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玩耍的日子
關燈
小
中
大
有時也對此表示怨恨,但畢竟不大在乎這些,所以這種時候不多。
我跟這四位姑娘玩得很投機。
那段時間裡,她們乘“火車”沿“固布勒”鐵路線旅行,騎馬、修整庭院、打闆球。
我還舉辦了幾次錦标賽和邀請賽。
我最大的期望就是伊莎貝拉能敗下陣來。
除了作弊,我使盡了渾身的解數,不讓她赢——我漫不經心地為她拿着球棍,不加瞄準地胡亂打。
可是我越是對她漫不經心,她似乎就越幸運。
她競穿過了本來是不可能過去的鐵圈。
把球正好打過草坪,最後總是獲勝奪奎。
我惱火極了。
後來,我覺得再有兩位年齡小的學生會更好些。
這樣,學校就又添了兩個六歲的兒童,埃拉·懷特和蘇·德·弗特。
埃拉學習勤奮,一絲不苟,成績優秀,闆球打得也很不錯,隻是人很刻闆.頭發像毛刷似的。
蘇·德·弗特卻平庸得出奇。
不僅相貌平平——黃色的頭發、淺藍色的眼睛,而且缺乏個性。
可我還是能夠看見和感覺到蘇的存在。
她與埃拉是親密的一對。
我對埃拉像對自己的手掌那樣熟悉,而對蘇卻把握不住。
也許是因為蘇就是我的化身,當我跟其他同學說話時,總是蘇在代言,而不是阿加莎。
蘇和阿加莎融合一體構成了一個雙重人物。
蘇往往是一位旁觀者,很少是劇情中的人物。
最後一位加入這個集體的是蘇的同父異母姐姐弗拉·德·弗特。
弗拉年齡最大,十三歲,當時長得不很漂亮,但不久就将出落成一位撫媚動人的大姑娘。
她的出身也很神秘。
我初步為她設想了各種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的未來。
她長着淡黃色的長發、一雙脈脈含情的藍眼睛。
這些“女孩子”陪伴我許多年。
随着我的日趨成熟,她們的性格也自然而然地發生着變化。
她們參加音樂會、表演歌劇、在話劇中扮演角色。
即使在我成年之後,我還不時地與她們分享着我的思想,給她們分發我衣櫃裡的各種衣服。
我在腦子裡為她們設計了睡衣的款式。
我至今記得埃塞爾穿上一側肩上帶有潔白百合花的深藍色薄紗禮服顯得更秀美一些。
可憐的安妮卻很少能有奸衣服穿。
我對伊莎貝拉是公正的,盡管對她抱有成見,仍然讓她穿最漂亮的禮服——往往是有刺繡的绫羅綢緞。
即使在今天,當我把一件衣服放進衣櫃時,有時也會喃喃自語:“這件埃爾西穿準好看,她穿綠色的最合适。
埃拉要是穿上那件三色拼起的針織緊身運動衫一定很灑脫。
”此時我自己也會覺得好笑,可是這些“姑娘”的的确确活在我的心裡,隻是不像我,她們沒有變老。
在我的想象中,她們中最大的也不過二十三歲。
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又添加了四個人物:安德萊德是她們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身材颀長修美,有些清高;比阿特麗斯年齡最小,喜歡跳舞,是位快樂的小仙女;還有羅斯和艾裡斯·裡德兩姐妹,我開始為她們虛構了許多浪漫故事。
艾裡斯有位男朋友,常給她寫詩。
羅斯很調皮,對誰都敢戲弄,跟所有的小夥子都調情賣俏。
當然,到了一定的年齡,她們都陸續出嫁了,也有的還未結婚。
埃塞爾一輩子獨身,跟溫柔娴靜的安妮一起住在一幢小别墅裡,她們是天生的一對,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兩人相依為命也不會是不可能的。
我們從國外回來後不久,弗羅茵·尤德就把我領人了美妙的音樂王國。
弗羅茵·尤德是一位瘦小幹癟、神情可畏的德國女人。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到托基來教音樂,也從未聽說過有關她個人的隐私。
有一天,母親來到學習室,身旁站着弗萊德·尤德,母親說她打算讓我開始學鋼琴。
“是的!”弗羅茵·尤德盡管英語說得流利。
卻夾帶着濃重的德國口音。
“咱們現在就到鋼琴那兒去。
”我們來到鋼琴跟前,學習室裡擺着的是一架小鋼琴,那架大的擺在客廳裡。
“站在這兒,”她命令道.我立在鋼琴的後側,“這個,”說着她重重地在琴鍵上敲了一下,我擔心鋼琴是否承受得住,“是C大調,明白嗎?這是C調,這是C大調音階。
