對子女施加高壓手段,最終也不可能影響到父子之間天生的親情。
老先生受過儒家的教誨,對這一點堅信不疑。
不論父子間遇到任何不快或痛苦,就憑他生了代助這項單純的事實,肯定就能保證他們的親情永不改變。
老先生就憑着這種信念,始終固執己見,專斷獨行,結果就養出一個對待自己态度冷淡的兒子。
幸而從代助畢業之後的那段時間起,老先生對待兒子的态度自然也改變了不少,從某些角度看來,甚至寬容得令人驚訝,但這種改變也隻是身為父親的他,在代助出生後立刻安排的部分計劃,他隻是照本宣科罷了,并不是因為看透代助的心意而采取了适當處置。
老先生至今都還沒發現,代助身上出現的惡果,全都是自己實行的教育方式而造成的。
老先生上過戰場,這件事令他深感自豪,動不動就愛譏笑周圍的人說:&ldquo你們這些人,就是沒打過仗,膽量不夠,所以不行。
&rdquo聽他話中的意思似乎是說,膽量乃是人類至高無上的能力。
代助每次聽到父親說這種話,心底總會升起厭惡。
像父親年輕時那種你死我活的野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