”她彈了幾下,“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彈C調的和音。
這樣……再來一遺——音階。
音階C、D、E、F、G、A、B、C,你明白了嗎?”我說明白了,其實她剛才說的我都已經會了。
不久,整個房子裡就回蕩着音階和琶音的練習,後來是曲子《快樂的農夫》。
我對音樂課非常癡迷,父母親都會彈鋼琴。
母親彈奏門德爾松作的曲子以及其他一些她年輕時學過的作品。
她技巧娴熟,但對音樂并無強烈的愛好。
父親卻頗有音樂天資,無論彈奏什麼曲子都可以不看樂譜。
他常彈奏歡快的美國歌曲和黑人聖歌,還有其他一些作品。
除了《快樂的農夫》,弗羅茵·尤德又給我加了舒曼的一些優雅的小夜曲。
我每日滿腔激情地練上一兩個小時,從舒曼進到我最崇尚的作曲家格裡格的作品。
像大多數德國人一樣,弗羅茵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我并不總是彈奏歡快的曲子,還得彈奏大量的我并不怎麼熱衷的格裡格的練習曲。
弗羅茵·尤德不是那種喜歡幹勞而無功之事的人,她對我說:“你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練習很實用,很有必要。
曲子是一朵朵瑰麗的小花,它們開放了,又凋謝了,你必須要有根基,堅實的根基還要有綠葉。
”就這樣,我在根基和綠葉上下了大量的功夫,偶爾也插進一兩朵小花。
我的成就大概比家裡其他人都令人滿意。
他們都有些膩煩彈奏這麼多練習曲。
當時也開辦舞蹈學習班,每周上一次課。
教室設在一家甜食店樓上被尊稱為“雅典娜神廟”的房間裡。
我大概在很早就開始進舞蹈學習班了,一定是在五、六歲的時候,因為當時姆媽還在我們家,每周由她送我去學習。
年齡小的學員先從波爾卡舞學起,方法是重走三步:右,左,右——左,右,左。
聽到這樣的跺腳聲。
在樓下甜食店喝茶的人一定會感到心煩意亂。
回到家裡,麥琪的譏諷多少讓我有些不快。
她說波爾卡根本不是那樣跳,“應該先向前滑一步,另一步跟上,然後再起第一步,就像這樣……”我感到困惑。
原來這是那位教跳舞的老師希基小姐發明的教學方法,學舞步之前要先以此來熟悉波爾卡的節奏。
在托基,舞蹈班裡幾乎全是女孩子。
後來我在伊林進舞蹈班學習時,班裡有許多男生。
那時我九歲左右,非常腼腆,舞步也不很熟練。
一位比我大兩歲,長相标緻的少年走到我面前,邀請我跟他跳朗色舞。
我窘迫地垂下了頭,告訴他我不會跳朗色舞。
當時我心裡特别難過,我還從未見過這樣迷人的少年。
他烏黑的頭發,一雙大眼炯炯有神。
我即刻感到我們将會成為一對心心相印的情侶。
朗色舞開始了,我黯然神傷地坐在一旁。
這時舞蹈班的老師走上前來:“阿加莎,誰都不許光坐着不跳。
” “我不會跳朗色舞,沃茲沃思太太。
” “不,親愛的,你很快就能學會的,我給你找一個舞伴。
” 她将一位塌鼻子,沙土色頭發,臉上長着雀斑的少年拽到我面前。
“這兒有一位,他叫威廉。
”就在朗色舞相互交位時,我與那位使人眷戀的少年相遇。
他忿忿地對我低語道:“你拒絕了跟我跳舞,卻又跟别人跳了,太不友好了吧。
”我試圖向他作些解釋,說我以為自己不會跳朗色舞,是迫不得已才跳的,可惜在交位的瞬間是來不及作任何解釋的。
他依然責怪地注視着我,直到下課。
我真希望下周上課時能遇上他,遺憾的是,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見過他——人生的又一愛情悲劇。
我所學的舞步中,唯有華爾茲是我一生中都用得上的,可我卻始終不太愛跳這種舞。
我不喜歡它的節奏,常常旋得我頭暈眼花,尤其是在跟希基小姐跳的時候。
她的旋轉動作輕盈優美,我被她帶得雙腳幾乎離了地,一個曲子下來就感到天旋地轉,幾乎站不穩了。
不過我不得不承認,她的舞姿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弗羅茵·尤德從我的生活中悄然逝去了。
不知道她是什麼時候離開的,也不知道她去了哪裡,也許是回德國了。
不久,一位叫特羅特的青年人替代了她。
他是某教堂的風琴手,他的教學方法有些讓人沮喪。
我必須适應另一種演奏風格——幾乎是坐在地闆上,高舉起雙手,完全依靠腕力在琴鍵上彈奏。
而原來弗羅茵·尤德的訓練方法是讓我坐得高一些,用小臂的力量彈奏。
隻有雙臂高懸于琴上方,才能給琴鍵有力的敲擊,那樣才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跟這四位姑娘玩得很投機。
那段時間裡,她們乘“火車”沿“固布勒”鐵路線旅行,騎馬、修整庭院、打闆球。
我還舉辦了幾次錦标賽和邀請賽。
我最大的期望就是伊莎貝拉能敗下陣來。
除了作弊,我使盡了渾身的解數,不讓她赢——我漫不經心地為她拿着球棍,不加瞄準地胡亂打。
可是我越是對她漫不經心,她似乎就越幸運。
她競穿過了本來是不可能過去的鐵圈。
把球正好打過草坪,最後總是獲勝奪奎。
我惱火極了。
後來,我覺得再有兩位年齡小的學生會更好些。
這樣,學校就又添了兩個六歲的兒童,埃拉·懷特和蘇·德·弗特。
埃拉學習勤奮,一絲不苟,成績優秀,闆球打得也很不錯,隻是人很刻闆.頭發像毛刷似的。
蘇·德·弗特卻平庸得出奇。
不僅相貌平平——黃色的頭發、淺藍色的眼睛,而且缺乏個性。
可我還是能夠看見和感覺到蘇的存在。
她與埃拉是親密的一對。
我對埃拉像對自己的手掌那樣熟悉,而對蘇卻把握不住。
也許是因為蘇就是我的化身,當我跟其他同學說話時,總是蘇在代言,而不是阿加莎。
蘇和阿加莎融合一體構成了一個雙重人物。
蘇往往是一位旁觀者,很少是劇情中的人物。
最後一位加入這個集體的是蘇的同父異母姐姐弗拉·德·弗特。
弗拉年齡最大,十三歲,當時長得不很漂亮,但不久就将出落成一位撫媚動人的大姑娘。
她的出身也很神秘。
我初步為她設想了各種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的未來。
她長着淡黃色的長發、一雙脈脈含情的藍眼睛。
這些“女孩子”陪伴我許多年。
随着我的日趨成熟,她們的性格也自然而然地發生着變化。
她們參加音樂會、表演歌劇、在話劇中扮演角色。
即使在我成年之後,我還不時地與她們分享着我的思想,給她們分發我衣櫃裡的各種衣服。
我在腦子裡為她們設計了睡衣的款式。
我至今記得埃塞爾穿上一側肩上帶有潔白百合花的深藍色薄紗禮服顯得更秀美一些。
可憐的安妮卻很少能有奸衣服穿。
我對伊莎貝拉是公正的,盡管對她抱有成見,仍然讓她穿最漂亮的禮服——往往是有刺繡的绫羅綢緞。
即使在今天,當我把一件衣服放進衣櫃時,有時也會喃喃自語:“這件埃爾西穿準好看,她穿綠色的最合适。
埃拉要是穿上那件三色拼起的針織緊身運動衫一定很灑脫。
”此時我自己也會覺得好笑,可是這些“姑娘”的的确确活在我的心裡,隻是不像我,她們沒有變老。
在我的想象中,她們中最大的也不過二十三歲。
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又添加了四個人物:安德萊德是她們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身材颀長修美,有些清高;比阿特麗斯年齡最小,喜歡跳舞,是位快樂的小仙女;還有羅斯和艾裡斯·裡德兩姐妹,我開始為她們虛構了許多浪漫故事。
艾裡斯有位男朋友,常給她寫詩。
羅斯很調皮,對誰都敢戲弄,跟所有的小夥子都調情賣俏。
當然,到了一定的年齡,她們都陸續出嫁了,也有的還未結婚。
埃塞爾一輩子獨身,跟溫柔娴靜的安妮一起住在一幢小别墅裡,她們是天生的一對,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兩人相依為命也不會是不可能的。
我們從國外回來後不久,弗羅茵·尤德就把我領人了美妙的音樂王國。
弗羅茵·尤德是一位瘦小幹癟、神情可畏的德國女人。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到托基來教音樂,也從未聽說過有關她個人的隐私。
有一天,母親來到學習室,身旁站着弗萊德·尤德,母親說她打算讓我開始學鋼琴。
“是的!”弗羅茵·尤德盡管英語說得流利。
卻夾帶着濃重的德國口音。
“咱們現在就到鋼琴那兒去。
”我們來到鋼琴跟前,學習室裡擺着的是一架小鋼琴,那架大的擺在客廳裡。
“站在這兒,”她命令道.我立在鋼琴的後側,“這個,”說着她重重地在琴鍵上敲了一下,我擔心鋼琴是否承受得住,“是C大調,明白嗎?這是C調,這是C大調音階。
”她彈了幾下,“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彈C調的和音。
這樣……再來一遺——音階。
音階C、D、E、F、G、A、B、C,你明白了嗎?”我說明白了,其實她剛才說的我都已經會了。
不久,整個房子裡就回蕩着音階和琶音的練習,後來是曲子《快樂的農夫》。
我對音樂課非常癡迷,父母親都會彈鋼琴。
母親彈奏門德爾松作的曲子以及其他一些她年輕時學過的作品。
她技巧娴熟,但對音樂并無強烈的愛好。
父親卻頗有音樂天資,無論彈奏什麼曲子都可以不看樂譜。
他常彈奏歡快的美國歌曲和黑人聖歌,還有其他一些作品。
除了《快樂的農夫》,弗羅茵·尤德又給我加了舒曼的一些優雅的小夜曲。
我每日滿腔激情地練上一兩個小時,從舒曼進到我最崇尚的作曲家格裡格的作品。
像大多數德國人一樣,弗羅茵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我并不總是彈奏歡快的曲子,還得彈奏大量的我并不怎麼熱衷的格裡格的練習曲。
弗羅茵·尤德不是那種喜歡幹勞而無功之事的人,她對我說:“你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練習很實用,很有必要。
曲子是一朵朵瑰麗的小花,它們開放了,又凋謝了,你必須要有根基,堅實的根基還要有綠葉。
”就這樣,我在根基和綠葉上下了大量的功夫,偶爾也插進一兩朵小花。
我的成就大概比家裡其他人都令人滿意。
他們都有些膩煩彈奏這麼多練習曲。
當時也開辦舞蹈學習班,每周上一次課。
教室設在一家甜食店樓上被尊稱為“雅典娜神廟”的房間裡。
我大概在很早就開始進舞蹈學習班了,一定是在五、六歲的時候,因為當時姆媽還在我們家,每周由她送我去學習。
年齡小的學員先從波爾卡舞學起,方法是重走三步:右,左,右——左,右,左。
聽到這樣的跺腳聲。
在樓下甜食店喝茶的人一定會感到心煩意亂。
回到家裡,麥琪的譏諷多少讓我有些不快。
她說波爾卡根本不是那樣跳,“應該先向前滑一步,另一步跟上,然後再起第一步,就像這樣……”我感到困惑。
原來這是那位教跳舞的老師希基小姐發明的教學方法,學舞步之前要先以此來熟悉波爾卡的節奏。
在托基,舞蹈班裡幾乎全是女孩子。
後來我在伊林進舞蹈班學習時,班裡有許多男生。
那時我九歲左右,非常腼腆,舞步也不很熟練。
一位比我大兩歲,長相标緻的少年走到我面前,邀請我跟他跳朗色舞。
我窘迫地垂下了頭,告訴他我不會跳朗色舞。
當時我心裡特别難過,我還從未見過這樣迷人的少年。
他烏黑的頭發,一雙大眼炯炯有神。
我即刻感到我們将會成為一對心心相印的情侶。
朗色舞開始了,我黯然神傷地坐在一旁。
這時舞蹈班的老師走上前來:“阿加莎,誰都不許光坐着不跳。
” “我不會跳朗色舞,沃茲沃思太太。
” “不,親愛的,你很快就能學會的,我給你找一個舞伴。
” 她将一位塌鼻子,沙土色頭發,臉上長着雀斑的少年拽到我面前。
“這兒有一位,他叫威廉。
”就在朗色舞相互交位時,我與那位使人眷戀的少年相遇。
他忿忿地對我低語道:“你拒絕了跟我跳舞,卻又跟别人跳了,太不友好了吧。
”我試圖向他作些解釋,說我以為自己不會跳朗色舞,是迫不得已才跳的,可惜在交位的瞬間是來不及作任何解釋的。
他依然責怪地注視着我,直到下課。
我真希望下周上課時能遇上他,遺憾的是,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見過他——人生的又一愛情悲劇。
我所學的舞步中,唯有華爾茲是我一生中都用得上的,可我卻始終不太愛跳這種舞。
我不喜歡它的節奏,常常旋得我頭暈眼花,尤其是在跟希基小姐跳的時候。
她的旋轉動作輕盈優美,我被她帶得雙腳幾乎離了地,一個曲子下來就感到天旋地轉,幾乎站不穩了。
不過我不得不承認,她的舞姿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弗羅茵·尤德從我的生活中悄然逝去了。
不知道她是什麼時候離開的,也不知道她去了哪裡,也許是回德國了。
不久,一位叫特羅特的青年人替代了她。
他是某教堂的風琴手,他的教學方法有些讓人沮喪。
我必須适應另一種演奏風格——幾乎是坐在地闆上,高舉起雙手,完全依靠腕力在琴鍵上彈奏。
而原來弗羅茵·尤德的訓練方法是讓我坐得高一些,用小臂的力量彈奏。
隻有雙臂高懸于琴上方,才能給琴鍵有力的敲擊,那樣才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